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浦东新区某黑色金属铸造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分析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及职业病危害分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工频电场、臭氧、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铁粉尘、电焊烟尘、矽尘、木粉尘、砂轮磨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甲苯、二甲苯、丁醇、硫酸、甲醛、苯酚、二氧化硫、天然气、丙烷。2014年检测结果中铸钢车间CO_2保护焊岗位、碳刨岗位、打磨岗位电焊烟尘CTWA浓度分别为5.3、4.1和4.2 mg/m~3,打磨岗位、碳刨岗位噪声8 h等效声级分别为92.1和100.8 d B(A),CO_2保护焊岗位、熔炼岗位高温分别为30.5和34.1℃,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铸钢车间CO_2保护焊作业岗位(电焊烟尘、高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打磨作业岗位(砂轮磨尘、噪声)、碳刨作业岗位(氧化铁粉尘、高温、噪声)、熔炼作业岗位(高温)、浇注操作岗位(高温)确定为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企业应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并将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识别和分析造船厂舾装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找出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造船厂舾装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结果该造船厂舾装作业场所主要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系物、氮氧化物、噪声、高温和工频电场等。其中电焊烟尘、其他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超标率分别为22%、28%和42%,噪声检测超标率为70%,高温检测超标率高达100.0%,苯系物、氮氧化物和工频电场检测结果均未超出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舾装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和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和控制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某公司硅锰合金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其暴露水平及危害程度,判定其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为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调查与检测、实验室检验等方法对该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作业环境空气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_2)、电焊烟尘、紫外辐射、工频电场等暴露水平均低于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部分工种粉尘、噪声和高温暴露水平超标,其中粉尘TWA0.75~10.61 mg/m~3、噪声8 h等效声级84.0~93.6 dB(A)、高温31.0~37.8℃。结论粉尘、噪声、高温是该项目硅锰合金生产过程中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控制点加强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识别某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评价其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对某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制造项目进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并评价其防护措施。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化学毒物、噪声、粉尘、高温、手传振动、紫外辐射和工频电磁场。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超标率分别为:锰及其无机化合物(7.70%)、电焊烟尘(33.33%)、噪声(68.75%)和其他粉尘(14.29%)。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为切割车间的焊接、切割和打磨区,涂装车间的喷漆间、调漆间、喷砂间及空压机房。企业应加强易超标岗位局部抽排风设施的设置及维护,降低毒物/粉尘浓度,加强高噪声作业场所人员的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大型修船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和作业人员健康检查状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3年连续5年对该造船厂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并结合2012年和2013年工人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修船厂主要职业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锰及化合物、有机溶剂苯系物和噪声。结果显示电焊烟尘和砂轮磨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Mn O2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超标最严重的是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定点采样检测超标率达67.44%,个体检测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最大值达7.55 mg/m3,远高于国家标准限值(0.15 mg/m3)。噪声作业岗位中70.03%的工人(76/107)每日接触噪声强度超过国家接触限值[85d B(A)]标准。个体采样检测结果中,二甲苯超标率为50%,最高浓度达233mg/m3。健康体检结果显示,2012年血常规异常率高于2013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P0.01);结论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苯系物以及噪声是该造船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加强对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重视接触职业危害工人的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南通市某大型船舶建造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防止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法、检验检测法、检查表法和定量分级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及控制措施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作业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提示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等超标;粉尘超标率达到16%,噪声超标率达到20%。除喷漆岗位的二甲苯存在超标现象外,其余各检测点、各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均在职业接触限值以内。结论该企业应重点关注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等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关注员工职业健康检查;通过更有效的通风、个人防护和管理措施等,限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浙江省某机械加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及采取的防护措施、职业病危害应对策略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事项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职业卫生健康检查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结果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砂轮磨尘、电焊烟尘和金属粉尘)、有毒化学物(苯、甲苯、锰及其化合物、二氧化氮)和噪声。其中电焊工为粉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关键控制岗位,电焊烟尘浓度高达5.10 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4 mg/m~3),且锰及其化合物浓度达0.171 mg/m~3,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0.15 mg/m~3);下料工和研磨工的接触噪声A声级分别达80.3和84.4 dB(A),属于噪声接触岗位,不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要求,应按提出的建议完成整改。结论机械加工厂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需加强对电焊工岗位粉尘和化学毒物防护,提高下料工和研磨工的噪声防护措施,以确保职业病危害应对策略正常运行,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8.
采用现场调查、工程分析、职业卫生检测对某锂电池公司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炭黑粉尘、石墨粉尘、难溶性镍化合物、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氟化物、噪声和X射线,其浓(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正常运行情况下职业病危害浓(强)度低于限值,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较低,职业病防护设施及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某板业有限公司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确定,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岗位提出职业病控制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和检查表分析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毒物(甲醛、氨、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木粉尘、电焊烟尘、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但有1个作业岗位的木粉尘浓度和2个作业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建设项目整体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但个别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防尘设施和职业卫生应急救援预案的完善和执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某稀土合金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对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分级,为监管部门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法、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并结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对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分级,并根据企业现有情况,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稀土粉尘、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高温和噪声等。粉尘危害集中在电解车间。粉尘岗位8 h时间加权浓度合格率为为其中2#电解车间电解岗位粉尘分级为Ⅱ级,属中度危害作业,其它电解车间电解岗位粉尘分级为Ⅰ级,属轻度危害作业;各岗位噪声检测结果和有毒物质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为100%。结论该项目电解车间稀土粉尘危害较为严重,针对稀土粉尘浓度超标现状,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有效运行,完善各项职业病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某船舶锚链制造企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触水平、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的效果,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政府职业卫生监管及企业职业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及检查表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锰及其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煤焦油沥青挥发物、噪声、高温、紫外辐射等,其中编链闪焊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5.58 mg/m~3超过PC-TWA限值,编链工段各岗位噪声L_(EX8h),为88.1~89.7 d B(A),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其余各岗位的粉尘浓度、毒物浓度、噪声强度、高温WBGT指数、紫外辐照度均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职业健康监护覆盖率偏低,发现疑似职业病2人,职业禁忌证1人。结论该企业属于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效果及措施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关键控制点包括编链闪焊粉尘防护、编链工段噪声和高温防护及浸漆操作毒物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类比法和综合指数法对某垃圾生态填埋场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进行预评价,为完善防护措施和预防相关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与预评价项目在填埋场库容、处理规模、工艺、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卫生管理等方面有可比性的企业开展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并与职业接触限值比较,采用类比法对该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职业病危害风险。结果类比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飞灰固化车间、填埋库区摊铺岗位、喷药岗位、污水处理区巡检岗位的硫化氢、氨、其他粉尘和噪声,电焊岗位的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电焊烟尘和电焊弧光;除喷药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外,其他检测项目均合格。预评价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估结果显示,在职业接触限值评价缺项的岗位中,摊铺压实岗位接触夏季高温,喷药岗位接触夏季高温、氯氰菊酯及机修岗位接触高温、臭氧和噪声为中等风险;在职业接触限值评价合格的岗位中,除摊铺压实及污水处理接触噪声为可忽略风险、摊铺压实及运输岗位接触其他粉尘为低风险外,其他均为中等风险;而职业接触限值评价不合格的喷药岗位接触噪声为中等风险。结论摊铺压实、喷药、污水处理、机修岗位均存在中等风险职业病危害因素,综合指数法结合类比法能较全面地评估拟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磷采选过程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磷采选工程项目进行职业卫生调查与检测,对其结果按职业卫生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评价。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有效运行,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符合要求,建筑卫生学及辅助用室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大部分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强度、浓度未超职业接触限值,项目岗位总合格率77.5%(62/80)。结论某磷采选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可行、有效,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和其他粉尘(矿石尘),应加强不符合职业接触限值岗位的个体防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船上舾装作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方法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对舾装作业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电焊烟尘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超标率为33.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超标率为9.7%;其他粉尘STEL超标率为22.2%,TWA超标率为20.0%;化学物质中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点的STEL超标率为41.9%,TWA超标率为69.7%;氧化锌检测点的STEL超标率为7.1%,TWA超标率为18.8%;物理因素中噪声检测超标率为77.5%;高温超标率为66.7%,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船上舾装作业生产过程中粉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氧化锌、噪声、高温是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加强对这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企业CR2032电池开发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的防护效果。方法根据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超标点改造前后现场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石墨粉尘、炭黑粉尘、二氧化锰(按MnO_2计)、乙酸丙酯、草酸、噪声和激光等;企业对超标岗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进行了改造,粉尘8 h加权浓度平均降低为改造前的28.1%(配对t=3.09,P0.05),噪声8 h等效声级降低1.3~8.6 dB(A)(配对t=4.20,P0.05),噪声改造作业点检测合格率达100%。结论某企业电池开发项目的职业病危害较重,企业应从多方面对生产过程的职业病危害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使危害因素检测值控制在国家标准限值内,还应完善并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以防控职业病危害,保护工人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某螺杆钻具项目运行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并评价防护措施。方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用调查表法和定量、定性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频电场是螺杆钻具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8种化学毒物检测中,喷漆岗位甲苯接触浓度超过接触限值;接触噪声作业的14个工种中6个工种检测结果超标,噪声检测合格率为57.1%;接触高温的岗位检测结果均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较重项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但需要加强对噪声的职业病危害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识别和分析无头带钢生产线(ESP)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结合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 ESP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一氧化碳、噪声、高温,本次检测粉尘长时间接触浓度0.42~0.6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37~1.77 mg/m~3;一氧化碳长时间接触浓度1.110~1.28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94~1.40 mg/m~3;噪声强度72.5~84.3 dB、高温26.9~31.4℃,以上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防护设施性能参数符合要求。结论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分析,该ESP防护设施运行有效,应重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职业卫生管理,确保岗位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8.
对某轮胎生产企业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该轮胎生产企业主要存在滑石粉尘、炭黑粉尘、氧化铝粉尘、煤尘、电焊烟尘、矽尘、硫化氢、甲苯、石蜡烟、氧化锌、二氧化硫、苯乙烯、丁烯、丁二烯、异丙醇、正己烷、丙酮、溶剂汽油、氮氧化物、二氧化锰、一氧化碳、氢氧化钠、氧化钙、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岗位粉尘、化学有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接尘作业人员胸部X线检查异常检出率为13.8%;外胎裁断岗位的噪声检测及硫化岗位的高温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标准,接触噪声、高温人员体检的相关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6.7%和7.5%,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13.0%。提示轮胎生产企业作业人员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高温、噪声,应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改进和维护,提高职业卫生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铸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状况和作业分级,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现场调查企业职业卫生现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危害作业分级。结果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和高温是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前3项岗位的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6.2%(16/21)、87.5%(42/48)和17.4%(4/23);其中造型和砂芯岗位其粉尘浓度合格率为0%,作业Ⅱ级(中度危害);砂芯岗位甲醇、甲醛、酚、氨和正已烷等生产性毒物为Ⅲ级(重度危害);熔炼、研磨岗位噪声为Ⅱ级(中度危害);配料、浇注、造型、砂芯和砂处理岗位噪声为轻度危害;铸造熔炼和砂模浇注岗位均为高温、Ⅱ级(中度危害)作业;企业部分岗位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尚不够建全。结论某铸造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针对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结果,采取不同控制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与分析某碳酸饮料公司职业危害因素,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本项目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和职业卫生检测法等进行综合分析及定性和定量评价。对检测项目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特征、作业工人接触的有效时间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工人接触职业危害的实际程度。结果本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化学物质有盐酸、氯、二氧化碳、乙二醇、氨、臭氧、氮氧化物和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粉尘有硅藻土粉尘、活性炭粉尘和电焊烟尘,物理因素为噪声和紫外辐射。检测结果表明,作业人员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如作业人员接触高毒物品氨CTWA〈0.952 mg/m3、二氧化氮CTWA为0.12mg/m3;作业人员工作日内接触噪声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综合各方面分析,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全面落实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救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