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氧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治疗中对肺氧合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将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40例NRD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保护通气组(PV组)和传统通气组(CV组),每组20例。对两组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肺氧合功能指标、并发症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V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和氧浓度显著低于CV组(P均〈0.05);呼气末正压高于CV组(P〈0.01);两组通气频率(RR)差异无显著性(P〉0.05)。(2)Pv组PaCCh高于CV组(P〈0.01);pH低于CV组(P〈0.01);两组Pa02差异无显著性(P〉0.05)。(3)Pv组上机后48h与72h氧合指数明显低于CV组(P〈0.01),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的比率在机械通气后72h也高于CV组(P〈0.01),PaO2/FiO2在各监测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4)Pv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低于CV组(P〈0.05)。(5)两组脑室内出血及动脉导管开放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PV组上机时间均短于CV组(P〈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改善肺部气体氧合,维持适当血氧分压,减少并发症,缩短上机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不增加脑室内出血、动脉导管开放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晓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6)
肺保护性通气的目的是达到和维持适当的肺气体交换,注重各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和尽量避免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儿呼吸作功,并使患儿处于最舒适状态.新生儿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主要包括尽可能利用患儿的自主呼吸和采用自主或部分辅助通气模式、低容量通气、低压力通气、允许性低氧血症、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和脑保护策略等多方面.现对新生儿常见疾病如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持续肺动脉高压、肺出血和早产儿呼吸暂停等机械通气策略及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6.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俯卧位可以改善严重肺损伤患儿的氧合和呼吸力学,如减少胸腔内压力和肺泡扩张及通气的不均一性、增加肺容量、减少肺不张区域,并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机械通气的患儿采取俯卧位除可以改善氧合之外,还有利于降低某些呼吸机参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肺外器官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危重者采取俯卧位也是安全可行的,但是目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采取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预后,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极早产儿俯卧位机械通气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极早产儿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4例退出研究,79例完成治疗和观察(仰卧位组37例,俯卧位组42例),以容量辅助/控制模式机械通气。俯卧位组患儿每仰卧位通气4 h行俯卧位通气2 h。分组干预之前以及分组干预后仰卧位组每6 h、俯卧位组每于转换为俯卧位后的1 h,分别记录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分析和生命体征。结果 俯卧位组FiO2、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机械通气时间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潮气量、呼气末正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俯卧位组的PO2/FiO2比值高于仰卧位组,而氧合指数、呼吸频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PaO2、pH、BE、心率和有创动脉血压平均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通气能改善机械通气极早产儿的氧合功能,降低吸入氧体积分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慢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慢性肺疾病发生前后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 对24例新生儿慢性肺疾病(CLD)在确诊前后均进行以保护性肺通气为策略的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慢性肺疾病新生儿共24例,死亡2例,病死率8.3%,好转出院1例(4,2%),其余21例痊愈出院(87.5%);确诊CLD后有9例患儿仍需要应用呼吸杌辅助通气,7例痊愈出院;8例曾应用激素治疗,但有3例因出现副作用而停药。结论 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新生儿慢性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选用鼻塞间歇指令通气或鼻塞持续气道正压作为撤机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CLD发生后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的应用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通换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通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 2003年 1 ~10月,将中国医科大学二院NICU住院的 18例肺炎早产儿和 14例肺炎足月儿分别置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分别测定 2种体位时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 )、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并计算出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体积分数的比值(PaO2 /FiO2 )、动脉血氧分压与肺泡气氧分压的比值(PaO2 /PAO2 )及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 aDO2 )。结果 早产组及足月组肺炎患儿俯卧位时PaO2、PaO2 /FiO2及PaO2 /PAO2明显高于仰卧位 (P<0 05),A aDO2明显低于仰卧位(P<0 05)。两组肺炎患儿仰、俯卧位时RR及PaCO2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俯卧位可改善早产儿和足月儿肺炎的氧合,这提示俯卧位可能为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氧合功能的适宜体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吸力学指标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因NRDS需机械通气的患儿55例(均使用过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根据其预后分为存活组(44例)和死亡组(11例),动态监测两组患儿机械通气过程中肺动态顺应性(compliance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Crs)、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及氧合指数(oxygenation index,OI)值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机械通气后6h,存活组和死亡组Crs、PA-aO2、OI及R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6.871,-6.450,-10.316,-8.815,P均<0.05).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存活组RI、PA-aO2和OI值随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不同时间点RI、PA-aO2和O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215.56,147.85,384.64,<0.05).存活组Crs值随通气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不同时间点Cr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2,P<0.05).死亡组患儿死亡前融、PA-aO2和OI值明显增高,与上机后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5.699,-5.578,-6.924,p均<0.05).死亡组患儿死亡前Crs值明显降低,与上机后6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67,P<0.05).Crs和OI、RI、PA-aO2值间均呈负相关(r=-0.813,-0.800,-0.859,P<0.05).结论 动态监测NRDS患儿机械通气时Crs、RI、OI、PA-aO2可以判断NRDS患儿治疗效果,指导呼吸机的合理应用,掌握脱机时机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撤离后不同体位对新生儿通换气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呼吸机撤离后最初6h内新生儿仰、俯卧位对其通、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9月至2006年4月我院NICU收治的行机械通气并直接撤机后体温正常的6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氧气涵吸氧,确保经皮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监测撤机后6 h内各时间点的吸氧浓度(FiO2)、呼吸频率(RR)及经皮氧饱和度,于撤机后1 h及6 h各测动脉血气1次,记录PaO2、PaCO2,并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呼吸指数.结果 撤机后1~6 h俯卧位组FiO2均明显低于仰卧位组(P<0.01),RR在俯卧位组有降低趋势,于撤机4 h后明显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撤机后1 h及6 h,俯卧位组PaO2及氧合指数明显高于仰卧位组,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呼吸指数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于撤机后6 h仰卧位组PaCO2高于俯卧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俯卧位可以改善撤机后最初6 h内新生儿的通、换气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慢性肺疾病的机械通气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ONG Shao-han ZHONG Jin JIANG Qiu-ping XIE Yan-ming HE Shao-ru ZHANG Yu-he ZHONG Min-quan SUN Yun-xia ZHUANG Jian 《新生儿科杂志》2007,(4)
目的探讨新生儿慢性肺疾病发生前后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对24例新生儿慢性肺疾病(CLD)在确诊前后均进行以保护性肺通气为策略的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慢性肺疾病新生儿共24例,死亡2例,病死率8.3%,好转出院1例(4.2%),其余21例痊愈出院(87.5%);确诊CLD后有9例患儿仍需要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7例痊愈出院;8例曾应用激素治疗,但有3例因出现副作用而停药。结论保护性肺通气策略是新生儿慢性肺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选用鼻塞间歇指令通气或鼻塞持续气道正压作为撤机方式,可提高治疗效果;CLD发生后容许性高碳酸血症的应用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撤离后不同体位对新生儿氧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国内外学者已经对多种疾病状态下新生儿体位进行了研究,但对呼吸机撤机后这一关键时期新生儿应采取何种体位尚无报道,该实验通过撤机后最初6 h新生儿仰、俯卧位与其氧合关系的研究,来评价呼吸机撤离后最初6 h内新生儿仰、俯卧位对其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受试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或俯卧位组。吸氧,确保SPO2在正常范围。监测撤机后6 h内的SPO2,记录撤机后1 h及6 h的FiO2,于撤机后1 h及6 h各测动脉血气一次,记录PaO2、PaCO2,并计算A-aDO2、PaO2/FiO2、RI。结果:于撤机后1 h及6 h,俯卧位组FiO2(1 h俯0.4415±0.1152,仰0.5289±0.0986;6 h 俯0.3414±0.1120,仰0.4750±0.1120)、A-aDO2(1 h俯171.06±86.55,仰253.62±71.56;6 h俯105.85±78.18,仰208.48±86.80)及RI(1 h俯2.16±1.24,仰3.74±1.68;6 h俯1.35±1.11,仰3.65±1.28)均明显低于仰卧位组。PaO2(1 h俯88.70±32.65,仰73.43±17.68;6 h俯84.10±13.95,仰70.20±20.27)及PaO2/FiO2 (1 h俯213.49±88.96,仰141.54±43.25;6 h俯275.23±108.83,仰160.62±63.03) 明显高于仰卧位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俯卧位可以改善撤机后最初6 h内新生儿的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8.
M J Wagaman J G Shutack A S Moomjian J G Schwartz T H Shaffer W W Fox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1979,94(5):787-791
Fourteen intubated infants recovering from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ease had arterial blood gases and lung mechanics measured in the supine position and in two variants of the prone position. Prone positioning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mean (+/- SEM) arterial oxygen tension (Pa(o2 70.4 +/- 2.5 to 81.1 +/- 4.4mm Hg), dynamic lung compliance (1.7 +/- 0.24 to 2.55 +/- 0.37 ml/cm H2O),and tidal volume (8.6 +/- 1.0 to 10.5 +/- 1.2 ml) when all prone values were compared to supine values. Prone positioning with the abdomen protruding freely, when compared to all supine values,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ynamic lung compliance and tidal volume. Values for prone-abdomen fre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values for prone-abdomen restricted. This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clinical benefits from prone positioning in neonates recovering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仰、俯卧位对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寻求足月新生儿肺炎患儿的合理体位。方法 应用美国BicoreCP 10 0新生儿肺功能仪分别检测 3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仰、俯卧位时的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阻力、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结果 俯卧位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明显低于仰卧位 [(4 4 .3±9.2bpm min)vs (4 8.0± 10 .6bpm min) ;(15 3.1± 5 0 .4 )cmH2 O (L .sec)vs (2 11.9± 6 3.1)cmH2 O (L .sec)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俯卧位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动态肺顺应性和呼吸功明显高于仰卧位 [(2 .2 9±0 .4 6ml kg)vs (1.6 5± 0 .5 0ml kg) ;(0 .0 95± 0 .0 2 4 )L (min .kg)vs (0 .0 75± 0 .0 2 2 )L (min .kg) ;(0 .6 2 1±0 .2 14 )ml (cmH2 O .kg)vs (0 .389± 0 .115 )ml (cmH2 O .kg) ;(8.9± 3.5 )gm (cm .kg)vs (5 .9± 2 .7)gm (cm .kg) ,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俯卧位可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潮气量、每分通气量和动态肺顺应性 ,降低呼吸频率和气道阻力 ,提示俯卧位是改善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的适宜体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