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维生素B6对地塞米松诱导大鼠腭裂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维生素B6(VitB6)是否有预防腭裂发生的作用。方法 在妊娠第14、15天给予经地塞米松(Dexamethason,DEX)致畸的孕鼠肌肉注射10mg/kg体重VitB6,比较其胎鼠与单纯以DEX致畸胎鼠的腭裂发生率及腭裂类型构成。结果 实验组胎鼠的腭裂发生率及腭裂类型构成。结果 实验组胎鼠腭裂发生率(32.35%)显著低于单纯以DEX致畸的对照组胎鼠(64.52%),畸形的程度亦有所减轻。结论 DEX致畸前及致畸同时补充足够的VitB6能显著减少大鼠胚胎的腭裂发生率,并减轻了畸形的程度。提示VitB6对预防腭裂畸形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基于一氢核磁共振(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使用维生素B12后,阻抑本已诱发的唇腭裂发育早期过程的变化,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选取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只怀孕17.5 d的C57BL/6J雌鼠,分别是仅注射维生素B12的孕鼠和注射维生素B12后再注射过量地塞米松引起腭裂的孕鼠,处理动物的血浆样本,并且观察B12对腭裂产生率的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血浆内源性小分子代谢产物,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确定代谢物成分的变化。结果根据2组腭裂是否发生,PCA得分散点图产生了显著的差别。结论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可以深入探索唇腭裂的发病机制,并且为以后研究维生素B12的代谢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140只 A 系小鼠在妊娠12~(14)时平分为实验组(注射20mg/kg地塞米松磷酸钠,DEX)和对照组(注射20mg/kg无菌蒸馏水),在妊娠第13~(14),13~(20),14~8,14~(14),14~(20),15~8,15~(20)7个不同时期处死小鼠,剖腹取胎,鼠头颅冠状连续切片观察鼠腭胚突发育形态变化。结果表明:DEX 诱发 A 系小鼠腭裂可导致使其腭突上提运动延迟12~14小时;A 系小鼠腭裂,主要是腭侧突未能在中线发生接触所致;DEX作用后 A 系小鼠颅面结构有过早骨化活动,可能和腭裂形成有关;DEX 作用 A 系小鼠后,腭突细胞受抑制,胞外基质形成不足,与腭突发育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作用后小鼠胚胎腭突成纤维生长因子10(Fgf10)及成纤维生长因子2b受体(Fgfr2b)信号的变化。方法将孕鼠分为致畸组、拮抗组和对照组,各组孕鼠分别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生理盐水,胚胎12.5和13.5 d处死孕鼠并获取胚胎腭突,采用免疫印迹和BrdU染色的方法检测胚胎腭突Fgf10和Fgfr2b信号和间充质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地塞米松作用后,小鼠胚胎腭突Fgf10和Fgfr2b表达显著下调,间充质细胞增殖抑制;维生素B12拮抗后,虽然Fgf10和Fgfr2b表达仍然下调,但间充质细胞增殖恢复。结论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影响小鼠胚胎腭突Fgf10和Fgfr2b表达和间充质细胞增殖,但二者的变化并不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和维生素B12作用后腭胚突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将孕鼠分为实验组(致畸组,拮抗组)和对照组,按体重分别注射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维生素B12和生理盐水,分别在E14.5 d和E17.5 d处死孕鼠并获取胚胎,用扫描电镜观察E14.5 d的腭胚突表面结构,记录E17.5 d腭胚突的腭裂情况.结果:地塞米松作用后,小鼠胚胎的腭裂发生率从3.1%上升到42.1%(P<0.01),硬腭处细胞的伪足结构消失.维生素B12拮抗后,小鼠胚胎的腭裂发生率降低(P<0.05),伪足结构部分恢复.结论:维生素B12能部分恢复小鼠腭胚突细胞的表面超微结构,从而拮抗地塞米松的致腭裂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立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模型的最佳剂量,为进一步相关实验提供可靠模型.方法 分别将特定孕期的C57BL/6J雌鼠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和实验Ⅰ~Ⅳ组.E10-E12时,每天早上8时给予对照组每只孕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实验Ⅰ、Ⅱ、Ⅲ、Ⅳ组孕鼠分别腹腔注射地塞米松12.0、6.0、32、1.6mg/kg.于E17.5时处死孕鼠,称量并计算孕鼠和胚胎的体重,记录胚胎吸收数及胚胎腭裂数.结果 实验Ⅲ、Ⅳ组孕鼠与对照组孕鼠的体蕈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胚胎吸收数和胚胎腭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Ⅰ、Ⅱ组与对照组孕鼠胚胎腭裂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Ⅰ组与对照组孕鼠胚胎吸收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胚胎体重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0mg/kg地寨米松是建立C57BL/6J胎鼠腭裂模型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检测地塞米松诱发 NIH小鼠先天性腭裂时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 GD12 1 2天小时给怀孕小鼠腹腔注射磷酸地塞米松注射液 ( 5 0 mg/kg) ,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GD13 1 2 、GD14 1 2 、GD15 1 2 天小时 取出胎鼠头部标本 ,作冠状位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胚胎腭中 EGFR的表达。结果  EGFR的表达随胚胎腭的发育而增高 ,实验组 EGFR增高的速度较慢。结论 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发病与 EGFR表达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地塞米松诱发小鼠腭裂时AnnexinⅠ、cPLA2和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膜联蛋白(Annexin Ⅰ)、胞质磷腊酶A2(cytosolic phospholipase A2,cPLA2)、增殖细胞枝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muclear antigen,PCNA)在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腭裂腭胚突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腭裂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 A/J和C57BL/6j受孕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地塞米松致畸组(DEX组)、VitB12致畸拮抗组(DE Vit组)和VitB12组。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nnexin 0281、cPLA2和PCNA的相对含量。结果 A/J小鼠中,在正常对照组中,随着腭胚突的发育,Annexin Ⅰ表达逐渐升高,其余各实验组也呈相似变化。在DEX组和DEX VitB12组中, AnnexinⅠ的表达明显较对照组和VitB12组高,对照组与VitB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cPLA2则和对照组与DEX组间在AnnexinⅠ和cPLA2测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AnnexinⅠ和cPLA2介导了糖皮质激素诱发腭裂的过程。VitB12未能阻遇DEX上调AnnexinⅠ的表达。但可以对抗DEX抑制cPLA2的作用,这可能是VitB12拮抗糖皮质激素致畸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B族对唇腭裂的预防治疗是目前研究最多、积累经验最丰富的一类预防性干预办法。近年来更是从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就维生素B族的性质、近年来对唇腭裂预防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和防治效果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腭发育关键时期腭突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分子关联作用。 方法将80只怀孕8.5 d(E8.5)的C57孕母鼠平分为两组,地塞米松组行腹腔注射地塞米松(8 mg·kg-1·d-1),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持续至E12.5,分别取E13.5、E14.5、E15.5和E17.5的胎鼠头部制成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腭突的形态,BrdU和荧光TUNEL染色分别检测腭突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腭突细胞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χ2检验分析组间细胞增殖的差异,t检验分析组间细胞凋亡的差异。 结果在E13.5阶段,对照组前部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率为(40.1 ± 7.4)%,地塞米松组增殖率为(35.5 ± 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16,P= 0.075)。在E14.5阶段,对照组前部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率为(50.3 ± 10.0)%,地塞米松组增殖率为(32.9 ± 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29,P= 0.011)。在E15.5阶段,对照组前部腭突间充质细胞增殖率为(31.3 ± 6.5)%,地塞米松组增殖率为(18.5 ± 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433,P= 0.02)。但各时间点后部腭突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增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地塞米松组腭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显著下降。 结论地塞米松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腭突间充质细胞的增殖而导致腭裂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甲酸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对BALB/C近交系小鼠腭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BALB/C系孕鼠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在妊娠第12d分别给药,并于妊娠期第138,1320,148,1420,158,1520,168d处死孕鼠,取胎鼠头部做冠状切片,HE染色,进行观察。结果:维甲酸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可诱导BALB/C系小鼠形成腭裂,其主要原因是腭突上抬延迟。结论:维甲酸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诱导BALB/C近交系小鼠形成腭裂是一种稳定的腭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患者30人,从1989年9月至1990年4月到我院门诊就诊的病人,其中轻型RAU20人,重型7人,口炎型3人。男性14人,女性16人,年龄从19~65岁。对照组30人,为健康献血员,男性18人,女性12人,年龄20~45岁。受试者空腹抽血4ml,不抗凝,分别作叶酸和维生素B_(12)放射免疫测定。二、测定方法1 叶酸测定:被检血清加入一定量的~(123)I—叶酸及叶酸抗体,35℃保温30分钟,使之进行竞争结合,加聚乙二醇及载体蛋白,离心使结合的~(125)I—叶酸沉淀(B),吸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地塞米松(DEX)诱发 C57BL/6J小鼠的腭裂模型,并在腭发育期间检测E-钙黏素基因的表达,探讨DEX诱发腭裂与E-钙黏素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将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小鼠E10.0—E12.0,连续3 d按体重分别给予孕鼠注射DEX(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于E17.5在体视显微镜下检测各组腭裂的发生率;分别在E13.5、E14.5、E15.5、E17.5取胎鼠腭部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腭部形态及E-钙黏素的表达情况;在E14.0、E14.5、E15.5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组腭突中E-钙黏素以及β-钙黏素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EX组腭裂发生率为43.59%(17/39),对照组为3.03%(1/33)。DEX作用后,腭突体积明显缩小,上皮不能接触,E-钙黏素阳性表达于腭突间充质中。在E14.0、E14.5及E15.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腭突E-钙黏素及β-钙黏素的表达均升高(P<0.05)。结论 DEX处理后,E-钙黏素在腭突间充质中异位表达,其基因表达上调,与其相结合的β-钙黏素表达量也增多,影响了间充质的增殖从而形成短小腭突导致腭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探索萎缩性舌炎与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7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213例萎缩性舌炎的病因,检测2010年9月—2011年8月新纳入的萎缩性舌炎患者的血清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及血细胞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213例萎缩性舌炎患者中,45.5%(97/213)与大细胞性贫血或红细胞巨幼变有关;新纳入的72例患者中,69.4%(50/72)与维生素B12缺乏有关。维生素B12缺乏组患者平均血清叶酸水平高于维生素B12正常组。结论:维生素B12缺乏是导致大细胞性贫血及萎缩性舌炎的共同病因,也是引起萎缩性舌炎的主要原因,萎缩性舌炎可能是维生素B12缺乏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分析维甲酸 (RA)在胚胎发育期间对胎鼠和母孕鼠的毒性作用 ,建立RA诱导腭裂动物模型。方法 :将C5 7BL近交系小鼠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 ,在GD8d、GD10d和GD 12d分别口饲灌胃植物油和RA ,其中在GD 10d用药组按照三种不同的剂量口饲灌胃给药。结果 :RA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均可诱导腭裂畸形 ,GD10d不同剂量的RA诱导胎鼠腭裂形成的比率不同。结论 :在GD 10d 10 0mg/kg维甲酸诱导C5 7BL近交系小鼠腭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腭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维甲酸诱导小鼠腭裂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胚鼠腭突发育的形态学变化,探讨胚鼠腭部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TGFβ3、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BCL2的表达在RA诱导腭裂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镜观察胚腭的发育过程,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TGFβ1、TGFβ3、EGF及BCL2基因在胚腭中的表达。结果 RA引起双侧腭突的形成,使双侧腭突不能接触或接触后不能融合形成中嵴上皮带,以及可调控TGFβ1、TGFβ3、EGF及BCL2在鼠胚腭部的表达。结论 RA抑制中嵴上皮细胞(MEPM)增殖,引起双侧腭突的形成,诱导MEE细胞殿堂分化,使双侧腭突不能接触融合,而最终导致腭裂形成及TGFβ1、TGFβ3、EGF在鼠胚腭部表达的变化与RA诱导腭裂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对TGF-β1、TGF-β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GF-β1、TGF—β2在先天性腭裂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GDl2^12以磷酸地塞米松注射液(50mg/kg)经母鼠腹腔注射,对照组则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GDl3^12、GDl4^12、GDl5^12取出胎鼠头部标本,作冠状位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2的表达。结果:地塞米松在GDl2^12作用于孕鼠可以诱发小鼠先天性腭裂,并使胚胎腭中TGF-β1表达较同期正常组高,TGF-β2表达较正常组高,腭突上抬后的降低被抑制。结论:地塞米松诱发先天性腭裂与TGF-β1.TGF-β2的表达异常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治疗扁平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的临床效果。方法作者创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2(VitB12)的方法,治疗了经用3种以上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患者,共91例。结果全愈者35例,显著有效56例。治愈率38.5%,有效率100.0%。与肌内注射VitB12组及注射聚肌胞组对照比较,经t检验及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光镜及电镜组织病理检查所见也证实其疗效。结论穴位注射VitB12治疗扁平疣为一简便易行且有良好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