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告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施行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受体分别在术后第3天,第20天发生两次急性排斥反应。经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及猪抗人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HTG)治疗,急性排斥反应得到控制并逆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对1例Wilson病及1例肝门内胆管癌实施肝移植术后,采用“FK506+MMF Pred”新三联方案预防免疫排斥。结果:术后移植肝功能冲击治疗后好转,另一例未见排斥反应。结论:判断排斥反应的存在,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是肝移植术后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排斥反应 (AR)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造成移植肝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地诊断 ,合理、规范地应用免疫抑制剂控制AR ,是保证移植肝顺利存活的关键。我院自 2 0 0 0年11月至今已成功地进行了 3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 ,术后均出现AR ,但经过积极治疗均好转。现就AR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3例肝移植患者中 ,男 2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5 3岁、4 6岁和 4 0岁。所患疾病分别为药物中毒所致的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多囊肝。受者术前均行肝、… 相似文献
5.
6.
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病理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方法运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于连续观测时间点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给予病理评级和评分。结果术后排斥反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5-15 d维持于较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弱,但仍维持于轻至中度水平。结论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5-15 d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方法 运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Wistar→SD),于连续观测时间点取大鼠的肝脏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并给予病理评级和评分.结果 术后排斥反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5~15d维持于较高水平,随后逐渐减弱,但仍维持于轻至中度水平.结论 高免疫排斥大鼠肝移植模型术后5~15d急性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是研究大鼠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较为理想的时间段. 相似文献
8.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106例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新表现及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我中心106例肝移植资料,对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改变、诊治方案加以分析. 结果:106例肝移植中,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16.0%);其中临界型1例,轻度6例,中度7例,重度3例. 这些病例在具备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同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特征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改变. 结论:由于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我们应该重视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临床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rhGH对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肝移植患者随机抽取其中 15例作为观察组 ,15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组于术后第 1天开始连续 7d每天 1次皮下注射重组人生长激素10u ,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术后 1,4 ,8,14d测定免疫学指标及临床观察。结果 观察组血清GH及IGF - 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n=15 ,P <0 0 5 ) ,同时两组血清IgG ,IgM ,IgA ,IL - 2水平CD4 /CD8值及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n=15 ,P >0 0 5 )。结论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指标及急性排斥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胆汁IL-6水平的检测对早期预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胆汁 IL - 6水平在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 连续 3周监测 18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血清及胆汁 IL - 6水平 ,观察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 在急性排斥反应 (AR)组 ,88.9%的患者在排斥发作时胆汁 IL - 6水平明显升高 ,与非排斥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当 AR经激素冲击治疗逆转后 ,胆汁 IL - 6下降至排斥前的水平。在 AR组 ,仅有 2例受者在排斥发作时血清 IL - 6水平升高 ,与非排斥组相比 ,血清IL - 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胆汁 IL - 6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敏感、较特异及非侵袭性的诊断手段 ,同时 ,其水平可作为观察抗排异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无创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心脏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目前影响其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是移植后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经颈内静脉心内膜活检 ,已成为诊断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金标准” ,但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免疫学及影像学等无创手段 ,能有效地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指导心内膜活检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人类同种异体肝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肝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病理特征,了解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穿刺肝活检组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结果: 肝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消失、坏死、出血、纤维化,部分伴有肝细胞淤胆、气球样变性,但未见胆管消失及阻塞性动脉病.结论: 慢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必须依据临床、实验室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央静脉周围的改变也许可以提示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后临床监测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处理,提高医护人员对肝移植术后患者的监护能力。方法 参照原位肝移植术后常用观察指标,对4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术后进行严密监护、对比、分析。结果 1例术后6天出血,1例拔除气管插管后,肺不张,24天后出现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例术后二次插管、随后气管切开,并发ARDS;1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结论 肝移植术后呼吸功能、循环功能、出血、感染、移植肝功能、排斥反应及精神心理反应是监护重点,对于患者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提高近远期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对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3年4月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结果24例术后无尿,11例术后2~5d出现少尿、无尿。经临床、彩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接受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定期透析。治疗后平均来尿时间为25d(10~98d),6个月内3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年人存活率97.14%(34/35),移植肾存活率94.29%(33/35)。32例有功能肾患者的平均尿量为(1 986.4±869.7)ml/d,血肌酐(101.5±57.3)μmol/L,尿素氮(7.9±2.76)mmol/L。结论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应尽早采用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远期人/肾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Banff积分指导下抗急性排斥反应(AR)个体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4年8月246例原位肝移植(OLT)患者术后3个月内共发生肝穿刺病理证实的AR 44例(52例次),按患者第1次原位肝移植手术的年月次序分两组抗AR治疗,病理按Banff参数评分。对照组中发生AR者29例次,均采用经典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个体化治疗组中发生AR者23例次,据Banff积分将AR分为交界性、轻度和中重度,分别应用不同剂量的MP冲击。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结果对照组和个体化治疗组的AR发生率分别为18.2%(24/132)和17.5%(20/114)。对照组中需用ATG抗AR 1例,出现骨髓抑制、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并发症和MCV感染各1例;个体化治疗组出现上消化道并发症1例和肺部感染2例;以抗AR治疗次数累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2%(5/29)、13.0%(3/2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c=0.6458,P>0.05)。结论Banff积分指导下的个体化抗AR和经典MP冲击抗AR治疗效果一致,但副作用的发生率低,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其长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胆汁TNF-α水平的检测对早期预测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胆汁TNF-α水平在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检测78例肝移植受者术后胆汁和血清中的TNF-α基因表达,观察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结果在急性排斥反应(AR)组,70%的患者在排斥发作时胆汁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非排斥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当AR经激素冲击治疗逆转后,胆汁TNF-α下降至排斥前的水平.在AR组,仅有2例受者在排斥发作时TNF-α水平升高,与非排斥组相比,血清TNF-α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胆汁TNF-α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敏感、较特异及非侵袭性的诊断手段,同时,其水平可作为观察抗排异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伴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我院6年来275例次肾移植患者,28例术后出现DGF,综合肾穿刺活检、移植肾彩超及临床情况而确定为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13例,确定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后即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2例冲击治疗效果不佳,即使用ATG治疗,2例MP冲击治疗后血肌酐再度升高者,将环孢素A改为FK506。结果诊断DGF合并急性排斥时,13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在267~748μmol/L,均在治疗后8~15d降至〈200μmol/L,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于肾功能恢复正常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外,10例患者血肌酐正常,2例患者血肌酐在140~190μmol/L。结论早期行移植肾穿刺活检非常重要,确诊后应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MP冲击治疗,对MP冲击治疗效果不佳者,可用ATG、FK506,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手术前后HLA抗体变化对移植肝脏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 134例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第1、7、14、30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HLA抗体,通过B超引导下肝穿刺病理检查明确有无急性排斥,观察肝移植前后HLA抗体变化对急性排斥发生的影响。结果 术前HLA抗体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56.8%)显著高于术前HLA抗体阴性组(25.9%)(P=0.001);术前HLA抗体阴性而术后转为阳性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与术前术后HLA抗体均为阴性组有显著差异(P=0.003)。结论 患者术前HLA抗体阳性可能是引起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原因之一。患者术后HLA抗体持续阳性与急性排斥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