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留置胃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在预防应激性溃疡中的价值.方法 将12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2例.观察1组于入院后即给予胃管留置,适时给予鼻饲营养;观察2组于入院后48 h行留置胃管,给予流质;对照组为待病情稳定后给予鼻饲营养支持,发病时间大于72 h.比较3组间应激性溃疡的...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耀科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10):1403-140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5年10月于本院诊治的10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早期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gG、IgA、Ig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0%(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理想,能够改善机体免疫,降低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氯丙嗪、异丙嗪、卡肌宁联合亚低温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10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5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氯丙嗪、异丙嗪、卡肌宁联合亚低温干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良好率63.46%高与对照组的43.14%,死亡率9.62%低于对照组的25.49%,P<0.05;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氯丙嗪、异丙嗪、卡肌宁联合亚低温通过改善细胞骨架的异常,降低耗氧量,减少乳酸在脑组织的堆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实践中,颅脑损伤患者多见躁动行为,是病情变化的观察指征之一,可发生于不同阶段的颅脑损伤。通常情况下,躁动的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昏迷的程度又不深。患者的躁动行为不利于治疗和护理,会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如果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致深睡、延迟患者清醒,不利于病情观察。如果采用约束带捆绑的方式,患者会挣扎抵抗,躁动升级甚或加重病情,增加颅内出血量,加重脑水肿,甚或发生脑疝。白城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应用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治疗60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躁动得到有效控制,无不良反应,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护理措施及其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50例脑外伤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结果高压氧治疗总有效率66.1%。结论高压氧治疗是重症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7.
颅脑损伤后能量代谢根据损伤的情况不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虽然创伤性应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要器官血容量不足,提供一定的组织能量,但如果补充营养的手段不能及时跟进,机体将迅速消耗自身的脂肪、蛋白质储存,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增加感染的概率.经临床验证:颅脑损伤的患者,在经过早期的急救后,生命体征一旦稳定,即应给予营养治疗[1].笔者就现有的营养支持方法及各自利弊进行分析,认为早期营养支持对颅脑损伤恢复期具有重要意义,并希望为该类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脑外科1997~2001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27例,其中43例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与同期收治的84例未行气管切开者进行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43例气管切开的病人中,男31例,女12例。GCS评分6~8分27例,3~5分16例。84例未行气管切开的病人中,男59例,女25例。GCS评分6~8分62例,3~5分22例。致伤病因:交通事故、打击、坠落。受伤类型:开放性颅脑损伤39例,闭合性颅脑损伤88例,其中合并有颌面伤者21例。开颅手术治疗91例。气管切开距受伤时间4小时~6天。1 2治疗方法:病人入院后根据受伤情况,昏迷程度,呼吸状况及身体…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至今,我科使用降温毯对32例重度脑损伤高热的患者进行躯体降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现将其应用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在重度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000~2007年间收住的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其中伤后24h切开27例,24~48h切开18例,48~168h切开23例。术前术后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治愈28例,好转1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23例(33.8%)。结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救治中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害,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连续床旁血液净化对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乳酸、白细胞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变化和28 d病死率差异。结果 APACHE-Ⅱ、TNF-α、(IL-6)、乳酸、白细胞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治疗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连续床旁血液净化对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剂、镇静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吸氧、支持、亚低温冬眠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以上常规处理外,均在入院后6h内应用纳洛酮,剂量为0.4mg/(kg·d),生理盐水稀释至500ml,用输液泵24h持续静脉输入,3d后改为0.1mg/(kg·d),7d后停药,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觉醒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恢复良好10例(33.3%),死亡7例(23.3%),觉醒时间为(7.6±4.5)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6.6±3.7)d;对照组恢复良好7例(21.9%),死亡12例(37.5%),觉醒时间为(10.4±4.72)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9.9±4.1)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使用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病死率,减轻脑水肿,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剂、镇静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吸氧、支持、亚低温冬眠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以上常规处理外,均在入院后6 h内应用纳洛酮,剂量为0.4 ms/(kg·d),生理盐水稀释至500 ml,用输液泵24 h持续静脉输入,3 d后改为0.1 mg/(kg·d),7 d后停药,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觉醒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10例(33.3%),死亡7例(23.3%),觉醒时间为(7.6±4.5)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6.6±3.7)d;对照组恢复良好7例(21.9%),死亡12例(37.5%),觉醒时间为(10.4±4.72)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9.9±4.1)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使用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病死率,减轻脑水肿,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术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常有的吞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主动排出引起的明显呼吸道梗阻及呼吸困难有着明显的作用。文章运用整体护理观念关照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患者起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剂、镇静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吸氧、支持、亚低温冬眠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以上常规处理外,均在入院后6 h内应用纳洛酮,剂量为0.4 ms/(kg·d),生理盐水稀释至500 ml,用输液泵24 h持续静脉输入,3 d后改为0.1 mg/(kg·d),7 d后停药,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觉醒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10例(33.3%),死亡7例(23.3%),觉醒时间为(7.6±4.5)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6.6±3.7)d;对照组恢复良好7例(21.9%),死亡12例(37.5%),觉醒时间为(10.4±4.72)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9.9±4.1)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使用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病死率,减轻脑水肿,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剂、镇静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吸氧、支持、亚低温冬眠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以上常规处理外,均在入院后6 h内应用纳洛酮,剂量为0.4 ms/(kg·d),生理盐水稀释至500 ml,用输液泵24 h持续静脉输入,3 d后改为0.1 mg/(kg·d),7 d后停药,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觉醒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10例(33.3%),死亡7例(23.3%),觉醒时间为(7.6±4.5)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6.6±3.7)d;对照组恢复良好7例(21.9%),死亡12例(37.5%),觉醒时间为(10.4±4.72)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9.9±4.1)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使用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病死率,减轻脑水肿,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洛酮对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 62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剂、镇静类、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以及吸氧、支持、亚低温冬眠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除采用以上常规处理外,均在入院后6 h内应用纳洛酮,剂量为0.4 ms/(kg·d),生理盐水稀释至500 ml,用输液泵24 h持续静脉输入,3 d后改为0.1 mg/(kg·d),7 d后停药,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觉醒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格拉斯哥预后量表判断预后.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10例(33.3%),死亡7例(23.3%),觉醒时间为(7.6±4.5)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6.6±3.7)d;对照组恢复良好7例(21.9%),死亡12例(37.5%),觉醒时间为(10.4±4.72)d,呼吸衰竭纠正时间为(9.9±4.1)d,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早期使用纳洛酮可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病死率,减轻脑水肿,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89年9月 ̄1996年3月收治的70例重度颅外伤病人的诊断治疗进行总结,其中重度脑挫裂伤30例(占42%),颅内血肿30例(占42%),脑干损伤9例(占13%),后颅血肿1型(占1.4%)。结果死亡11例(占15.7%),完全恢复48例(占68.5%),重残4例(占5.7%),轻残7例(占10%)。讨论了重度颅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认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才能使病人早期康复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存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或丧失自理能力。咽部做为患者摄入食物的必经通路,是患者保证营养的基础条件,为此本科对156例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仍是当今神经外科治疗中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颅脑损伤的整体救治水平 ,本文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70例治疗情况的分析 ,探讨高压氧 (HBO)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我院神经外科 1995~ 1999年间所收治的重型脑损伤病人 70例。年龄 2~ 6 1岁 ,平均年龄 2 9± 5岁。男性 6 0例 ,女性 10例。全部病例均经CT和手术证实诊断。CT显示弥漫性脑挫裂伤 30例 ,弥漫性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 32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合并脑挫裂伤 8例。GCS评分为 3~ 8分属格拉斯哥昏迷分级重型。 70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