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吸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目前公认的最有前途的抗血吸虫分子疫苗,它与许多寄生性蠕虫的GST分子间存在交叉反应。对该交叉反应的阐明有助于开拓GST应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的分子机制,为研究和解决临床常见寄生蠕虫病相互间免疫交叉反应现象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PDT)、饱和硫酸铵溶液梯度盐析法、SDS-PAGE和Westernblot,对经12肽库筛选所获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共同模拟表位以及蚯蚓的盐析沉淀蛋白、蚓激酶和热刺激分泌物的分子成分及免疫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3个蚯蚓与日本血吸虫的共同模拟表位,分别包含NSIL、LAET和HT-HI氨基酸序列。蚯蚓与日本血吸虫的共同模拟表位以及蚯蚓的盐析沉淀蛋白、蚓激酶及热刺激分泌物均存在分子量为28.3~97.8kDa的蛋白带,其中能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的反应带对应分子量在61.2~95.1kDa。结论蚯蚓与日本血吸虫间存在分子量为61.2~95.1kDa的共同分子成分,该成分中可能部分属于酶类,氨基酸序列可能包含NSIL、LAET和HT-HI片段,该类物质是蚯蚓与日本血吸虫免疫交叉反应的重要分子基础,由此推测,这也许是蠕虫病相互间免疫交叉反应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重组信号蛋白14-3-3(rSj14-3-3)疫苗和重组M r2600谷胱甘肽S转移酶(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对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含有Sj14-3-3和Sj26GST编码基因的菌株E.coliBL21/p ET28a涂布LB/Kana/IPTG/X-gal平板,培养、收集细菌、超声碎菌、分离、纯化,分别取5μL进行SDS-PAGE,观察纯化结果,采用BCA法测定重组蛋白的浓度。联合免疫组BALB/c小鼠分别在第0、2、4周用rSj14-3-3疫苗rSj26GST疫苗联合免疫;而单独免疫的rSj14-3-3组及rSj26GST组,与上组同步各自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2周进行感染攻击,45d后剖杀,计数成虫及肝内虫卵。同时设PBS对照组。计算各组间的减虫率和减卵率,以及虫卵肉芽肿的大小。结果联合免疫组的减虫率为38.38%,显著高于rSj14-3-3(16.98%)和rSj26GST组(26.80%)(P0.01)。联合免疫组以及rSj14-3-3、rSj26GST组减卵率分别为48.81%、25.27%、41.41%;联合免疫组rSj14-3-3和rSj26GST组,肝组织中每条雌虫平均产卵数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1)。联合组小鼠虫卵肉芽肿的直径为(173.9±35.0μm),显著小于对照组(267.7±28.6μm)(P0.01),联合组亦明显低于rSj14-3-3和rSj26GST组(P0.01)。结论联合免疫组的保护作用优于rSj14-3-3和rSj26GST单独免疫组。且联合免疫疫苗具有一定的抗虫卵肉芽肿及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水蛭与日本血吸虫抗原交叉性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子胞蚴抗原、尾蚴抗原、肝期童虫抗原、雌(雄)成虫抗原、虫卵抗原,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制备的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与水蛭可溶性抗原(LSA)免疫兔血清分别进行免疫印迹反应,分析其交叉性。结果LSA免疫兔血清能识别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且所识别的抗原成分有明显差异,雌性成虫抗原和雄性成虫抗原分别有3条和2条蛋白组分可被LSA免疫血清识别,而不含抗虫卵和抗尾蚴抗体。结论在LSA成分中与血吸虫的共同成分主要存在于成虫中,LSA免疫血清中含有较多的抗雌性成虫抗体,而雄虫次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蚯蚓与血吸虫、并殖吸虫、囊尾蚴和旋毛虫的共同蛋白组分及其免疫活性。方法用SDS-PAGE分析蚯蚓可溶性抗原(PaAg)、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jAg)、并殖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PwAg)、囊尾蚴囊液抗原(TcAg)和旋毛虫可溶性幼虫抗原(TsAg)的蛋白组分;并将其蛋白组分分别与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猪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患者阳性血清和兔抗蚯蚓血清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分析。结果PaAg与SjAg、PwAg、TcAg、TsAg的蛋白组分间存在较多分子量相近的蛋白条带。分子量在39~70kDa范围内的PaAg与血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猪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尤其明显。SjAg、PwAg、TsAg和TcAg也能与兔抗蚯蚓血清较好的结合。结论PaAg与SjAg、PwAg、TcAg、TsAg之间存在着具有免疫活性的共同蛋白组分和特异性的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水蛭热刺激分泌物(Wp-hs)与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物质(Sj-Ds)间的共同组分,探讨两者之间免疫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方法通过升高温度刺激水蛭虫体产生Wp-hs,同时收集室温放置的水蛭分泌物作为对照,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Wp-hs与Sj-Ds之间的共同蛋白组分;将这些共同蛋白组分分别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混合血清、兔抗Wp-hs免疫血清、健康人混合血清进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印迹试验,找出具有免疫交叉反应活性的共同蛋白组分。结果Wp-hs与Sj-Ds之间存在着分子量(12.6~85.4kDa)相近的蛋白条带。Wp-hs抗原在21.6~95.4kDa分子量范围内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混合血清反应尤为明显,且不与正常人血清反应;Sj-Ds(40.1~89.0kDa)与兔抗Wp-hs免疫血清能较好的结合。结论Wp-hs与Sj-Ds之间至少存在3种具有免疫活性的共同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水蛭与日本血吸虫抗原交叉性机理提供依据。 方法 制备日本血吸虫子胞蚴抗原、尾蚴抗原、肝期童虫抗原、雌 (雄 )成虫抗原、虫卵抗原 ,采用Westernblot方法对制备的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与水蛭可溶性抗原 (LSA)免疫兔血清分别进行免疫印迹反应 ,分析其交叉性。 结果 LSA免疫兔血清能识别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 ,且所识别的抗原成分有明显差异 ,雌性成虫抗原和雄性成虫抗原分别有 3条和 2条蛋白组分可被LSA免疫血清识别 ,而不含抗虫卵和抗尾蚴抗体。 结论 在LSA成分中与血吸虫的共同成分主要存在于成虫中 ,LSA免疫血清中含有较多的抗雌性成虫抗体 ,而雄虫次之。  相似文献   

9.
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的红内期交叉反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中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血清及两株抗间疟红细胞内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原,其中食触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的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SDS-PAGE分离AWA、CSA和FSA三种抗原的组分蛋白后,再以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进一步鉴定其组分蛋白的特异性蛋白带,分别显示12条、19条和21条,其分子量(MW)范围分别为13~64kDe、16~198.5kDa和14~150kDa。AWA组分蛋白与兔抗SEA免疫血清出现3条交叉反应带.MW为17kDa、14kDa和13kDa,与抗CSA的兔血清及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显示3条(38kDa、17.5kDa及17kDe)交叉反应带.与抗FSA的兔血清及姜片虫病人血清呈现5条(64kDa、59kDe、53kDe、17.5kDa和17kDa)交叉反应带。实验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成虫不仅与其虫卵之间存有交叉抗原,而且与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成虫之间也存有交叉抗原及血清学交叉反应性。本研究为今后制备特异的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抗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饱和硫酸铵梯度盐析法提取蚯蚓与日本血吸虫交叉反应抗原的效果,依次采用30%、40%、50%、60%、70%饱和硫酸铵溶液梯度盐析沉淀蚯蚓可溶性蛋白,并将其沉淀以及70%饱和硫酸铵溶液盐析后的上清液分别以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分析该蛋白组分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免疫反应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现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共检测梅毒病人血清196份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血清68份。伯氏疏螺旋体与苍白密螺旋体抗原在75kDa,60kDa,43kDa,41kDa处有交叉,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8.2%、20.4%、9.2%、17.3%,IgM:7.7%、10.2%、8.7%、9.7%;伯氏疏螺旋体与钩端螺旋体抗原的交叉发生在75kDa,60kDa,41kDa,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IgG:1.5%、1.5%和13.2%,IgM:8.8%、2.9%、17.6%。结论莱姆病螺旋体蛋白抗原中75kDa,60kDa,43kDa和41kDa蛋白成分与梅毒和钩端螺旋体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莱姆病螺旋体与梅毒、钩端螺旋体较常出现的交叉反应抗原,明确产生交叉反应的蛋白抗原成分,为精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姆病的阳性判断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代表菌株PD91作抗原,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对梅毒病人和钩端螺旋体病人的血清进行抗体(IgG和IgM)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