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征的差异,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963例RDS患儿根据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组( < 34周)679例,晚期早产儿组(34~ < 37周)204例,足月儿组(≥37周)80例,分别对各组患儿的发病率、入院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诊治、预后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R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均以早期早产儿占多数,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RDS患儿男婴超过女婴(P < 0.05),且胎龄和体重越大,男婴比例越高;足月儿RDS组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明显低于早产儿组;早产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胎膜早破、胎盘异常、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足月儿发生RDS的高危因素主要是择期剖宫产与感染;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的临床诊断和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时间均晚于早期早产儿;足月儿RDS应用机械通气比例明显高于早产儿,其临床治愈率高(P < 0.05),在死亡率方面与早产儿组无差别;但并发气胸的比例高于早产儿组(P < 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病率逐年增高,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RDS比例有增多趋势;早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RDS在性别比例、高危因素、起病特点、治疗反应与并发症方面均存在差异,RDS的诊治需要考虑胎龄因素。足月儿RDS多与择期剖宫产、感染有关,发病相对较晚,容易合并气胸,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探讨心功能改变对早产儿早期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2007年1—7月在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61例胎龄为29~36+6周 的早产儿于生后不同日龄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EF)各分为3组。应用经颅多普勒监测早产儿生后1、3、7 d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指标及血管弹性指标。应用彩 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监测早产儿心功能指标及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记录生后1 d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并监测体温、血气、血糖、血压及红细胞比积。结果  生后1、3、7 d早产儿的脑血流速度均随EF增加而加快;EF与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0、0.41、 0.61,P 均<0.01),而EF与血管阻力指数及弹性指数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 早产儿早期脑血流速度受左室泵血功能的影响,而胎龄及出生体重是影响早产儿早 期左室泵血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行床边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早期行床边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男4例,女3例,均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在新生儿监护室(NICU)内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并对手术注意点、术后呼吸机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治愈出院。其中6例于术后3—5天撤离呼吸机,1例于术后30天撤离呼吸机。全组无气胸、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等术后并发症,无高血压、术后并发感染等情况。复查心脏B超均未见分流信号,心功能正常。结论: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在药物治疗不能关闭PDA或无法使用消炎痛等药物及时关闭PDA时,早期行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效果好,能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重症早产儿的PDA宜采用床边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极早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极早早产儿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应用氨茶碱并联合使用呼吸机治疗,并定期监测氨茶碱血药浓度,使血药浓度维持在5~10 mg/L;观察组应用枸橼酸咖啡因并联合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后再次插管次数、撤机后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呼吸机通气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4%(19/21),显著高于对照组61.9%(1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拔管后再次插管次数、呼吸暂停发生次数、呼吸机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再次插管上机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极早早产儿临床疗效优于氨茶碱。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对极早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阴道分娩的极早产儿,随机分为早期脐带结扎(early cord clamping,ECC)组和DCC组。比较2组的血常规、胆红素值、Apgar评分、平均动脉压、血气、体温,以及新生儿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输血、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败血症、低血糖、新生儿死亡、高胆红素血症及光疗的发生率。比较2组极早产儿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并比较2组产妇的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量。结果:DCC组极早产儿出生时血红蛋白、72 h血红蛋白、出生时红细胞压积、72 h红细胞压积、平均动脉压、出生时胆红素、胆红素峰值均高于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的新生儿低氧血症、ARDS、输血、脑室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炎、新生儿败血症、低血糖的发生率,以及极早产儿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E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极早产儿的Apgar评分、体温、酸中毒发生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光疗发生率、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的第三产程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是一项可以有效改善极早产儿分娩结局且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临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临床高危因素以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早产儿ROP筛查结果,以ROP为观察组,非ROP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OP发生率18.39%(41/232),胎龄及出生体质量与ROP发生率成反比;吸氧时间、最高血氧分压、最低血氧分压、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应用、贫血、输血、光疗、败血症与ROP发生相关(P〈0.05)。结论 ROP的发生与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氧疗、贫血、感染、光疗等多种高危因素有关。预防早产,规范用氧,积极治疗并发症,重视ROP筛查是防治ROP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沐舒坦防治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以沐舒坦治疗组为观察组,以单纯综合治疗组为对照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于生后4h内给以沐舒坦每次7.5mg/kg,每6h 1次,疗程3—5d。观察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机械通气开始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下机后氧疗时间及死亡率情况。结果2组早产儿RD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X线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机械通气开始时间(7.9±0.91)h,对照组(8.2±0.98)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0.5±4.78)h,对照组(83.14±8.31)h,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下机后氧疗时间,观察组(18.32±0.64)h,对照组(26.37±0.3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应用沐舒坦,能够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分泌。有利于促进肺发育成熟,促进早产儿RDS临床过程的改善,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半坐位一次性气管内注入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并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对50例早产儿合并RD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多体位气管内给药加持续气道正压吸氧(CPAP)或常频机械通气;观察组采取半坐位总剂量一次性气管内给药加CPAP或常频机械通气。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肺氧合和气体交换功能指标变化。结果(1)观察组药物外漏及一过性紫绀发生率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给药2 h后氧合指数虽有所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 h后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上升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坐位一次性气管内给药操作更加简便,药物外漏及一过性紫绀发生率降低,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上升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氨溴索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135例早产儿随机分成预防组66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综合基础治疗,预防组出生24小时内加用盐酸氨溴索30~40mg/(kg·d),分3~4次静脉给药,连续使用3~5天,比较两组在治疗后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和临床表现、氧饱和度变化及死亡率。结果:①两组的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预防组6/66(4.5%)、对照组15/69(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预防组RDSⅠ—Ⅱ期4例,Ⅲ—Ⅳ期2例。而对照组RDSⅠ—Ⅱ期2例,Ⅲ—Ⅳ期13例。③预防组的病死率为2/66(3.0%),而对照组病死率为9/69(13.0%)。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预防呼吸窘迫综合征有较好疗效,可以减少发病率、减轻RDS严重程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脑血流的超声多普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测定正常早产儿和窒息早产儿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 ,分析影响正常早产儿脑血流的因素及窒息早产儿脑血流的变化规律。 方法 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 2 5例正常早产儿及 17例窒息早产儿脑血流参数。 结果 正常早产儿颈内动脉 (ICA)、大脑前动脉 (AC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Vs)、平均血流速度 (mV )于第 2天以后各组与第 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正常早产儿脑血流速度与胎龄 (GA)、出生体重 (BW )呈正相关 ,ICA、ACA的Vs、舒张末期速度 (Vd)、mV与GA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 .42、0 .18、0 .17、0 .2 5、0 .17、0 .17;与BW的r分别为 0 .3 8、0 .2 6、0 .2 1、0 .3 5、0 .2 1、0 .2 0。窒息早产儿ICA、ACA的Vs、Vd、mV(cm /s)在生后 2 4h内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8.1± 8.5、5.5±2 .3、12 .6± 4.0、15.4± 5.6、4.2± 3 .0、8.3± 3 .6,与正常组相比P值分别 <0 .0 5、0 .0 1、0 .0 1、0 .0 1、0 .0 1、0 .0 1,第 2天后逐渐升高 ;窒息早产儿的脑血流速度与平均动脉血压 (MABP)呈正相关 ,ICA、ACA的Vs、Vd、mV与MABP的r值分别为 0 .3 3、0 .40、0 .2 8、0 .3 3、0 .3 0、0 .3 9。 结论 在评价早产儿脑血流灌注状态时 ,应注意GA、BW、日龄对其的影响 ;窒息早产儿脑血流改变的主要方式为窒息早期脑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特点及氨茶碱对早产儿CBF的影响. 方法  46例早产儿分为早产Ⅰ组和早产Ⅱ组.早产Ⅰ组胎龄≤32周,24例;早产Ⅱ组32周<胎龄<36周,22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监测早产儿(出生3 d内)在输注氨茶碱前0.5 h,输注完后1、2和6 h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al artery,ACA)及大脑中动脉(media cerebal artery,MCA)的三项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参数即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峰值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和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ime-mean flow velocity,TMFV)及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同时测量肱动脉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变化.并与20例正常足月儿(对照组)的脑血流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左侧ACA(L-ACA)、MCA(L-MAC)和右侧ACA(R-ACA)、MCA(R-MAC)的PSV、EDV、TMFV在早产Ⅰ组低于早产Ⅱ组,这两组又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I和RI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同侧MCA的CBFV高于A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左右两侧MCA和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输注完氨茶碱后1和2 h,早产儿ACA和MCA的CBFV均显著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完后6 h CBFV回升至用药前水平,用药前后ACA和MCA的PI或RI无明显改变(P>0.05).输注完后1、2或6 h两组早产儿左侧ACA或MCA的CBFV分别与右侧ACA或MCA的CBFV比较,组内及组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用药前后各时间点肱动脉MA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不同时间点的MABP与双侧ACA、MCA-TMFV之间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5). 结论 早产儿CBFV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CBFV随胎龄增长而增加;早产儿双侧MCA的CBFV显著高于ACA;使用氨茶碱早期可能引起早产儿脑血流波动,临床上应合理用药,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与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探讨对早产儿NRDS的理想治疗与护理方式。方法将128例极低体重早产儿NRDS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65例采用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设为观察组,其余63例仅行机械通气治疗,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高、最大吸气峰压(PIP)时间、高平均气道压(MAP)时间、高吸入氧浓度(FiO2)时间及上机时间;观察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死亡与致残率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P、MAP、FiO2、上机与住院时间、死亡率与致残率、并发症总发生率各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机械通气联合PS治疗极低体重早产儿NRDS,可明显改善其呼吸机条件,有利于缩短上机与住院时间,对并发症降低与预后的改善均具显著作用,该法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13.
归纳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RDS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168例RDS患儿临床资料,平均胎龄为(32.3±3.7)周,平均体重为(1.73±0.75)g。观察比较国产PS(珂立苏,calsurf)应用前后的主要血气指标、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模式以及并发症、转归等。结果 应用PS在0、1、12和72 h不同时点的比较显示:吸氧浓度(FiO2)分别为0.51±0.11、0.32±0.1、0.28±0.08 和 0.26±0.09。应用PS 1h时,RDS患儿所需FiO2明显下降,此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P < 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 /吸入氧浓度FiO2(P/F)和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a/APO2比值则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S能较快地改善新生儿RDS氧合状况;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沐舒坦对早产儿的作用。方法180例早产儿按投掷硬币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98例,对照组8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沐舒坦30mg/(kg·d),用注射用水或10%葡萄糖稀释后,每6h静脉注射1次,1d后改为15mg/(kg·d),应用4d,发生呼吸暂停者给予氨茶碱治疗。结果在生后1周内曾发生呼吸暂停观察组共有18例(18.38%),对照组共有52例(63.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12,P〈0.01)。两组开始能耐受经胃管喂养的时间及开始自行吸吮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1.06,P〉0.05)。两组出生体质量下降至最低值日龄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日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02,P〉0.05)。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6±3)d,与对照组(10±5)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01)。观察组因频繁呼吸暂停需机械通气比例(2.65%)与对照组(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6,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沐舒坦能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缩短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早产儿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2006~2010年收治132例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结果:132例患儿中11例患儿应用NCPAP治疗失败,改用呼吸机通气,余121例未使用呼吸机通气,均治愈出院。结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是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早产孕妇产前应用地塞米松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早产孕妇产前使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的发生率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并探讨不同孕周使用地塞米松的疗效。方法 :对 2 88例早产孕妇及其 32 1例早产儿按产前地塞米松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前使用地塞米松治疗 ,可使早产儿RDS发生率显著降低 ,并且能改善胎龄小于 34周早产儿Apgar评分。结论 :产前地塞米松治疗可促胎肺成熟并改善其换气功能 ,对孕周小于 34周的早产儿尤为重要 ,但不主张产前多疗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灌肠对早产儿黄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黄疸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早产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早产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胃残余奶量、日大便次数及胎粪排尽时间。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出生后第3、7、14天的血清胆红素分别为(137.9±17.0)μmol/L、(128.4±16.1)μmol/L和(84.9±14.8)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60.3±21.9)μmol/L、(151.8±20.8)μmol/L和(105.7±30.1)μ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早产儿胃残余奶量、日大便次数和胎粪排尽时间分别为(1.1±0.25)ml、(4.4±0.4)次和(90.80±9.9)h,对照组分别为(1.7±0.44)ml、(3.4±0.6)次和(106.29±13.7)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早产儿黄疸的治疗中,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灌肠处理方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早产是全球性的婴儿健康问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总体早产率从2012年的5.9%上升到2018年的6.4%[1]。早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改善早产儿预后的重要干预措施,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aemorrhage,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NEC)、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并且有效地减少了早产儿对呼吸支持的需求[2-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为新生儿肺部疾病提供简便可靠的诊断手段. 方法 2012年5月至8月,对入住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5例新生儿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了肺部超声检查,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4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8例、新生儿湿肺17例和同期住院的非肺部疾病患儿30例.肺部疾病者均有相应临床表现,并经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线检查予以确诊. 结果 (1)正常新生儿肺组织在超声下呈低回声(黑色),胸膜线呈光滑、清晰、规则的高回声,A-线也呈高回声,与胸膜线平行,清晰可见.(2)RDS:100.0%(40/40)的RDS患儿肺部超声表现为肺实变、胸膜线异常、A-线消失和肺泡-间质综合征.12.5%(5/40)的患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3)湿肺:双肺点是湿肺的特异性肺超声表现(100.0%,17/17).(4)胎粪吸入综合征的肺部超声表现:100.0%(18/18)的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患儿有胸膜下局灶性实变、肺泡-间质综合征、病变区胸膜线异常和A-线消失,但均为非特异性改变.(5)RDS与湿肺鉴别诊断:5例患儿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胸部X线呈“白肺”样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诊断RDS.但其中4例肺超声仅见严重肺水肿的影像学改变、1例合并胸腔积液,均符合湿肺的超声特点,其临床经过也与湿肺一致.(6)指导撤除呼吸机:3例RDS患儿撤除呼吸机后呼吸困难,胸部X线无明显异常,但肺部超声检查显示患儿肺部仍存在胸膜下局灶性肺不张.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准确可靠,且简便、无创、费用低、可在床边开展、可随时检测、无射线损伤,值得在新生儿病房内开展.  相似文献   

20.
孕妇产前接受倍他米松治疗对早产儿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孕妇产前接受倍他米松治疗对早产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产前接受倍他米松治疗(倍他米松治疗组)的26例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 165±348 g,胎龄为30.3±1.0周)及产前未用倍他米松治疗(对照组)的36例早产儿(出生体重为1 183±338 g,胎龄为29.3±1.2周)于生后1天、7天和28天进行肺功能测定及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病率的比较.结果 倍他米松治疗组RDS患病率为50%,对照组为85%(P<0.05);生后1天、7天和28天倍他米松治疗组较对照组肺顺应性增加(为0.09、0.11、0.13 ml·kPa-1·kg-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06、0.07及0.08 ml·kPa-1·kg-1,P值均<0.05),气道阻力降低(7、6、5.4 kPa·L-1·S-1,分别低于对照组所9、10、9.0 kPa·L-1·S-1,P值均<0.05)及呼吸功能降低(14、15、18 g·cm-1·kg-1,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1、23 g·cm-1·kg-1,P值均<0.05).结论 产前孕妇应用倍他米松治疗可降低RDS患病率,促进肺发育,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