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脑损伤是心脏停搏心肺复苏术后患儿的主要致死原因,脑功能保护措施十分必要.治疗性亚低温对改善脑功能预后效果明显.对于心肺复苏术后仍然昏迷的患儿实行亚低温治疗,应用降温毯和冰帽,目标温度32~ 34℃,治疗时间24~72 h或者适当延长,然后逐渐复温.本文就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的患儿实施亚低温脑功能保护措施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任何原因导致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初步成功后 ,每一个患儿都面临着脑复苏的问题。心脏停搏时间长 ,缺氧性脑损伤就严重 ,缺氧及再灌注后的损伤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每一个心肺复苏初步成功后的患儿都应该进行积极的、正确的脑复苏。1 脑复苏成功的前提条件脑复苏成功的前提是能够进行及时正确的心肺复苏。取决于院内外的心肺复苏水平 ,包括人员的培训、设备、转运能力等。心肺复苏越及时 ,脑复苏成功率越高。脑复苏成功率与心脏停搏的时间长短有直接的关系。心肺复苏操作的正确性、有效性也非常重要 ,即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保证一定的脑…  相似文献   

3.
问 现代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如何 ?答 :众所周知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急、最严重的疾病状态 ,如不及时处理抢救 ,病人可迅速死亡 ,或可能留有程度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儿必须争分夺秒地采取急救手段 ,恢复患者的氧供应及排出二氧化碳 ,以达到有效气体交换 ;并用人工方法压迫心脏使之被动排血 ,维持有效血循环 ;并于心肺复苏开始后迅速进行脑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这一急救过程称为心肺脑复苏 (CPR)。这里尤其强调脑功能恢复与否是判断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CPR后脑功能始终得不到恢复 ,则CPR为…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对远期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提高,脑复苏已成为当今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使存活者恢复智力和体力是CPR的最终目的,但经CPR长期存活患儿远期脑功能状态观察较少,目前未见报道。本文对CPR存活出院患儿进行了随访,旨在探讨脑功能障碍与心肺复苏措施的关系,提高小儿心肺复苏水平。  相似文献   

5.
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特点与儿科高级生命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56年首次除颤器的应用,到1960年Kouwenhoveu等公布胸外按压是恢复心跳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现代心肺复苏(CPR)技术开始形成,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标准化,1974年制定CPR指南,多次修订再版,最新CPR指南于2005年公布,是一个全球性的国际CPR指南。一、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医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发生及结局,并分析需要CPR患儿的预后,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应用Utstein模式登记表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需要CPR且年龄>28 d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ing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24 h为近期预后(复苏成功)的评价标准,对于出院患儿,在出院后6个月应用小儿脑功能类别量表进行脑功能评价.结果 需要CPR患儿共36例,其中ROSC> 24 h共15例,占需要CPR患儿的41.7%,存活至出院共7例,占需要CPR患儿的19.4%.单因素分析ROSC> 24 h组患儿在起始心脏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与ROSC< 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24h组起始心脏节律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在CPR中如需要进行除颤则预后欠佳,基础疾病为心脏病患儿预后不佳;对出院患儿随访除1例失访外,4例患儿脑功能评分在2级以下,4级及5级各1例.结论 我院院内CPR成功率与发达国家报道类似,起始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影响近期预后,CPR患儿能够存活则神经系统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不同比例含血心脏停搏液与STH、HTK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为完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心肌保护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100例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年龄2个月至3岁。随机分为4:1含血停搏液组(A组)、1:4含血停搏液组(B组)、STH停搏液组(C组)及HTK停搏液组(D组),每组各25例。四组患者分别于体外循环前(t1)、体外循环结束时(t2)、主动脉阻断开放后24 h(t3)、主动脉开放后72 h(t4)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浆中BNP、CK、CK-MB、cTnT的含量。结果同一组患者在各时间点心肌损伤指标各不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四组患者于体外循环前组间BNP、CK、CK-MB、cTnT血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开放、心肌再灌注后,各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指标比较,C组均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心肌损伤指标血浆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含血心脏停搏液和HTK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均优于STH液。对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而言,体外循环时间短,含血心脏停搏液和HTK液对未成熟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1:4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操作简单方便,更易被临床医生接受,为婴幼儿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提供了新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8.
围绕着如何提高复苏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许多专家进行了心、肺、脑复苏机制和效果方面的研究。一直盛行的胸外按摩复苏法的实际效果受到了怀疑,并认为其促进血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胸内压变化而产生的,对搁置已久的开胸心脏按摩术,目前有了新的评价。早期和有效的复苏越来越受到重视。心停搏后的脑缺血损害机制极为复杂,与缺血程度和复苏后再灌注有关。代谢中所产生的乳酸、自由基,钙离子和铁离子的转移,以及某些兴奋性递质均参与了脑损害过程。巴比妥和钙通道阻滞剂的治疗效果尚不肯定。  相似文献   

9.
溺水后在水中可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水灌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第二种情况是在水中很快发生喉、支气管痉挛,反射性引起心脏停搏。第一种情况溺水后约5~6分钟呼吸心跳完全停止。第二种情况虽然肺中灌水不多,但心跳骤停发生早,给心肺脑复苏造成更大困难。小儿发生后一种情况较多。溺水后体内可发生以下一系列改变:①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②由于心脏停搏和窒息引起的缺氧性脑损害、脑细胞受损和脑水肿。这是影响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③肺水肿:由于肺泡中进水,无论淡水还是海水均可导致ARDS的发生;④电解质紊乱:溺淡水…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后内环境的变化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肺复苏(CPR)后的内环境变化是由于呼吸、心跳停止造成全身器官缺氧缺血和复苏后循环重新建立,各缺血器官血流恢复,进而发生再灌注损伤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及时治疗由此继发的严重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及时进行脑复苏,是获得CPR真正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