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火郁发之理论探讨糖尿病足的发病机理、发病特点、证候要点、辨证治疗,认为糖尿病足火郁的发病具有因时、因地、因人的特点,糖尿病足之火郁是外感阴邪阳邪或七情内生五邪等,使阳气怫郁,终致正气虚馁,多种郁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关键在火热被遏伏于内,不得透达于外,气机郁遏,内蕴外闭于足。在治疗上予内散火郁、外透火郁之法,根据早、中、晚三期分析证候要点,内治外治相结合,因势利导,使壅滞于足部的气机灵动,火郁发而疮自消,为中医诊治糖尿病足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火郁发之是对"气机壅塞,郁结生热"的病机及"清、透"治法的凝练概括。"火郁"为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隔而不得正常发越,"发之"则是针对气机壅塞不通之所在,以清宣、透散、升发、疏导等治法分而论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乃火毒之邪与痰瘀等癌肿毒邪内外相合而成,热毒内伏郁遏气机,阳气不得宣发,故具有气机郁闭、怫热郁结的病机特点。本文宗"火郁发之"之旨,开拓论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新思路。放疗初期急以清宣透热,放疗中期缓以升阳泻火,放疗后期虚以伏火滋阴,疏布气机祛其壅塞,直切病机以证立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行阐释,以期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角度阐释焦虑之症,病机根本在于肝气郁滞,导致气机阻遏,不得宣泄,郁而化火,继而出现一系列"火郁"症状,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所致。"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总治则,以升散透达等治疗方法,配合风药轻清上浮之性,使气机畅达,郁火自散,机体气血流畅,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为临床上治疗焦虑症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周兆玲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45-946
"火郁发之"就是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既可透邪外出,又可散热降温,以达到机体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平阳秘。由于"火"有不同的来源,可郁于不同的部位,临床用药亦不尽相同。凡治火郁之证,临证总当顺其性而扬之,因其势而导之,但升之、散之不可过于凉遏,以免冰伏其邪,使热不得外越而内陷。  相似文献   

5.
介绍朱迪教授运用"火郁发之"法论治非口源性口臭的临床经验。口臭的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胃热熏蒸关系密切,治疗从"火郁发之"立论,清透脾胃湿热、辟秽化浊。临证自创清中化浊汤,以泻黄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而成,药物辛凉,辛味可透,寒凉可清,清中有散,气机通畅,口臭可除。  相似文献   

6.
"火郁"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许多病证共同的病理基础,涵盖范围相当广泛。由于致郁因素不同,所郁部位有异,郁闭程度不等,正气强弱之别,兼杂邪气之殊,因而表现纷纭繁杂。"火郁发之"是针对"火郁"病证的治疗大法。火郁治疗的关键在于宣畅气机,清透郁热。六腑以通为用,故肠腑气机以通降下行为顺。邪至于  相似文献   

7.
小儿阳气偏胜,感邪后易从阳化热,五脏强弱不均,心肝有余易生内热及脾常不足失于健运易致脾胃伏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病发麦粒肿.本文认为虽然导致小儿复发性睑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胃郁火、外感风热,但在治疗方面不能把本病单纯地定义为一种热性病而重投寒凉药物以求速效,应充分考虑到小儿体质的特殊性.过用寒凉清火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清泄火热的作用,反而会凉遏气机、闭塞玄府导致郁热伏于脾胃,闭门留寇阻碍邪气透达,导致余邪未清、脾胃伏火.复感风热邪气时,内外合邪导致麦粒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病反复是治疗的关键.基于"火郁发之"理论,巧妙运用轻清升浮、辛温发散之风药,顺应火热之势,因势利导发其郁滞,使邪有出路,以达到调畅气机、郁火透达外出的目的."火郁发之"从根本上祛除病因防止复发,临床疗效显著,为小儿复发性睑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火郁”是以热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为主要矛盾,以气机升降失常为根本病机的病证,故治宜因势利导,散而发之。凡使气机畅达,无论是发汗、升散、疏导,皆可谓之“发”。用药上有解郁和除热两端,以温药开郁散结,以寒药清火降泄。《伤寒论》首创寒热错杂方,“火郁发之”的思想在其中多有体现。烦躁、心下痞、四肢厥逆为典型表现,代表方剂大青龙汤表寒热闭,治以解表清热;栀子干姜汤热郁胸膈,治以宣泄并举;半夏泻心汤中虚热结,治以辛开苦降;柴胡桂枝干姜汤饮结阳郁,治以透达郁阳;麻黄升麻汤阳郁下陷,治以发越郁阳。治疗上寒热并用,升降气机,调和阴阳。煎法上,使用麻沸汤渍,轻泄拂郁。服法上,中病即止,以和为度。  相似文献   

9.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中医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清酒、熟蜜组成。升降散虽是治疗温病之方,但谨守因郁致火之病机,其用药特点以清、透为主,适用于气机升降失调,郁热外出不畅之证。  相似文献   

10.
"火郁发之"是《内经》治疗大法之一。其意即通过因势利导来宣泄郁热,透邪外出,从而达到气机开合升降协调,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笔者认为,临证在运用清热泻火、清热养阴的同时需酌情配合散、透、疏等法,以透散热邪,疏散阳气。  相似文献   

11.
人体的气血精津液都需要靠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正常输布气化。如果体内阳气不足,温煦、推动无力,气血精津液运行失常,最后就会形成痰瘀病理产物,即所谓的"寒者凝之"。日久痰瘀阻滞气机,阳气被遏化火,即郁火。而恶性肿瘤病机就是人体阳虚,某些部位阳气不达生寒,气血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生痰生瘀,虚弱之阳又被痰瘀阻遏,日久形成郁火。因此,恶性肿瘤的基础病机为阳虚火郁,先因虚致积,后因郁热成癌。秉承《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阴静阳躁,阳生阴长"之旨,谨守病机,审因论治,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郁发之"作为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温阳以消积,散火以清热,以期为临床上给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志国  黄兴 《新中医》2020,52(19):174-177
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纵观“火郁发之”之病机,无非气血失衡,从心、肝入手,舒畅气机。火郁的治疗,宜因势利导,宣畅气机,使其外达。升降散其辨证运用的关键是气机失调,无论寒热虚实,只要是气机逆乱,都可采用升降散加减变化来调整脏腑功能气机,达到气血阴阳的协调。失眠症多因气机郁滞所致,因此从火郁发之论治升降散治疗失眠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郁”论     
火郁一证,历代均有认识,金元以后渐趋完善。其病机乃为阳气郁遏所致,如外邪郁热,五志郁热,饮食、劳倦郁热,瘀血郁热,痰饮郁热,郁火化毒等。其辨治并非限于汗解,凡下、清、透、泄诸法,均可因证选用。如外感火郁可辛散表热,或清透气热,或清透营热,或凉血泻火,或养阴透热;内伤郁火可疏肝泻火,或清心泻火,或宣肺泻火,或升散“阴火”,或化瘀逐热,或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14.
"火郁发之"一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概括了火郁为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法则.火热本为阳盛所生,其性炎上,喜升散而恶蔽遏,在某种原因的作用下使之不得升散和外达,则氤氲于内而致病.故<丹溪心法>说"气有余便是火",阐明了火热郁闭而产生热病的病机.临床治疗火热郁闭所致的病证,<内经>强调要"火郁发之",即在清热的基础上加适当的辛温或辛凉的发散药物,顺其性使之得以升散.  相似文献   

15.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中,火郁即为心郁,导因于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后世认为,火郁不仅可因外感,内伤也可致郁;且火郁不单指心郁,五脏皆有火郁之证;“发”谓升散透达。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Graves眼病是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最常见、最复杂的并发症,Graves眼病的基本病机为郁火之邪上炎眼目,因此郁火理论在Graves眼病病理改变方面有着重要应用。Graves眼病眼睑征乃脾营亏虚,中焦气机郁遏生火上炎所致;眼眶结缔组织增生乃痰浊湿滞,壅塞生火灼目所致;球结膜充血和水肿乃瘀血阻于眼络,郁热不得布散所致;泪膜功能下降,角膜炎症或溃疡穿孔乃肾阴不足,相火离位上扰所致;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改变乃肝气怫郁于内,日久化火所致。基于郁火与眼部病理改变的理论联系,在治疗方面,可采用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益营散火、化形解火、培肾透火、理气清火等治法,以达到疏解郁火,宣畅气机之效。  相似文献   

17.
论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成为中医治疗火热病证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实火"之"火郁"当寒温并用,"阴火"之"火郁"当补散结合.  相似文献   

18.
"透热转气"的本质并不是用宣散透发的药物使营热透出气分,而是要解除阻止营热外达的障碍,使营热转出气分。若障碍在营分,营热壅遏则治以滋养营阴,使胶着之营热得以周流而顺势外透于气分。若障碍同时在气分且有气热迫营之势,则先清解气热,辅以滋阴凉营;若迫营之气热郁遏较甚,则清气的同时宣畅气分气机,最后清解转入气分之热。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药质地轻清,既可清气热又能宣气机,能在清气时防止凉遏气机而非"透营热于气分",故在清气热时应少用黄连等苦寒之药。  相似文献   

19.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郁之甚者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 ,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 ,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 ,人与天地相应 ,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 ,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火郁即为心郁 ,心为火脏 ,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 ,心气不舒 ,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其治“发之”多以汗解 ,如王冰曰 :“发谓汗之 ,令其疏散也。”后世认为 ,《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 ,内伤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升降散是"火郁发之"的代表方剂。赵绍琴先生在临床过程中常将此方应用于郁热类疾病的治疗。方中四药囊括了升降浮沉的特性, 与顺势思维相合, 邪气偏高、偏外者, 应以轻清之品为君, 透之于外;邪气偏下、偏内者, 应重用沉重之品为君, 引之于下。升降散通过疏肝、行气、逐瘀、消积等方法祛除无形的邪气和有形病理产物, 调畅气机, 使气分通达无碍, 祛除致郁之由, 致使郁开气达而火泄, 在治疗气滞、瘀血、食滞、表邪导致的郁热时, 可取得肯定疗效。但遇到其他病因致郁热时, 应审证求因, 专项治疗, 不可墨守成规套用升降散, 应时刻贯彻"祛其致郁之由"思想, 灵活变通, 求取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