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脊髓谷氨酸转运体1 (GLT-1) 的表达量和活性状态与吗啡耐受和神经源性痛的关系,利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 (CCI) 模型,以机械性缩足痛阈值 (MWT) 为评估指标,谷氨酸转运体激动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为工具药,观察对大鼠机械痛敏和吗啡耐受的影响;以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ting考察脊髓GLT-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CCI大鼠在术后1周与对照组相比MWT值下降约80%;CCI大鼠单独使用吗啡产生快速耐受,给药第3天与CCI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MWT值已无明显差异,脊髓GLT-1表达也明显下调;单独使用头孢曲松钠对痛敏有改善作用,脊髓GLT-1表达明显上调;吗啡伴随头孢曲松钠给药组耐受速度明显减慢,给药6天后MWT值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与CCI吗啡耐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GLT-1表达明显上调。因此,脊髓GLT-1活性变化与神经源性痛及吗啡耐受的形成密切相关,促进GLT-1功能可显著延缓吗啡耐受与痛敏形成。  相似文献   

2.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 (EAAT)位于突触前膜、突触囊泡和神经胶质细胞膜上。它们对于兴奋性氨基酸的再循环 ,兴奋性信号的终止以及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兴奋性毒性损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EAAT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5,(28):4007-4010
目的:综述兴奋性氨基酸(EAA)、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AARs)及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EAATs)在抗癫痫药理研究中的意义。方法:以Excitatory amino acidsReceptorTransporterEpilepsy等为关键词,在Pub Med数据库中检索2004-2014年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后,从EAA、EAARs、EAATs与癫痫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在抗癫痫药理研究中的意义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检索到相关文献150余条,其中有效文献40条。中枢神经系统EAA水平异常升高、EAATs低表达都可导致谷氨酸(Glu)含量增加,从而诱发癫痫;EAARs因受到不适当刺激而产生兴奋毒性,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或缺失也是癫痫发作原因之一。EAA和代谢型Glu受体(m Glu Rs)可能对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为研制理想治疗药物提供了有益的靶标。作用于m Glu Rs和EAATs的药物、调节第二类m Glu Rs和EAATs的基因或影响相应蛋白表达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将对癫痫的防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鞘内注射吗啡对切口痛大鼠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上鞘内注射吗啡对脊髓 (L4~ 5)兴奋性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 )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8只。组Ⅰ为假手术组 ;组Ⅱ术前 30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 (ACSF) 2 0 μl;组Ⅲ和组Ⅳ分别在术后 30min和术前 30min鞘内注射吗啡 10 μg。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 ,以累计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应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结果 组Ⅱ累计疼痛评分 (17± 3)明显高于组Ⅰ (P <0 0 1) ,与组Ⅱ比较 ,组Ⅲ和组Ⅳ累计疼痛评分 (组Ⅲ :3± 2 ,组Ⅳ :2 5± 2 )明显降低 (P <0 0 1)。与组Ⅰ (天门冬氨酸 :1 90±0 2 8μmol/g ,谷氨酸 :3 9± 0 5 1μmol/g)比较 ,组Ⅱ的脊髓天门冬氨酸 (2 36± 0 39μmol/g)和谷氨酸 (4 8±0 89μmol/g)的含量明显升高 ;组Ⅲ和组Ⅳ的脊髓天门冬氨酸含量分别为 2 0 0± 0 34μmol/g和 2 0 2± 0 2 9μmol/g ,均明显低于组Ⅱ (P <0 0 5 ) ;组Ⅲ和组Ⅳ的脊髓谷氨酸含量分别为 3 9± 0 5 9μmol/g和 4 0± 0 5 6μmol/g ,也明显低于组Ⅱ (P <0 0 5 )。而两用药组上述指标比较以及用药组与组Ⅰ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D-型氨基酸氧化酶(DAAO)/H2O2介导吗啡镇痛耐受的神经生物学作用。方法在全身或脊髓鞘内连续7 d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耐受动物模型的同时长期给予或单次给予DAAO抑制剂或沉默脊髓DAAO基因siRNA后,进行5%福尔马林刺激,考察在小鼠或大鼠福尔马林(第Ⅰ相急性疼痛和第II相中枢敏感化疼痛)、热板和甩尾疼痛模型中吗啡镇痛作用耐受性的变化。结果皮下或脊髓联合给予吗啡和一系列结构不同的DAAO抑制剂如CBIO,AS057278和苯甲酸钠,在小鼠/大鼠急性疼痛(热板、甩尾)和福尔马林疼痛模型(第I相急性疼痛和第II相中枢敏感化疼痛)能完全预防吗啡对镇痛的耐受作用,单次剂量可完全逆转已形成的吗啡耐受状态,且DAAO抑制剂预防和逆转吗啡镇痛耐受作用与脊髓DAAO活性抑制成正性相关;脊髓注射siRNA/DAAO完全预防吗啡耐受;吗啡疼痛耐受形成后,脊髓过氧化氢升高15.1%;同时脊髓给予ROS非特异性清除剂PBN亦可完全阻断福尔马林II相疼痛和吗啡镇痛耐受状态。结论脊髓星形胶质细胞DAAO通过生成过氧化氢介导吗啡镇痛耐受性的形成,是阻断吗啡耐受的一个潜在性新靶点分子,为吗啡镇痛耐受揭示一条新的传导通路。本研究结果还表明DAAO至少是脊髓星形胶质细胞介导吗啡镇痛耐受的分子之一,为开发DAAO抑制剂作为新型镇痛药物以及单独使用或与吗啡合用拮抗吗啡耐受提供了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吗啡通过μ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疼痛治疗,但吗啡耐受及依赖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吗啡耐受及依赖的机制非常复杂,关联到许多调控因素,其中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吗啡耐受及依赖后谷氨酸失衡。利用微透析技术,研究者发现清醒的吗啡依赖大鼠细胞外谷氨酸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利用纳洛酮等药物催促戒断症状后,蓝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的胞外谷氨酸浓度显著增加。与此相似,吗啡耐受后,细胞外谷氨酸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但给予单次吗啡刺激后,胞外谷氨酸的水平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c-Jun蛋白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在胍丁胺抗慢性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1,每日2次,连续9 d)建立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模型。应用热水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脊髓总JNK和磷酸化(p)-JNK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脊髓p-JNK的免疫反应性(immnunoreac-tivity,IR)。结果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p-JNK-IR明显增多,p-JNK蛋白表达也增多,而总JNK没有改变。胍丁胺(10 mg.kg-1)不仅拮抗吗啡镇痛耐受,而且明显地抑制脊髓背角p-JNK-IR增多及p-JNK蛋白表达上调。结论抑制慢性吗啡注射所引起的脊髓JNK的激活可能是胍丁胺抗吗啡镇痛耐受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慢性吗啡镇痛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是否通过JNK通路介导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方法 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10μl(1.5 g.L-1)建立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模型。采用热辐射甩尾法测定甩尾潜伏期以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x43、磷酸化JNK(p-JNK)、总JNK(t-JNK)、磷酸化c-Jun(p-c-Jun)和总c-Jun(t-c-Jun)的表达;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Cx43的免疫反应性(immnunoreactivity,IR)。结果吗啡耐受引起大鼠脊髓Cx43的表达明显增多;Gap26(特异性Cx43阻断剂,1.5 g.L-1,10μl)可以拮抗吗啡镇痛耐受,并且明显地抑制慢性吗啡镇痛耐受所致的脊髓JNK及c-Jun的激活。结论脊髓Cx43通过JNK通路介导大鼠慢性吗啡镇痛耐受。  相似文献   

9.
何萍  莫宁  于洪波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10):1206-1211
目的研究吗啡(Mor)耐受与依赖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制备正常对照大鼠和Mor耐受与依赖大鼠的离体交感神经节———颈上神经节(SCG)标本,运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研究Mor耐受与依赖对大鼠交感神经节快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①Mor(0.1~1.0 mmol.L-1)能可逆性抑制正常对照组大鼠SCG细胞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ast exc itatory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or(0.5 mmo.lL-1及1.0 mmo.lL-1)对Mor耐受与依赖大鼠SCG细胞的f-EPSP的抑制效应明显降低;③对正常对照组大鼠SCG细胞f-EPSP无影响的纳洛酮(Nal,0.1 mmol.L-1)能增加Mor耐受与依赖大鼠SCG细胞的f-EPSP。④Mor耐受与依赖组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和SCG细胞的膜电位(RMP)和膜电阻(Rm)差异无显著性。结论Mor耐受与依赖大鼠的交感神经节的快兴奋性突触传递形成了对Mor的耐受和依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对慢性神经痛大鼠的抗伤害作用机制及对吗啡耐受的影响。方法 40只Wistar大鼠,体质量220~260 g,制备坐骨神经结扎模型并进行鞘内置管,随机分为5组(n=8):B组为空白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0.9%盐水10μL;K组鞘内注射氯胺酮50μg;M组鞘内注射吗啡20μg;KM组鞘内注射吗啡10μg和氯胺酮25μg。坐骨神经结扎术后第4天开始鞘内给药,每日1次,连续7 d。用药7d后处死大鼠,取大脑皮质、海马、脑干组织,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浓度和NOS活性。结果与B组比较,C和K组脑干NO浓度升高,M组皮质、海马、脑干中NO浓度均升高;与C组比较,M组皮质、海马NO浓度升高,KM组海马、脑干中NO浓度降低;与M组比较,KM组皮质、海马、脑干NO浓度均降低(P<0.05或0.01)。与B组比较,C、K和M组皮质、海马、脑干中NOS活性均升高;与C和M组比较,KM组皮质、海马、脑干中NOS活性均降低(P<0.05或0.01)。结论神经病理性痛大鼠鞘内联合应用吗啡和氯胺酮可在脊髓上水平产生抗伤害性作用,并可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这可能与大脑皮质、海马、脑干的NO水平和NOS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吗啡在治疗大鼠慢性炎性疼痛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急性耐受,以及普瑞巴林对该急性耐受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以完全福氏佐剂注射到大鼠左侧后肢足底皮下,制成慢性炎痛模型。造模成功后第3天开始,连续3 d灌胃分别给予吗啡8 mg/kg(M组)、普瑞巴林3 mg/kg(P组)、吗啡8 mg/kg和普瑞巴林3 mg/kg(MP组)。采用von Frey仪测定大鼠患足机械刺激缩足阈值,采用热板测痛仪测定大鼠的热刺激缩足潜伏期。比较每组大鼠每天给药前及给药后第15、30、60及120 min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变化。结果:M组大鼠第1天给药后各时点及第2天给药后第15 min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均显著高于当日给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第2天给药后第30、60、120 min及第3天给药后各时点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与当日给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组大鼠连续3 d给药前后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及热刺激缩足潜伏期均无统计学意义。MP组大鼠第1天给药后各时点及第2天给药后第30、60及120 min的机械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吗啡耐受和辣椒素受体成员—瞬时受体电位辣椒素亚家族成员1(TRPV1)磷酸化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分别经鞘内给予生理盐水10μL为N组,吗啡10μg为M组,吗啡10μg并于每天首次给药后2Hz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和阳陵泉两穴为H组,3组均一日2次给药,连续7d。用50%机械缩爪阈值及热板缩爪潜伏期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及热痛敏。于给药后第8天取L4~5背根神经节(DRG),采用Westernblotting分析其中TRPV1总蛋白及TRPV1磷酸化水平。结果:M组在连续给予吗啡后形成稳定的吗啡耐受。2Hz电针处理可缓解吗啡耐受形成。M组TRPV1总蛋白表达高于N组、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组与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背根神经节内TRPV1磷酸化水平增加,H组TRPV1磷酸化水平与M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2Hz电针可抑制慢性吗啡耐受及耐受相关痛觉过敏,可能与抑制背根神经节内TRPV1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脊髓JNK在大鼠吗啡镇痛耐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SD大鼠连续7d鞘内注射吗啡(15μg)建立吗啡耐受的动物模型。采用50℃热水甩尾法观察吗啡的镇痛效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吗啡耐受过程中脊髓背角磷酸化JNK(pJNK)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慢性鞘内注射吗啡的过程中,大鼠脊髓背角pJNK的表达随着吗啡耐受程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且pJNK主要存在于脊髓星型胶质细胞。吗啡注射前15min鞘内给予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25μg),不仅可以明显抑制吗啡镇痛耐受还可以部分抑制已形成的吗啡耐受。结论脊髓星型胶质细胞JNK的激活可能是吗啡耐受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对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M组、C组、MR组和R组(n=8),M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20μg;C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M R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吗啡20μg,并于第3天第2次注射吗啡同时鞘内注射雷帕霉素2.3μg,连续3 d;R组2次/d,连续7 d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并于第3天第2次注射生理盐水前鞘内注射雷帕霉素2.3μg,连续3 d。于鞘内注射前及第1、3、5、7天,第2次鞘内注药后30 min,采用电子Von Frey测痛仪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 WT),最后一次M WT测定结束后,随机取4只大鼠L4~6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自噬标记蛋白LC3Ⅱ(LC3Ⅱ/LC3Ⅰ)及自噬调节信号相关蛋白Beclin-1的表达。结果与M组比较,MR组鞘内注射第3、5、7天后,MWT均升高(P<0.05),虽然MR组MWT有降低趋势,但在第7天M WT仅比第1天下降43%,表明第3天后雷帕霉素与吗啡合用能部分逆转吗啡耐受的形成。Western blot结果:与C组比较,M组、R组和MR组第7天脊髓背角Beclin-1、LC3Ⅱ与LC3Ⅱ/LC3Ⅰ表达均上调(P<0.05)。与M组比较,R组和MR组第7天脊髓背角Beclin-1、LC3Ⅱ与LC3Ⅱ/LC3Ⅰ表达显著上调(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M组比较,第7天MR组脊髓背角Beclin-1表达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耐受开始形成时合用雷帕霉素可以部分逆转脊髓吗啡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拮抗剂MPEP对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Ⅰ型IP3受体(IP3R-Ⅰ)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吗啡耐受组、吗啡加MPEP组和MPEP组。通过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TFL)评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变化。最后一次给药后次日取大鼠L4-5脊髓,Westernblot测定并比较各组脊髓背角IP3R-Ⅰ蛋白表达量。结果:吗啡组TFL呈下降趋势,但d7后与N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加MPEP组TFL在用药后3-7 d与吗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吗啡组脊髓背角IP3R-Ⅰ表达较NS组升高(P<0.05),吗啡加MPEP组IP3R-Ⅰ的表达低于吗啡组(P<0.05),MPEP组IP3R-Ⅰ表达与NS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鞘内重复注射吗啡后IP3R-Ⅰ表达上调。MPEP抑制吗啡耐受发展,机制可能与其抑制IP3R-Ⅰ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AI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xcitatory amino acid (EAA) and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on neuronal calcium channels. METHODS: With path-clamp technique (whole-cell recording), the effects of Bay-K-8644, cesium glutamate, potassium aspartate, and nimodipine (Nim) on calcium currents (ICa) in cultured cortical neurons of neonatal rats were studied. RESULTS: ICa was raised obviously by Bay-K-8644 and glutamate. ICa was raised concentration-dependently by aspartate (0.5, 5, 50 mmol.L-1), with increasing rates 15% +/- 3%, 37% +/- 3%, and 53% +/- 6%, respectively. The inhibition of ICa was obvious while adding Nim in the bath solution. With Nim 10 mumol.L-1, the inhibitory rate was 46% +/- 4%. CONCLUSION: EAA had increasing effects on neuronal calcium currents and Nim inhibited Ca2+ influx in neurons.  相似文献   

17.
连续6天给大鼠皮下注射递增剂量的盐酸吗啡(5~30mg/kg),则吗啡镇痛效果逐渐减弱,产生耐受。给吗啡耐受的大鼠侧脑室(icv)注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抗血清2μl,可使吗啡耐受作用被翻转50%(P<0.001)。给吗啡耐受的动物以电针刺激,表明电针与吗啡镇痛两者之间有交叉耐受。icv注射CCK-8抗血清可使电针交叉耐受翻转50%以上(P<0.001)。脊髓蛛网膜下腔(ith)注射CCK-8抗血清也可产生类似的作用,但不如icv注射的明显。单独icv或ith注射CCK-8抗血清对痛阈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CNS)中CCK-8可能参与吗啡耐受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吗啡耐受大鼠的吗啡镇痛效能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n=8):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吗啡耐受组;Ⅲ组为10 mg.kg-1瑞舒伐他汀对照组;Ⅳ组、Ⅴ组、Ⅵ组分别为0.4、2、10 mg.kg-1瑞舒伐他汀处理组。Ⅱ、Ⅳ、Ⅴ、Ⅵ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1,Ⅰ组和Ⅲ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每天8∶00和16∶00各1次,连续10 d。d 6起,上午皮下注射前30 min,Ⅰ、Ⅱ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Ⅲ、Ⅳ、Ⅴ、Ⅵ组给予相应剂量的瑞舒伐他汀灌胃,连续5 d。d 6、11,测定大鼠基础热缩足潜伏期(PWTL)后,计算尾静脉注射吗啡30 min时各组大鼠的MPE值。d 11行为学检测后处死大鼠,留取腰5脊髓,比较各组脊髓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及星形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①d 6,6组的基础PWTL无明显差异。与Ⅰ组相比,Ⅱ、Ⅳ、Ⅴ和Ⅵ组MPE值明显降低(P<0.05)。d 11,6组的基础PWTL无差异。与Ⅰ组相比,Ⅱ、Ⅳ组尾静脉注射吗啡后30 min的MPE值明显降低(P<0.05);与Ⅱ组相比,Ⅴ、Ⅵ组的MPE值明显升高(P<0.05)。②d 11,6组大鼠腰5脊髓内总ERK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与Ⅰ组相比,Ⅱ、Ⅳ组腰5脊髓内p-ERK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Ⅲ、Ⅴ、Ⅵ组腰5脊髓内p-ERK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腰5脊髓内GFAP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相比,Ⅵ组腰5脊髓内GFAP的强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部分恢复吗啡耐受大鼠的吗啡镇痛效果,这可能与其抑制脊髓内ERK的磷酸化,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用RNA干扰(RNAi)法沉默脊髓脂质运载蛋白-2(lipocalin-2,LCN2)的表达及其对正常大鼠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方法鞘内置管成功的♂SD大鼠48只,体质量180~220 g,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12只:Ⅰ组对照组、Ⅱ组吗啡耐受组、Ⅲ组错义小干扰RNA(mismatch siRNA,MM siRNA)组、Ⅳ组LCN2小干扰RNA(LCN2 siRNA)组。所有大鼠鞘内置管术后d 6确定导管位置,记为d 0。d 2~8连续7 d,每天2次进行皮下注射,每次注射剂量10μg·g-1,Ⅰ组大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Ⅱ-Ⅳ组大鼠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耐受模型。各组大鼠每天皮下给药前分别鞘内注射10μL DEPC溶液、10μL DEPC溶液、10μL含4μg MM siRNA的DEPC溶液和10μL含4μg LCN2 siRNA的DEPC溶液。d 1、d 9,测定所有大鼠的基础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及皮下注射吗啡后45 min的PWTL,并计算吗啡的最大可能镇痛效应百分比值(%maximal possible effect,%MPE)。d 9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取脊髓腰膨大,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及LCN2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的表达。结果 d 9,与Ⅰ组比,Ⅱ、Ⅲ组大鼠%MPE值明显下降(P<0.05),腰段脊髓LCN2、p-p38 MAPK、Iba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Ⅱ组比,Ⅳ组大鼠的%MPE值明显增加(P<0.05),脊髓LCN2、p-p38MAPK、Iba1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鞘内注射LCN2 siRNA沉默脊髓LCN2的表达能够部分抑制吗啡耐受的形成,该现象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脊髓p-p38 MAP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