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配伍环境、药物、输液包装、注射器、加药次数5个因素对配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多层共挤输液用袋3种常见塑料包装的氯化钠注射液与2种常用药物经不同方式配伍后所得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工具比较5个因素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结果:注射器和药物类型是影响最终用于注射的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配伍环境和加药次数,输液包装对最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较小。结论:临床上对输液进行配伍时,相比输液包装,更要考虑医疗器械、药物对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通过药物生产过程、加药过程、环境空气污染进入机体,造成各种危害。通过提高制剂的纯度、建立静脉配制中心、人员管理、用物准备、减少不合理用药、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来降低不溶性微利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药液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监测空气消毒后配置中心配药室与普通治疗室护理操作前及操作后2h空气菌落数,并在相应环境下进行输液加药,检测已配药液不溶性微粒数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统计不同配药环境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的数量。结果普通治疗室操作后空气菌落数高于操作前(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敷和微生物污染低于普通治疗室(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率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使用,可大大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药液污染.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值得各个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6.
王森  朱虹  曹雪林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3):3478-3479
目前医院住院病人的输液大多数是由护士在病区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在无空气净化装置开放的操作环境下,静脉输液加药过程产生的活性微生物、热源和不溶性微粒都将给药物造成潜在的污染,很难保证所配药物的质量。因此建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PLVAS)是有发展方向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在输液中配伍,产生不溶性微粒数量变化的观察。 方法 模拟临床常用的加药浓度及方法,制备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同三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结果 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在5%葡萄糖输液中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无明显变化;在5%葡萄糖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输液中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 结论 建议临床将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 不溶性微粒是指注射液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后形成的微小颗粒性杂质。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可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如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热原样反应、局部组织血栓和坏死等。常规临床加药为手工操作,易污染不溶性微  相似文献   

9.
非药物配伍引起输液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加药环境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 取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及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制备样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与未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前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于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病房治疗室中加药,可使输液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学君  徐德琴  汪滢  邹若飞 《中国药事》2007,21(11):888-889,893
考察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取一次性使用无菌加药器具,分别在净化洁净室和病房治疗室,模拟加药,按《中国药典》,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与未模拟加药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内加药环境及一次性加药器具可使输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方法:将添加药物按不同方式组合,加至输液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结果: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4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斗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25个;在聚氯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5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且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3种粉针剂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上述2种输液袋中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所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结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玻璃瓶装输液中加入三磷酸腺苷二钠(ATP)注射液、维生素C(VitC)注射液、10%氯化钾(KCl)注射液及注射用辅酶A(CoA)后,观察其澄明度、p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5-羟甲基糠醛(5-HMF)浓度的变化.方法:分析加入药物的理化性质,抽取3种厂家的玻璃瓶装输液并对其加药前后进行比较.结果:加药后室温8 h以内,澄明度、5-HMF浓度均无差别,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pH值有所增加,但均符合药典规定,24 h后溶液变黄.结论:葡萄糖输液中添加4种药物,配置的输液在室温8 h以内使用稳定.  相似文献   

13.
静脉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定量检测不同厂家、规格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调研静脉药物输液在不同条件下配置所产生的微粒变化情况。方法:按中国药典采用光阻法对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不同规格输液微粒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洁净环境下复配的药物微粒数较病房配置的明显减少。结论:注射剂及大容量输液的质量、后期复配的环境、操作都是决定输液中微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药物配置过程中发生的不溶性微粒污染与人为的不恰当操作、用药不合理等有密切关系,必须要严格控制不溶性微粒的产生环节,才能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为此,本文对药物配置过程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来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不溶性微粒的形成,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加药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小容量注射剂及加药环境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情况。方法:取注射用头孢拉定等5种无菌粉末注射剂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5种小容量注射液,分别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常规操作下,将无菌粉末注射剂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将小容量注射液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以光阻法测定样品的不溶性微粒。结果:与未加药前的输液比较,加入小容量注射剂后,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非常显著(P<0.01),≥25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加入小容量注射剂及非净化病房治疗室中加药,可使输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陈子春 《海峡药学》2004,16(5):37-39
目的通过有关实验.阐明不同输液系统和不同加药条件下对输液中的微生物及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一定的温、湿度的条件下.在不同的洁净环境中测定输液加药前后及在一定环境中模拟输液过程不溶性微粒和微生物的污染。结果在不同的环境中输液加药的污染程度及在一定环境中模拟输液过程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结论改变医院现有的输液配置模式及输液系统,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药物输液配制后不溶性微粒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药物输液在不同洁净条件下配制所产生的不溶性微粒的差异,和已配制输液存放不同时间产生微粒的变化情况。方法:按中国药典不溶性微粒检测法进行测定。结果:同样品输液在不同洁净环境中配制、放置不同时间所产生的微粒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结论:在配置中心洁净操作台配制的输液所产生的微粒数明显少于病房治疗室配制的输液,某些药物配伍后,放置10min产生的微粒数明显多于放置30min后产生的微粒数。  相似文献   

18.
注射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检查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素梅 《淮海医药》2002,20(2):176-177
静脉给药是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起效快 ,生物利用度高而得到广泛应用。多数国家对输液剂中的不溶性微粒都作了规定 ,中国药典 [1 ]规定 :10 0 ml以上的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每 1ml中含 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 0粒 ,含 2 5 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 2粒 ;英国药典还规定 :每1ml中大于 2μm的微粒不得超过 10 0 0粒。这些规定只限于输液本身所含有的不溶性微粒 ,但对于小容量的注射剂和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尚未作具体的规定。在临床上单独应用输液治疗的机会很少 ,多数是注射剂或粉针剂加到输液中配伍后联合静脉…  相似文献   

19.
张峻  刘炜 《海峡药学》2003,15(2):19-20
目的 考察红花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前后24h内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 用ZWF一4型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5种输液加药前及加药后0、2、4、6、24h的微粒数。结果 与输液自身空白参照,加药后输液微粒数变化不大。结论 红花注射液与5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及英国药典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脉络宁注射液、复方麝香注射液分别溶于不同输液中,观察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方法:模拟临床常用的加药浓度,制备脉络宁注射液与复方麝香注射液分别同两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分别与两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同种中药注射液溶于不同输液中微粒增加数目不同。结论:与同种输液比较,溶人中药注射液后输液微粒较空白输液增多;与同种中药注射液比较,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微粒变化较5%葡萄糖注射液中显著。建议二者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