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析护肝药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48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4例。对照组在抗结核的同时未给予护肝药,观察组在抗结核的同时给予护肝药预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预防效果。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护肝药物分别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肝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中,使用单独护肝药物的观察组优于未使用护肝药物的对照组;联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护肝药物的肝损害发生率明显优于单独用药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后结果未明确显示出年龄、性别对护肝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P>0.05)。结论护肝类药物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应用,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肝损害效果,且结合患者经济能力和实际情况,可适当采取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护肝药物治疗,联合用药的效果更好。保肝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受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谢林红 《重庆医药》2009,38(15):1950-195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本院住院的肺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性别,年龄,体重,饮酒史,肝脏疾患、抗结核药方案有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不可避免出现肝损害,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90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结核药物.观察2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及肝损害的处理方法.结果 治疗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为10.9%低于对照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抗结核保肝治疗中,保护肝细胞,减少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住院病人抗结核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并总结合理的应对措施。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1日~2011年2月20日收治的190例初复治结核住院病人中,因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的49例病人诊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均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其中27例患者肝功能2周内恢复正常,18例2到4周恢复正常,4例4到6周恢复正常,最终全部恢复正常,未中断抗结核治疗。结论:结核药物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并根据肝损害程度和临床症状,个体化治疗、及时处理可以使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影响结核病患者的抗结核规范化治疗.因此,了解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影响,早期发现肝脏损害并及时处理,对肝功能的恢复及抗结核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及其在肝病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扬  刘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679-1682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伴慢性肝病患者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被确诊为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926例资料,分析其患者按正规抗结核方案(2HREZ/4HR)治疗过程中致药物性肝损害与有无慢性肝炎、合并不同类型慢性肝炎、肝损害程度及其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影响。结果:926例初发初治肺结核患者(其中236例患者伴有慢性肝炎,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690例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出现药物性肝损害213例(30.87%);236例伴有慢性肝炎患者治疗中出现肝损害104例(44.07%);有慢性肝病的肺结核患者肝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脏基础疾病患者(P<0.05);伴有慢性乙型肝炎的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肝功能损害程度重;药物性肝损害较易出现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内。结论:有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应密切监测其肝功能的变化,尤其是在抗结核强化期内,必要时调整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或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以免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卢水华  王琳  肖和平 《医药导报》2011,30(6):767-769
[摘要]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3%~10%。肝损害频率高的药物有利福平、丙硫异烟胺、吡嗪酰胺、氨硫脲、对氨基水杨酸等;导致肝损害频率低的药物有异烟肼;基本不发生肝损害的药物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卷曲霉素、紫霉素、乙胺丁醇、环丝氨酸。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关键的是停用并防止重新给予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早期清除和排泄体内药物,加强支持治疗,卧床休息,密切检测肝功能等指标。应尽快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识别、诊断标准、分型标准及治疗规范。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益 《上海医药》2006,27(2):72-74
我国是世界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2位。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词查显示,全国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患病率为367/10万。随着结核病的高发,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也明显增加,抗结核药所致的肝损害已成为我国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有学者对1990—200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的药源性肝损害509例进行分析,发现由抗结核药引起的病例数列首位,达到32.02%。目前抗结核治疗方案仍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三联或四联联合应用为主。这些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甚至发生急性肝坏死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环醇在预防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64例住院的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予双环醇和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后者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情况。结果 32例治疗组无一例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对照组发生药物性肝损害4例,发生率分别为0%和12.5%,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双环醇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双环醇可有效预防抗结核治疗的药物性肝损害,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疗程。  相似文献   

10.
结核病人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翠芬  李净  华来庆  熊林平 《江苏医药》2004,30(12):949-950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是抗结核药,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复杂。本通过分析262例经抗结核治疗的住院结核病例,探索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治疗组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护肝治疗;对照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护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肝损害总治愈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两组治疗后1~4周的治愈率比较得出其整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且能明显缩短患者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由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状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6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合并有基础肝病的肺结核患者其DILI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合并基础肝病者(P<0.05)。慢性HBV感染者与慢性HCV感染者的DILI发生率高于其他肝病者(P<0.05)。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慢性肝病的患者,在抗肺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尽早发现肝损害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8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3岁,平均42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50.00%(43/86)。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2.09%(19/8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本院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药物进行分析,找到其发病规律以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以抗结核药(32例,占37%)和抗肿瘤药(23例,占27%)为主。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对临床有一定影响,对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要引起重视,做好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1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9例,占23.68%,特别是治疗皮肤病、风湿性骨关节病、肾炎等疾病的中草药;抗肿瘤药物7例,占18.42%;抗结核药物7例,占18.42%;抗精神病药物5例,占13.16%;减肥药物4例,占10.53%;抗甲状腺药物2例;占5.26%;抗生素、降糖药、解热镇痛药各1例,各占2.6%。结论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因素有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7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1.3%),其次为抗结核药(16%);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r-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40例(53.3%),好转33例(44%),恶化自动出院2例(2.7%)。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药物性肝炎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2004年收治的经确诊为药物性肝炎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均有肝功能损害,多数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恶心、黄疸,部分病例有嗜酸球增高、皮疹.结论药肝大多预后好,少数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应重视抗结核药及部分中草药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致病药物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本院2013-01~12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的基础疾病、用药史、肝损害分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DILI诊断标准的患者164例,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前五类药物分别是化疗药(51.98%)、中药(8.42%)、抗结核药(8.42%)、抗菌药(7.43%)和心血管系统用药(5.45%);肝损害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71.3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5.24%)和混合型(13.41%);经过保肝治疗,19.51%的患者治愈,64.63%的患者好转,9.15%的患者无效,1.22%的患者死亡。结论 本院导致肝损害的药物以化疗药为主,多数为肝细胞型,经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