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功效辛寒清热,生津除烦。方药组成知母6两,生石膏1斤(碎),甘草2两(炙),粳米6合。服法与禁忌上药4味,以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服。  相似文献   

2.
方名:石膏粥《食医心鉴》组成:生石膏60克粳米50克用法:先煮生石膏去滓存汁,取汁煮米成粥。功效:清热除烦和胃止渴主治:因肺胃燥热而引起的烦渴、头痛、牙痛、喘促、尿短赤等症。方解:生石膏辛、甘、大寒,功专清肺胃实热;粳米甘、平,具补脾和胃之效。二物合用,共奏清热止渴、和胃除烦之功效。  相似文献   

3.
厚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朴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还能入肝,平肝之横恣,愈胁下掀痛.厚朴在使用时,少有单用,多为配伍使用;少有为君,多为臣为佐.其能升能降,能补能泄,同苦药则泻,同温药则补,同和药则止痛,同攻药则除痞散结.运用得当,处方用药时如添羽翼.  相似文献   

4.
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配伍规律三方面,考据《伤寒杂病论》18首含石膏经方相关原文,提出:①经方中石膏入汤剂,用量4 g至240 g不等,不拘于其质重而取大量。量大至“一斤”,取石膏清透热邪之用,需配伍粳米,煎煮以“米熟汤成”;②原文多提示有“热”“咳”“喘”“汗”“渴”“烦”等,然此并非皆为症状,且原文亦提示有“无大热”“不渴”“无汗”,提示相关经方主治证候的复杂性,不可简单地对症用药;③石膏与麻黄配伍见于11首经方。重用麻黄,意在发越水湿;更伍桂枝,有发汗散邪之功;更伍杏仁,可宣降肺气以止“咳”“喘”;更伍生姜,用于“风水”“风气”“微风”等邪郁在表之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用不同煎煮方法所得川芎单煎液和川芎配伍赤芍的合煎液对阿魏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煎液中阿魏酸.结果川芎单煎液中阿魏酸的溶出量较芎芍合煎液中显著增多,不同煎煮方法的川芎单煎液中阿魏酸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以此可作为川芎方剂药动学研究的质控标准和方剂治疗药物进一步监测的质控标准.  相似文献   

6.
山药粥山药50~60克(鲜品100~120克),粳米60克。山药洗净切成片,同粳米煮成粥。供四季早餐食用,用于多食易饥者。南瓜汤南瓜1000克,切块,加水适量,煮汤,熟后随饭饮用。南瓜富含维生素,是一种高纤维食品,能降低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并能增加饱腹感。炒苦瓜苦瓜250克,洗净切块,炒时加食油、盐适量,佐膳。苦瓜味甘、苦,既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又能降低血糖。苦瓜蚌肉汤苦瓜250克,蚌肉100克。活蚌用清水养2天除泥味后取肉,同苦瓜煮汤,以盐、油调味。喝汤吃苦瓜和蚌肉。食用天数酌情而定,可养阴清热,润燥止渴。萝卜炖鲍鱼萝卜500克,干鲍鱼50克。将…  相似文献   

7.
中药煎服方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云煎药方法极为重要,煎药得法病势易瘥,不得其法,善既未见,祸反现焉,因此煎药法不可不讲也.大抵外感病之药类多辛、香、散,亦即含挥发油较多,不宜久煎,煎时稍长香气过性,即挥发成分散失,失去功效,非外感病之药方含挥发油多的亦不能久煎.如:血府逐瘀汤虽不是外感病方,但方中半数以上药物含有挥发油,它在汤剂煎煮过程中,可随水蒸气蒸发而损失掉.所以对含有挥发油的中药方剂,医生和药剂人员应该交待煎药方法.为了避免给病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嘱病人家属每剂药第一煎泡药要用凉水或温水浸泡,不可用开水,冬天浸泡30~60 min,夏天浸泡15~30 min,之后开始煎药,先用武火,煮沸后5~10 min即把药过滤出,煎出挥发性成分和久煎易分解的药物.第二煎要加热水,用文火,开锅后煎煮20~30 min,煎出不易挥发的成分.第三煎加热水,用文火,开锅后煎煮20 min以上,煎出难溶性成分,后将药液合并,分2~3次口服.煎药最好用砂锅或搪瓷锅,加盖.内伤病之药类方剂多补正,虽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较少,但煎法应同含挥发油多的方剂,只不过把第二煎和第三煎的时间拖长一点,达到久煎煎出药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浅谈方剂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的配伍,实乃一种制方模式。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方剂配伍的方法有: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相似文献   

9.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10.
茯苓甘淡性平 ,补而不腻 ,利而不峻 ,与他药配伍成对 ,妙用无穷。配利药助祛湿之功 ,配补药益健脾之效 ;配敛涩之药则涩精止遗 ,配行散之药则利水行湿 ;配寒药则寒 ,配热药则热。茯苓的对药配伍 ,除形成药对外 ,主要是形成对药方。对药方是最简单的复方 ,最能体现方剂配伍中的阴阳、君臣、补泻等对药关系 ,且方只二味 ,药简力捷。茯苓的对药配伍研究 ,对于中药配伍、方剂研究以及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热药,是指能够清解热性病症的药物。大多具有寒凉之性,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热性疾病。据其功能的不同,临床上针对虚证、实证、卫分、营分之区别,常把清热药分为以下类别,现浅谈如下;1$热泻火药此类药物多人气分,对气分实热能折其火势。分别适用于壮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青黄或燥诸证。常用药如石膏:味辛、甘、大寒,人胃肺二经,辛寒能内清外散。内清肺胃之热,外散肌肤之火,故能清热泻火;甘寒能养阴生津以清热,津生烦渴自止;又能除烦止渴。临床上多用于壮热口渴,神昏狂躁等证。又如知母:苦、甘、寒,人胃、肺、肾三…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夏季后,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暑湿之毒。《饮膳正要》指出:"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所以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下面给大家介绍两粥两菜的做法,均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您不妨一试。绿豆竹叶粥原料:绿豆30克,粳米100克,银花露、鲜荷叶、鲜竹叶各10克,冰糖适量。制作:先将鲜荷叶、鲜竹叶用清水洗净,共煎取汁、去渣;绿豆、粳米淘洗干净后共煮稀粥,待沸后兑入银花露及药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药性用和方证相关的理论为基础,对“去性存用”的配伍内涵进行了探讨.文中从中药性用理论和方剂配伍学理的角度阐述了对“去性存用”的认识,提出了其临床意义;同时通过区别“去性存用”与“寒热并用”和“反佐”的不同进一步就其内涵进行了探讨;最后通过方剂示例举隅,使其内涵更具体、更丰富.认为“去性存用”是根据治证的病机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 “反佐”乃方剂学关于药物组成的法度之一。临床应用得当取效甚佳。 1“反佐”的涵义 1.1 配伍反佐:“反佐”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云:“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处是指大寒大热之证,与其相违之气格拒不纳,故取其气相同者以佐之,借其气同而易入,使违性者能与其气相争。因此说,配伍反佐就是指组方配伍时,在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  相似文献   

15.
附子、瓜蒌合煎薄层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日常用药煎煮方法制备样品,考察中药“十八反”中附子与瓜萎在配伍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比较单煎液与附子、瓜萎合煎配伍后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薄层色谱显示合煎与单味药煎煮,薄层色谱出现变化.结论 由薄层色谱分析结果可知附子、瓜萎合煎时其中化学成分与单煎比较发生了变化,可能有新化学成分生成或成分之间反应影响毒性成分溶解度,初步揭示出两者相反配伍变化实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黄芩与黄连分煎后两药配伍时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变化规律.方法:黄芩与黄连药材用水分别煎煮提取,分煎液按不同比例配伍,在100℃下加热1 h.离心,取上清液,用甲醇稀释过滤.在优化的RP-HPLC条件下进行分析,比较色谱指纹图谱,考察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变化与配伍比例的关系.结果:黄芩水煎液和黄连水煎液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且有新的色谱峰产生.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变化.结论:黄芩与黄连分煎液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成分含量较高的最佳配伍比例分别是1:2和1:3.  相似文献   

17.
<正>白虎汤始载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为解热退烧的经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以白虎命名,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虎汤除了具有解热作用外,还有增强肌体免疫作用。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4味药组成,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为清热生津。该方主治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  相似文献   

18.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本方由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人参、麦冬,半夏而成。是“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方中石膏、竹叶清阳明余热而除烦,为君药;人参、麦冬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止呕为佐;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为使药。本方治证乃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液两伤。治之若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难于恢复,若只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又恐邪热复炽,叶天士所谓“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不可不防死灰复燃之虞。唯有清补并行,即要清热生津,又要益气和胃,方为两全之法。  相似文献   

19.
正粳米(jīng mǐ)是大米的一种,是人们日常的主食,为食药两用的佳品,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稻(粳稻)的种子。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六千九百多年。稻米分糯米和粘米两种,粘米分粳米和籼米。粳米比较粗短,广东人称之"肥仔米",煮的粥饭比较绵软,常见的东北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的范畴。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品质优。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经,含有淀粉、  相似文献   

20.
方剂君臣佐使说之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是古代医家企图从方剂中找出组织规律的一种产物,是古代医家假借当时封建王朝的君臣佐使之间的互相统驭关系,来说明每一方剂中各药彼此之间的组织配伍关系。“君臣佐使”是代表方剂中主导药、辅佐药和调和药的符号。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旧说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其意以谓,药虽多,主病者专在一物,其它则节级相为用。”这种君臣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