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谷氨酸(Glutamate,Glu)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现已知谷氨酸参与了突触稳定性维持和可塑性变化,影响突触效能,与学习记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谷氨酸及其受体在脑内的存在作用与谷氨酸的神经毒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谷氨酸是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多种重要功能的调节。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有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类受体,其中离子型受体又可分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内酸(atpha-amino-3-hydm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 acid,AMPA)和红藻氨酸盐型;促代谢型受体已鉴定出8种。不同类型的受体以各自特异性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并与其他调节物质相互影响。脑内积累过多的谷氨酸对神经系统可产生神经毒性效应;谷氨酸的神经毒性效应主要与NMDA等受体过度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 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是一种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通过不同的亚单位组成,与胞内多种蛋白相互作用.NMDA受体主要集中在突触后膜,在神经传递中发挥以下几种作用:(1)NMDA受体的活化与突触长度的长效性变化有关;(2)传入神经纤维的组成与靶向神经元的发生发展有关;(3)参与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毒性.NMDA受体已知的亚单位有7种:NR1,NR2A~D,NR3A~B.亚单位NR1(NMDA receptor subunit 1)在所有功能性NMDA受体通道中普遍存在,是NMDA受体发挥功能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谷氨酸是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系统多种重要功能的调节。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有离子型和促代谢型两类受体,其中离子型受体又可分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lph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ropionicacid,AMPA)和红藻氨酸盐型;促代谢型受体已鉴定出8种。不同类型的受体以各自特异性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并与其他调节物质相互影响。脑内积累过多的谷氨酸对神经系统可产生神经毒性效应;谷氨酸的神经毒性效应主要与NMDA等受体过度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孕期17d的SD大鼠,取皮质神经元接种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LOV预处理+谷氨酸组、喜树碱组、LOV预处理+喜树碱组。通过台盼蓝排除实验评估细胞活力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测定神经元形态。结果与未处理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P〈0.001),在谷氨酸处理神经元之前,洛伐他汀500nmol/L预处理3d、5d,能显著改善细胞活力(P〈0.001)。与未处理组相比,喜树碱处理组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P〈0.001),而在喜树碱处理前应用洛伐他汀预处理1d、3d、5d,未见细胞活力改善(P〉0.0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测定显示,与未处理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MAP-2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P〈0.001),突起的数目和长度均明显减少,洛伐他汀500nmol/L预处理能减轻谷氨酸诱导的MAP-2阳性神经元形态损害。结论洛伐他汀选择性地减轻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害及形态损害,提示洛伐他汀对兴奋性毒性损害相关神经病理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AMPA受体)是一种谷氨酸受体,由4个对Ca2+具有不同通透性亚单位组成。其表达或结构的变化可引起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与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幅度和频率增加,提高痫性发作的易感性。亚基GluR2表达下降使AMPA受体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可能与兴奋性神经毒性,以及促进癫痫在海马内的转播有关。本文就AMPA受体与癫痫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多巴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参与多种神经活动的调节。在过去30年中,多巴胺系统一直是许多研究的焦点,它参与了癫痫活动的调节。多巴胺的不同作用是由特异的受体来介导,多巴胺受体分为D1与D2两个亚群。D1亚群包括D1和D5,D2亚群包括D2,D3和D4。D1类受体的存在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神经毒性加强,使γ-氨基丁酸(GABA)浓度降低,同时,可能通过钙离子的内流增加,使动作电位后出现持续性去极化状态,从而使癫痫活动得以加强。D2类受体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及毒簟碱所致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从而降低癫痫的发生。D1与D2类受体参与癫痫的调控都与多巴胺在颅内的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对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孕期17d的SD大鼠。取皮质神经元接种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LOV预处理+谷氨酸组、喜树碱组、LOV预处理+喜树碱组。通过台盼蓝排除实验评估细胞活力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测定神经元形态。结果与未处理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P<0.001),在谷氨酸处理神经元之前,洛伐他汀500 nmol/L预处理3 d、5 d.能显著改善细胞活力(P<0.001)。与未处理组相比,喜树碱处理组大部分细胞失去活力(P<0.001).而在喜树碱处理前应用洛伐他汀预处理1 d、3 d、5 d。未见细胞活力改善(P>0.05)。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测定显示,与未处理组相比,谷氨酸处理组MAP-2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P<0.001),突起的数目和长度均明显减少.洛伐他汀500nmol/L预处理能减轻谷氨酸诱导的MAP-2阳性神经元形态损害。结论洛伐他汀选择性地减轻谷氨酸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害及形态损害,提示洛伐他汀对兴奋性毒性损害相关神经病理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吗啡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从离子通道角度研究吗啡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传递的作用,以探讨吗啡镇痛机制。方法:原代培养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神经元。采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吗啡对其兴奋性及抑制性突触后电流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结果:①吗啡可明显增强海马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加吗啡后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发放频率增加了207.8%(t=42.1828,P&;lt;0.01)。此作用可被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阻断;②吗啡对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发放频率及谷氨酸诱发电流的幅度没有明显影响(t=0.962,t=0.791,P&;gt;0.05);③吗啡可明显抑制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纳洛酮可拮抗吗啡作用(P&;lt;0.01)。结论:吗啡对海马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不是由于吗啡直接作用于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突触传递过程,而是可能由于抑制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间接产生的兴奋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是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参与脑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但其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科和一所大学的基础研究所病理生理学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5在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4只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试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MTPG和(s)-4C3HPG均购自Sigma公司。干预: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应用硫堇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法。64只大鼠椎动脉凝闭后分为假手术组、单纯预处理组、单纯缺血组、脑缺血耐受组,MTPG+假手术组、MTPG+脑缺血耐受组、MTPG+缺血组和(S)-4C3HPG+脑缺血耐受组,所有动物均在手术后或末次缺血后7d处死取材,行脑组织切片,硫堇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①单纯8min缺血可使海马CA1区组织学分级升高、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增加(P&;lt;0.05)。②脑缺血耐受组未见单纯缺血组的上述变化,表明脑缺血预处理可防止后续8min缺血造成的神经元损伤。③脑缺血预处理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被MTPG或(s)-4C3HPG阻断,表现为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升高和锥体神经元密度降低(P&;lt;0.05)。结论:MTPG或(s)-4C3HPG可阻断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作用,提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2/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5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揭示了其对神经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雌激素对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交叉联系,星形胶质细胞可能是雌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的重要靶细胞之一,除表达雌激素受体(ER)外,自身还分泌内源性雌激素。雌激素不仅能增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数量,促进突触发生;同时还可通过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ER介导的脑保护作用减轻炎症反应,增加对谷氨酸的摄取能力,减少兴奋性损伤,抑制胶质瘢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因此,深入探究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参与雌激素的脑保护作用将有助于确定雌激素的特定靶点,进而促进其在CNS疾病防控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清醒大鼠脑微透析技术,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自身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45只雄性SD大鼠,横跨海马背部植入一自制的透析探头,待大鼠清醒后24h用人造脑脊液,N-甲基-D-天冬氨酸250,5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500μmol/L+MK-801 100μmol/L,MK-801100μmol/L,甘氨酸500μmoL/L.7-氯犬尿烯酸200μmol/L灌流,灌流速度为5μL/min,每20min收集一次透析液,采用邻苯二甲醛-β-巯基乙醇衍生化反相梯度洗脱荧光检测透析液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结果:4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海马内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250,500μmol/L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100μmoL/L)可拮抗N-甲基-D-天冬氨酸(500μmol/L)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单独应用MK-801(100μmoL/L)对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没有影响。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协同激动剂甘氨酸500μmoL/L也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上甘氨酸部位的选择性阻断剂7-氯犬尿烯酸200μmoL/L可以拮抗甘氨酸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激活增加海马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可能存在于突触前膜(兴奋性神经末梢膜上),即自身调节受体正反馈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清醒大鼠脑微透析技术,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自身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在锦州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完成。45只雄性SD大鼠,横跨海马背部植入一自制的透析探头,待大鼠清醒后24h用人造脑脊液,N-甲基-D-天冬氨酸250,500μmol/L,N-甲基-D-天冬氨酸500μmol/L+MK-801100μmol/L,MK-801100μmol/L,甘氨酸500μmol/L,7-氯犬尿烯酸200μmol/L灌流,灌流速度为5μL/min,每20min收集一次透析液,采用邻苯二甲醛-β-巯基乙醇衍生化反相梯度洗脱荧光检测透析液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结果:4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海马内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250,500μmol/L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非竞争性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100μmol/L)可拮抗N-甲基-D-天冬氨酸(500μmol/L)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单独应用MK-801(100μmol/L)对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没有影响。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协同激动剂甘氨酸500μmol/L也可明显增加细胞外基础状态下谷氨酸的水平。局部灌流N-甲基-D-天冬氨酸上甘氨酸部位的选择性阻断剂7-氯犬尿烯酸200μmol/L可以拮抗甘氨酸引起的谷氨酸释放增加作用。结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的激活增加海马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这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可能存在于突触前膜(兴奋性神经末梢膜上),即自身调节受体正反馈调节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多巴胺受体功能与癫痫的相关研究前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多巴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参与多种神经活动的调节。在过去30年中,多巴胺系统一直是许多研究的焦点,它参与了癫痫活动的调节。多巴胺的不同作用是由特异的受体来介导,多巴胺受体分为D1与D2两个亚群。D1亚群包括D1和D5,D2亚群包括D2,D3和D4。D1类受体的存在使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的神经毒性加强,使γ-氨基丁酸(GABA)浓度降低,同时,可能通过钙离子的内流增加,使动作电位后出现持续性去极化状态,从而使癫痫活动得以加强。D2类受体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及毒蕈碱所致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从而降低癫痫的发生。D1与D2类受体参与癫痫的调控都与多巴胺在颅内的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变化特点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3类受体(代谢型受体、离子型NMDA受体、离子型非NMDA受体)对其表达的调节,以期寻找创伤后GR的可靠调节手段。方法:以小鼠背部造成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利用RT-PCR技术。检测烧伤后小鼠海马GR转录水平的变化特点;通过Western-b10t方法检测GR蛋白水平的变化特点;选取烧伤后GR表达最明显的时相点。分别检测烧伤前腹腔注射谷氨酸的3种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MK-801)、非NMDA受体拮抗剂(CNQX)、代谢型受体拮抗剂(MCPG)]对伤后GR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烧伤各组海马GR mRNA水平明显降低;各组海马GR蛋白水平的表达亦明显降低;烧伤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可显著抑制伤后(2h)GR mRNA水平的下降,而腹腔注射CNQX,MCPG却无此作用。结论:严重烧伤可导致海马GR减少,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参与了这种变化,提示调控NMDA受体活性可调节创伤后GR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利宏  暴璐  郑伟 《临床荟萃》2003,18(19):1130-1130
兴奋性氨基酸 (excitatoryaminoacid,EAA)主要指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门冬氨酸 (asparticacid,Asp) ,它们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突触的主要神经递质。大量研究证实谷氨酸不仅具有营养神经 ,促使神经元生长发育及轴突生长等重要生理作用 ,同时也是一种神经毒素[1] 。动物实验应用微透析法测定脑细胞外液兴奋性氨基酸 ,此法难以用于临床研究。据文献报道[2 ] 脑细胞外液和脑脊液之间一些亲水性小分子如Glu和Asp可以自由双向扩散 ,脑脊液中含量能相对体现细胞外液中的含量 ,故检测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 (Glu ,Asp)有重要临床意义。我…  相似文献   

17.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种兴奋性氨基酸,调节大多数兴奋性突触中的快速神经传递,参与神经发育及突触形成,并可调节包括记忆与学习等高级神经活动的长期增强可塑性。最近发现,谷氨酸信号转导也存在于骨组织  相似文献   

18.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5,mGluR5)分别属于离子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及代谢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家族,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是近年来在疼痛及其他精神相关疾患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基于对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在吗啡耐受中的数年研究,作者对吗啡耐受中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之间的联系产生极大兴趣,本文对疼痛的发生发展中两受体之间的交互作用(Cross-talk)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纳洛酮的促醒机制不可能完全是因为抑制内源性阿片肽所致,所以进一步探讨纳洛酮逆转昏迷作用的神经药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促醒剂纳洛酮对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以了解纳洛酮是否通过非阿片受体抑制机制发挥促醒作用。设计:两因素析因设计。单位:解放军第一六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12/2004-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出生8-12d健康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150~250g,雌雄不限。方法:实验在20~24℃的室温下进行。选择表面光洁,胞体呈三角形或锥形且折光性强,有一个以上突起的神经元进行膜片钳实验。实验给药方法包括灌流给药(γ氨基丁酸)和压力喷射给药(谷氨酸和纳洛酮等)。主要观察指标: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及纳洛酮对急性分离的FCX锥体细胞兴奋性的影响。结果:急性分离的皮质神经元能对兴奋性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和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产生正常反应。电流钳记录模式下,纳洛酮(0.1mmol/L)使额叶皮质神经元去极化伴动作电位发放频率增加,电压钳记录模式下,纳洛酮(0.1mmol/L)使神经元产生内向电流(13/14)。结论:纳洛酮对皮质神经元具有直接兴奋作用,提示其可通过直接兴奋皮质,发挥逆转昏迷,促觉醒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是一类起源于胃内不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增殖活性,分为G1级、G2级、G3级,G3级称为神经内分泌癌(Neuroendocrine carcinoma,NEC),其又分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EC)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arge-Cell euroendocrine carcinoma,LCNEC)两个亚型[1]。本文报道了1例胃窦SCNEC,术前经过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加栓塞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