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 :健康成年犬 18只 ,分为单纯阻断组 :阻断上腔静脉或上腔静脉奇静脉联合阻断 (9只 ) ;人工血管置换组 :切除上腔静脉 ,行人工血管置换 (9只 )。对上腔静脉阻断前后上腔静脉压力的变化、人工血管置换后的病理改变、抗凝治疗及长时间阻断上腔静脉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分析。临床研究 :胸部肿瘤患者 56例 ,其中肺癌 42例 ,纵隔肿瘤 14例。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及受侵上腔静脉和 (或 )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实验研究 :实验犬上腔静脉加奇静脉阻断后 ,上腔静脉系统压力为 (49 2 8± 14 7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高于单纯上腔静脉阻断的 (3 7 83± 1 3 5)cmH2 O (P <0 0 5) ;腔静脉阻断 2h未见脑实质充血及水肿 ;人工血管置换组犬术后 1个月血管腔内壁已有纤维素沉积 ,2个月始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覆盖 ;未应用抗凝治疗情况下血管无附壁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近、远期上腔静脉系统梗阻症状。肺癌组患者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1%、3 9% ;纵隔肿瘤患者术后 1例死亡。结论 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 ,扩大了胸部肿瘤外科手  相似文献   

2.
人工血管置换上腔静脉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切除行人工血管置换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技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全组共26 例,右侧中心型肺癌21 例、周围型肺癌5 例。行肺癌原发病变、转移淋巴结及受侵及的上腔静脉切除,采用人工血管置换切除的上腔静脉。术后口服小剂量抗凝剂短期治疗,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观察。结果 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无术后近期及远期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梗阻症状的发生。随访23 例,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5% (22/26) 、39% (7/18) 、36% (4/11) 。结论 人工血管置换受侵及的上腔静脉使部分晚期肺癌获得根治性切除,扩大了肺癌外科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可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3.
人工血管转换上腔静脉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上腔静脉切除行人工血管转换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技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全组共26例,右侧中心型肺癌21例、周围型肺癌5例,行肺癌原发病变、转移淋巴结及受侵及的上腔静脉切除,采用人工血管转换切除的上腔静脉。术后口服小剂量抗凝剂的短期治疗,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观察。结果 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无术后近期及远期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梗阻症状的发生。随访23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  相似文献   

4.
周云峰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7):1287-1288
目的探析肺癌累及上腔静脉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肺癌累及上腔静脉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上腔静脉压力及阻断时间的测量结果;上腔静脉置换患者给予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治疗;运用4-0Prolene无创伤滑线进行缝合;观察术后患者吻合口出血等情况。结果上腔静脉置换19例患者中,未阻断的患者有5例,上腔静脉阻断患者的阻断时间为10~32 min。阻断患者的上腔静脉压力在术前测定为30 KPa,术中最高压力为40 KPa。整个围术期及手术中未出现死亡现象;12例患者术后出现肺炎、肺不张、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论治疗过程中,减少上腔静脉阻断时间可避免患者出现脑水肿;选择适宜的人工血管,运用无创伤滑线连续外翻缝合,可有效控制出血、血管栓塞的症状。  相似文献   

5.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景寒  孟龙 《山东医药》1999,39(16):12-13
对10例右肺癌侵及上腔静脉造成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患者行肺切除并上腔静脉置换或旁路术,效果良好,认为合并SVCS的肺癌患者在无远处转、内脏器官功能良好的情况下,应积极手术解除上腔静脉梗阻,并就手术指征方法、术后处理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1/3段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治疗策略及结果。方法35例中1/3段矢状窦脑膜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DSA或MRA+MRV检查以确定上矢状窦的闭塞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SimpsonⅠ或Ⅱ级切除,7例术前术中确定为上矢状窦完全闭塞者予以肿瘤和受侵犯矢状窦完全切除。术后1例死于麻醉原因,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有3例肿瘤复发。结论术前血管影像检查对手术方案的制订非常重要,如上矢状窦未完全闭塞,应尽最大可能切除肿瘤并保持矢状窦完整通畅;如上矢状窦已完全闭塞,则连同肿瘤一起切除,无需矢状窦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深低温停循环在腔静脉内瘤栓清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深低温停循环应用在腔静脉内瘤栓清除术中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12至2007-06应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清除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内瘤栓21例.结果:手术过程顺利.体外循环转流86~118 min,平均(102.33±16.52)min,停循环36~64 min,平均(47.12±10.86)min.术后全部患者清醒,术后清醒时间6~72 h,平均(14.32±6.98)h,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8~120 h,平均(20.54±10.72)h.1例术后6天死于心力衰竭、1例术后19天死于肾功能衰竭;其余均康复出院,随访6~64个月无远期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及深低温停循环对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内的瘤栓清除是安全有效的手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采用支气管、肺动脉、上腔静脉成形术治疗26例Ⅲ期支气管肺癌,结果除1例术后13天死于心肌梗死外,余25例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2年内死亡9例,2-3年死亡5例,存活时间最长者5年4个月。简述了手术方法、适应症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9.
用直径18mm的国产Dacron人工血管,经肝前途径建立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解除下腔静脉梗阻和肝静脉回流障碍。共治疗5例。分流使下腔静脉压平均降低1.29KPa(13.2cmH_2O),门静脉压降低0.75kPa(7.64cmH_2O),人工血管压接近下腔静脉正常压力。术后随访3~17个月,全部病人临床征象消失或减轻。1例术后10个月行下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肺叶袖状切除、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均行肺叶袖状切除,同时行肺动脉成形术7例。结果全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随访3a,2例分别于术后1、3a死亡,分别死于脑转移和呼吸衰竭,余健在。结论肺叶袖状切除术并肺动脉成形是治疗中心型肺癌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