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TI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尿激酶治疗TI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静脉rt-PA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2013年于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作为试验组,并选择2010年前于我院住院未行溶栓治疗的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溶栓治疗对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影响。结果发病7 d时试验组13例(38.24%)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0例(58.82%)为不可逆性脑梗死,其中4例仍有TIA发作,而对照组5例(15.63%)DWI转为阴性,未进展为脑梗死,27例(84.38%)为不可逆性脑梗死,5例仍有TIA发作。同时将两组患者发病时及发病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试验组NIHSS由发病时13.35±1.63分,下降至14 d时2.83±1.12分,对照NIHSS组由发病时13.16±2.07分,下降至14 d时5.36±1.89分。两组梗死体积也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梗死体积5.46±1.63 ml,对照组梗死体积9.38±2.16 ml。结论以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应积极考虑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2005年我科收治的60例TIA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 颈内动脉系统TIA共45例,主要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一过性黑矇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15例,表现发作性眩晕、复视、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 症状发作时间均<1h;颈动脉彩超 、MRA、CTA及DSA检查可显示大部分病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或(和)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给予肝素钠泵抗凝及手术等,58例症状得到有效控制,2例进展成脑梗死.结论 微栓子学说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学说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特点,TIA症状发作时间界限应改为1h;肝素钠泵抗凝是治疗TIA的安全、有效方法;颈动脉高度狭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奥扎格雷钠治疗57例TIA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相应的血液、超声等改变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的9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奥扎格雷钠组,57例)和对照组(三七皂甙组,41例),根据治疗后中止发作的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的改变及1年内复发情况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进行血浆血栓烷素B2(TXB2)和6-酮前列环素1α(6-k-PGF1α)水平、血液流变学、超声、影像学及预后等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2%和73.2%。治疗组在用药后TXB2浓度明显下降,6-k-PGF1α明显增高,对照组两者无明显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下降,对照组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D提示血管病变在用药前后无明显差异。大多数患者的影像学存在异常。结论奥扎格雷钠能够针对TIA的病因,改善血液成分、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型)脑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4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高血压病史24例(54.5%),糖尿病病史12例(27.3%),基底节区梗死33例(75%)。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型脑梗死预后相对良好提示缺血耐受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探讨貌似脑血管病发作的脑肿瘤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文章对 30例以脑血管病形式起病的脑肿瘤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列举出其首发症状、主要症状与体征 ,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分析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结论 :总结几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08-01-01—2013-12-31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56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NIHSS评分及改良的Rankin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2组患者溶栓前ABCD2评分(6.12±3.49vs 5.78±4.13,P=0.23)、DWI阳性率(39.28%vs 36.67%,P=0.1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早期治疗有效率(51.78%vs 30.00%,P=0.001)、远期预后预后良好率(48.21%vs 33.33%,P=0.00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出血转化率方面(8.93%vs 6.67%,P=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频发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B型超声断层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做了颈动脉B型超声断层扫描(B-mode)检查,观察指为动脉壁的病变性质,脉管腔面积及直径狭窄的百分比。结果发现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样硬化性病变较健康人明显广泛、严重,但无一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致血管管径狭窄大于50%。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青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效果。方法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给予川芎嗪静滴至TIA终止连续5周;对照组35例,给予阿司匹林、尼莫地平、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治疗2周。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采静脉血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66%,对照组为77.14%,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青年人TIA患者应用川芎嗪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川芎嗪治疗青年人TIA疗效显著,疗程短,无不良反应,是治疗TIA的一种良好药物。  相似文献   

11.
本院自2003年7月~2005年7月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h,TIA)患者50例,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脑血流速度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TIA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标准,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60.35±8.69)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2例,高脂血症史22例,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史14例。1.2治疗方法口服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集团生产,批号:030127),3粒/次,3次/d,8周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不用其他改善脑部血供的药物,患者每月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TIA及TIA形式的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索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初步诊断为TIA并在症状首发后24 h内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发病1周内行颈部动脉血管彩超、TCD。记录发病后7 d内的临床转归。根据DWI结果分为DWI+组及DWI-组,确定DWI阳性率。比较DWI+组及DWI-组临床特征差别。分析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数量及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结果DWI阳性率为36.1%。DWI阳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3),与颈部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相关(P=0.04),TIA症状首发后7 d内,30.0%DWI+组患者TIA症状反复发作或表现为临床症状持续存在,高于DWI-组(22.6%)。结论临床表现为TIA的病例大于1/3急性期已经形成了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越多,DWI阳性的可能性越大,DWI+的患者7 d内更易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与TIA发作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一氧化氮(NO)与TIA发作的关系。测定23例TIA患者TIA发作期和TIA发作后第3d血清中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发现,TIA发作时NO、SOD含量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显著增高(P<0.001);TIA发作后第3d,NO含量回升至正常水平(P>0.05),SOD含量增加但仍低于正常(P<0.005),而MDA含量持续高于正常(P<0.001)。结果表明,NO含量降低与TIA发作有关,TIA发作后缺血再灌注期NO可能参与组织损伤。本文提示,NO对TIA有防治作用,SOD能增强NO的治疗作用,TIA发作后宜积极抗氧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梗死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有关TIA进展为脑梗死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118例TIA进展为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同期脑梗死患者100例。探讨影响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局部脑血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脉注射^99mTc-ECDSPECT检查法测定92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结果,TIA发作间期90例症状相对应侧的rCBF较对侧降低10-25%,CT有无梗塞灶的rCBF异常率及降低程度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测定rCBF对TIA具有诊断价值。脑CT扫描对TIA无特别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IA发作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100例TIA患者和91例对照者的血浆HCY浓度及相关传统危险因素。结果 TIA发作组血浆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增高是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正>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局灶性脑及视觉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栓塞或血栓性血管性疾病。TIA是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最近的研究发现,第一次TIA后3.7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24.5%,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9.2%。所以弄清TIA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对防治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很有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外近几年的TIA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对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认识.方法 复习并总结15例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主要临床特征、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头颅核磁共振及CT.结果 偏侧舞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临床特点为:(1)均以发作性粗大的肢体舞蹈样运动为特征,发作突然,缓解迅速;(2)多见中老年人;(3)分别存在一种或几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因素;(4)部分患者患肢对侧颈内动脉狭窄;(5)头颅CT检查多数正常;(6)给予抗血小板聚积、改善微循环,对症给予安定、氟哌啶醇等治疗,疗效好;(7)多数预后好,无复发.结论 中老年患者出现发作性偏侧舞蹈,应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积极完善辅助检查,明确诊断,给予抗血小板聚积、改善微循环等治疗,防止形成脑梗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