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制备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以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为主药,羟丙甲纤维素(HPMC)、乙基纤维素(EC)等为牙栓基质,按冷压法制备复方缓释牙栓,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牙栓中药物含量。结果:所制牙栓为扁梭形淡黄色小体,有良好的弹性韧性;两药回收率均在95%-100%之间,标示量均在90%-110%之间。结论:该牙栓制备工艺简单,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对栓剂的规定。质量控制方法准确。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周缓释制剂对大鼠睾丸超微结构和氧化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组每日按体质量(1、4、8 g/kg)灌服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周缓释制剂,阴性对照组每日按体质量灌服双蒸水,连续42 d,与雌鼠交配成功后处死雄鼠,计算睾丸、附睾系数,进行精子计数和活动度检查,睾丸行超微结构观察,并检测睾丸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高剂量组睾丸、附睾系数减小,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度降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睾丸超微结构有损伤;中剂量组睾丸MDA含量上升、CuZn-SOD活力降低,高剂量组睾丸MDA含量上升、Mn-SOD活力和CuZn-SOD活力下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周缓释制剂对大鼠睾丸有一定的毒性,MDA含量升高、SOD活力下降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的稳定性.方法:按中国药典的规定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其性状、外观、含量、释放度以及有关物质的变化.结果:本品在高湿(25℃、RH 92.5%、75%)、高温(40、60℃)条件下,其性状、外观、含量、溶出率以及有关物质均符合规定;在光照(4500±500)Lx条件下,其含量、释放度和有关物质符合规定,但其颜色由浅黄色变为棕褐色.进行6个月的加速试验后,其上述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结论:缓释牙栓稳定性良好,本品应在凉暗处保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缓释牙栓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FS)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培养HPDLFS,观察缓释牙栓在0、0.1、0.5、2.5、10、50、200g/L对体外培养HPDLFS蛋白合成及DNA合成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在6、12、24、48、72h光密度值(OD),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GR)。结果:免疫组化试验证实;不同浓度缓释牙栓对HPDLFS蛋白合成及DNA合成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作用时间、浓度不同,HPDLFS生长趋势稳定,RGR均在90%以上。结论:在200g/L缓释浓度范围内,该缓释牙栓有较佳的生物相容性,未显示有细胞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派丽奥治疗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龈沟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雪 《广东牙病防治》2009,17(6):254-257
目的研究派丽奥局部用药对牙周炎患者临床症状及龈沟液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的影响。方法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分别于使用派丽奥前后检测并记录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松动度、牙龈指数、龈沟液量及AST的量。结果除附着丧失和松动度外,其他指标在用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派丽奥可明显减轻牙周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抑制AST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5种不同浓度(10g/L、20g/L、50g/L、100g/L、200g/L)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栓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测定5种不同浓度的复方牙栓对牙周主要可疑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复方牙栓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梭杆菌、中间普氏菌、消化链球菌、变形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7种菌株间的抑菌圈直径不同、5种不同药物浓度之间的抑菌圈直径也不同,并且菌株和药物浓度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上述7种菌株间的F值分别为:91.391、170.431、255.187、143.636、211.839、347.639、580.238(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5种不同浓度的复方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牙栓在体外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以200g/L的给药浓度的抑菌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科4种常用局麻药分别与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联合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局麻药以0、5%、10%、15%、20%体积比例与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液混合制备的药敏纸片所形成的抑菌环直径变化(每张滤纸片所含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纯药物总量一致)。结果:所有药敏纸片形成的抑菌环相互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种局麻药的分别与奥硝唑-甲磺酸培氟沙星联合的抑菌效果无影响,可以混合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牙周炎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和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利用Periocheck椅旁快速检测60例成人虎周炎患者共72个位点,15例健康对照15个位点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同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结果:成人牙周炎位点肽酶活性,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牙龈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同时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龈下菌斑中肽酶活性和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相关,反映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可用于牙周炎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微波对慢性牙周炎病人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在牙周基础治疗结合微波治疗后的变化。方法20例患者左侧为实验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结合微波治疗;右侧为对照组,做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后2周,用滤纸条在牙周袋内取龈沟液,每侧取68位点,检查牙周指数、龈沟液量及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龈沟液AST水平。结果基础治疗结合微波治疗2周后,牙周各指数、龈沟液量及AST水平较单纯的基础治疗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微波辅助牙周治疗可降低慢性牙周炎病人龈沟液中的AST水平,对牙周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对牙周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对牙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牙34颗,随机分为三组:A组(蒸馏水组)超声龈下刮治同步无菌蒸馏水冲洗(11颗牙);B组(消炎痛组)超声龈下刮治同步0.1%消炎痛药物冲洗(13颗牙);C组(甲硝唑组)超声龈下刮治同步0.2%甲硝唑药物冲洗(10颗牙)。比较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前后28日临床检查指标,及治疗后7、28日龈沟液的量和龈沟液中IL-6的水平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 I)、龈沟液的量及龈沟液中IL-6水平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附着丧失(AL)降低不明显;消炎痛组和甲硝唑组治疗后龈沟液中IL-6水平降低程度大于蒸馏水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能够明显提高牙周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雷尼酸锶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组织中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评估雷尼酸锶对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为应用雷尼酸锶治疗牙周炎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方法:选取50只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A组)、牙周炎组(B组)、牙周炎局部治疗组(C组)、牙周炎雷尼酸锶治疗组(D组)、牙周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实验性大鼠牙周炎模型,检测C反应蛋白(C reaction protein,CRP)、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rsion molecule,ICAM-1)、E-选择素(E-selectins)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血清中的水平,探讨CRP、ICAM-1、E-selectins在牙周炎发展中的变化。方法:选取纯种6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A组),4周牙周炎组(B组),8周牙周炎组(C组),12周牙周炎组(D组),每组10只。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按计划时间处死实验大鼠,分别检测牙周组织、血清中CRP、ICAM-1、E-selectins的变化。结果:实验性牙周炎随着时间的延长,牙周破坏程度的加深,牙周组织中和血清中的CRP、ICAM-1、E-selectins不断升高,可能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炎症。结论:CRP、ICAM-1、E-selectins作为牙周炎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细胞因子,不仅随着牙周炎症的加重而变化,而且能够作为牙周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A 组),用40只大鼠右上颌第一、二磨牙间牙龈局部注射脂多糖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随机分为4组:牙周炎组(B 组)、实验组(C1、C2、C3组)(n =10),实验组实验牙的龈沟内每日注射黄芩苷溶液0.2 ml(浓度分别为0.01、0.1和1.0μg/ml),牙周炎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3 d。用药后7 d 处死大鼠取样,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牙周炎组牙周炎症明显重于实验组,各组破骨细胞数由多至少依次为:B 组、C1组、C2组、C3组、A 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表明黄芩苷可以抑制脂多糖对大鼠牙周组织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伴或不伴高脂血症的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11年5—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将24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A组)、高脂血症组(B组)、CP组(C组)和高脂血症+CP组(D组),每组6只。各组接受相应的建模及牙周干预处理,同时定期进行牙周临床检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牙周干预前及每次干预后1周(共2次)3个取样时间点的血清hsCRP水平。结果牙周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整个实验过程中A、B组大鼠实验牙牙龈未见炎症性改变;C、D组大鼠建模后实验牙牙龈炎症明显,有深牙周袋,部分实验牙松动度达Ⅱ~Ⅲ度,基础治疗后炎症明显减轻,牙齿均无松动。同一时间点上,B、C及D组大鼠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时间点上,B、C及D组大鼠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C组大鼠2次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趋于稳定,D组大鼠在2次治疗后1周血清hsCRP水平显著增高。结论对于慢性牙周炎大鼠,无高脂血症情况存在时,牙周基础治疗可能会在短期内增高As的发生风险;在存在高脂血症状态下,直接牙周基础治疗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增高As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模拟牙周炎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牙周干预措施,研究各种牙周干预措施对SD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As组(B组)、As合并牙周炎组(C组)、牙周炎组(D组),将C组根据牙周干预措施不同再分为不治疗组(C1组)、刮治组(C2组)、药物治疗组(C3组)和拔除患牙组(C4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建模处理,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周组织、颈动脉血管壁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结果病理切片发现B组、C3组和D组颈动脉血管壁均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形成、聚集;C1组和C4组可见内膜下有钙盐沉积,中膜弹力纤维紊乱、破坏;C2组可见纤维帽的形成及斑块破裂。牙周干预处理后,所有建模组和干预处理组的血清hsCRP含量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5);C1组、C2组、C3组的hsCRP含量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且C2组hsCRP的含量高于C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D大鼠,无论有无高脂状态,牙周炎均可引起或加重As的发生发展;而在高脂状态下,直接牙周干预都可能加重As病变,其中牙周直接刮治处理的影响在短期内可能会更严重,且hsCRP可能参与了As加重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雌孕激素缓释凝胶对去势牙周炎大鼠牙槽骨修复再生的作用。方法:选取6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去势组和假手术组,去势术后12周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和E2浓度。用0.2 mm结扎线于单侧第一磨牙牙颈部结扎,结扎4周后,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用Micro-CT观察骨丧失情况。移除结扎线,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假手术上药组,去势生理盐水组和去势上药组。将配制好的雌孕激素缓释凝胶和生理盐水分别注入大鼠牙周袋内,治疗8周后,进行Micro-CT分析和HE组织学染色。结果:去势大鼠骨密度降低,血清钙、磷浓度降低,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E2浓度降低。牙周结扎后,假手术组牙槽骨有水平吸收,去势组牙槽骨不仅水平方向上的吸收,垂直方向上也同样有吸收,牙槽嵴高度降低明显,根分叉暴露。雌孕激素缓释凝胶联合应用后,牙槽骨骨密度(BMD)升高、骨小梁数量(Tb.n)增加、骨小梁分离度(Tb.Th)增加、骨小梁连接数(Tb.Pf)增多,破骨细胞减少,新骨形成。结论:雌孕激素缓释凝胶能够促进去势大鼠牙槽骨吸收部位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SD大鼠建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动物模型,探讨CP和COPD的相关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CP组;C组:COPD组;D组:CP+COPD组,每组10只.各组按实验设计施加相应建模因素,于实验10周末处死动物.分别检查各组大鼠的牙周指标及肺功能状况,并观察牙周和肺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组出血指数分别为(0.25±0.04)、(1.30±0.25),附着丧失分别为(0.43±0.02)、(0.51±0.02)mm,与A、C组相比,B、D组大鼠的出血指数[分别为(3.85±0.34)、(4.01±0.44)]、附着丧失[分别为(0.90±0.27)、(0.98±0.18)mm]均明显升高(P<0.05);与A组0.2 s末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最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0.2 second toforced vital capital ratio,FEV0. 2/FVC值)(65.34±2.63)相比,B、C、D组大鼠FEV0 2/FVC值[分别为(57.49±6.77)、(58.10±2.40)、(49.53±2.86)]明显降低,表明动物模型建造成功.其中D组肺功能与病理学改变均较C组更大,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TNF-α含量[(23.422±2.815)μg/L]升高最为明显.结论 在CP和COPD相关关系大鼠动物模型中,CP可能对COPD具有促进和诱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胡晓聪  程斌  常新 《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1):585-589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去势SD大鼠牙周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雌性3月龄SD鼠60只分为6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牙周结扎组)、C组(去势组)、D组(去势结扎组)、E组(去势葛根素组)、F组(去势结扎葛根素组)各10只。C、D、E、F组大鼠分别经腹部切口摘除双侧卵巢;B组作假手术。B、D、F组在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牙颈部结扎1根0.2 mm不锈钢丝。E、F组大鼠术后1周开始每天腹腔注射100 mg/kg葛根素;B、C、D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生理盐水。给药12周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牙槽骨吸收值、血钙值、血磷值、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以及牙槽骨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所有牙周结扎组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局部牙周炎症;各去势组大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改变,注射葛根素组病理学表现较未注射葛根素组为轻。血清钙水平去势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去势各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磷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4 1,P〉0.05)。A、C、E组未观察到明显的牙周骨质吸收,B、D、F组牙槽骨吸收值分别为(0.21±0.08)mm、(0.55±0.07)mm、(0.42±0.10)mm,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局部刺激因素存在的前提下,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增加大鼠对牙周炎症的易感性和反应程度;葛根素对伴随雌激素降低的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阻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