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1990.1—2017.3)中有关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作为结局指标。原始研究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风险偏移评估工具,并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0项研究850例患者,研究质量均存在高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发现:与石膏相比,小夹板可以显著提高Gartland-Werley评分[OR=2.25,95%CI(1.34,4.90),P0.01],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OR=0.29,95%CI(0.11,0.75),P0.01]。与切开内固定或者外固定支架比较,小夹板可以明显缩短骨折愈合时间[SMD=-0.87,95%CI(-1.10,-0.64),P0.01]和[SMD=-1.04,95%CI(-1.39,-0.68),P0.01]。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技术有利于缩短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提高关节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研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A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53例桡骨远端A型骨折中,28例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25例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范围、抓握力较健侧变化以及腕关节Gartland与Werley 评分标准.结果: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比较T形钢板内固定与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9月~2005年12月59例桡骨远端骨折分为2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和手法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通过X-片测量记录复位前、后、临床愈合时腕关节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轴向缩短长度变化,按改良Shea等评定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疗效明显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P<0.01);对于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疗效明显优于T形钢板内固定(P<0.01)。结论: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优先选择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稳定性骨折,优先选择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96例分为两组,夹板外固定组62例和钢板内固定组34例,分别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平均随访10个月。夹板外固定组优良率95.1%、患者满意度96.8%,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97.0%、患者满意度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板外固定组平均医疗费为928元,钢板内固定组平均医疗费为41023元。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均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两种方法治疗各有优势,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骨质疏松程度,手术耐受程度,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期望值及治疗费用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68例患者,其中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40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治疗28例。通过桡骨远端的解剖复位程度(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手的握捏力等指标来评价两组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解剖复位程度X线评估结果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优于手法复位组,而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手的握捏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不一定要解剖复位,可予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从而避免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37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6例。男46例,女27例;年龄61~80岁,中位数67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C1型41例、C2型21例、C3型11例。比较治疗结束后12个月时2组患者的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曲、尺偏、桡偏、旋前、旋后)、掌倾角、尺偏角、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临床综合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12个月,2组患者腕关节背伸(59°±10°,61°±7°,t=0.386,P=0.142)、掌屈(55°±11°,57°±10°,t=0.069,P=0.510)、尺偏(33°±5°,35°±8°,t=0.058,P=0.883)、桡偏(24°±6°,25°±7°,t=0.121,P=0.521)、旋前(84°±7°,85°±8°,t=0.692,P=0.534)、旋后(83°±6°,85°±8°,t=0.635,P=0.992)角度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2.94±1.60)分,(2.28±0.79)分,t=1.854,P=0.061]、疼痛VAS评分[(1.38±0.70)分,(1.24±0.78)分,t=0.485,P=0.624]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3.00°±7.20°,10.40°±1.90°,t=0.000,P=0.041;15.90°±9.00°,21.20°±2.60°,t=0.000,P=0.011)。按照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综合疗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优14例、良17例、可6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优16例、良16例、可4例;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00,P=0.484)。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3例出现腕管综合征,2例发生感染,2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1例出现腕管综合征,1例出现严重手指僵硬。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5,P=0.142)。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而言,虽然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改善腕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恢复腕关节功能、安全性及临床综合疗效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在骨折解剖复位方面优于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内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至2015年2月,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系统等数据库中关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的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采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骨折治疗的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肘内翻发生率方面评价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的疗效差异。结果:共纳入15篇研究(1 9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在治疗有效率(OR=0.57,95%CI为0.44~0.73,Z值=4.31,P0.000 1)、愈合时间(MD=-2.56,95%CI为-2.76~-2.35,Z=24.39,P0.000 01)、肘内翻发生率(OR=0.6,95%CI为0.44~0.82,Z=3.2,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石膏固定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肘内翻发生率较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结论: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相比,小夹板固定具有更优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中药熏洗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月68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病例资料,其中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中药熏洗组(石膏组)33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钢板组)35例,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腕关节活动度、Robbins腕关节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石膏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钢板组(P0.01),治疗6个月后石膏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小于钢板组(P0.05)。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及Robbins腕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在骨折复位方面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中药熏洗组,但骨折愈合时间长于后者,在功能恢复及安全性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桡骨远端骨折149例,男性52例,女性97例;年龄60~81岁,平均71岁。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56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75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18例。因手法复位后再移位者改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或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9例。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24月(平均21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按Dienst标准进行评定:石膏外固定组的优良率为78.6%,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89.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89.9%。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均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查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53例,其中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29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4例,分别比较术后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15个月,平均(11.3±3.5)个月。钢板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愈合时间为(10.7±1.4)m周,较夹板固定组(10.2±1.7)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末次随访时,钢板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为优于夹板固定组,钢板固定组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为91.70%,较夹板固定组62.50%明显增高(P=0.017)。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后骨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钢板内固定治疗能更有效地维持桡骨远端解剖结构,进而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比加压钢板结合注射用人工骨及外固定治疗陈旧性C型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两种方法治疗的优缺点。方法: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24例单侧C型陈旧性桡骨远端闭合骨折患者,其中闭合复位有限切开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14例,切开复位加压钢板结合人工骨治疗(加压钢板组)10例,对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愈合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以及握力,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进行临床评定。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组为(10.6±2.1)周,加压钢板组(11.6±2.0)周,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掌倾角6.2°±2.0°、尺偏角17.0°±4.1°;加压钢板组8.6°±2.7°、尺偏角21.3°±2.1°,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外固定组:优8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78.6%;加压钢板组:优8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0%.结论:外固定组与加压钢板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无差异,且均可获得满意的腕关节功能,但加压钢板组能更好的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坚强固定、并发症少、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随访8个月~2年。结果:治疗组优良率96.4%,对照组优良率8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下端骨折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根据X线片及腕关节功能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优良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可靠,优于石膏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化瘀接骨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疗效、康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腕关节功能疗效。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肿痛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化瘀接骨汤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好,能明显缩短康复进程,提高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超腕关节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超腕关节外固定,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不超腕关节外固定,比较两组术后骨折固定稳定程度、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术后两组骨折固定稳定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3个月后腕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夹板超腕关节外固定结合中药内服及外用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提高骨折固定稳定程度,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更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固定联合中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两组,行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固定后,对照组应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应用中药三期辨证施治,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功能、愈合时间等.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6.7%,且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短,组间腕关节功能对比等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配合夹板固定联合中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分期辨证内服及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月后腕关节功能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结合中药分期辨证内服及外用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及改善腕关节功能优于单纯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18.
桡骨骨折极为常见,特别是桡骨远端骨折系指发生于旋前方肌近侧缘以远部位的骨折。约占骨折的1/6左右。多发于中老年人,女性多见。常伴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的损坏。探讨不同分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根据AO分型为A、B、C3型,分别采用闭合手法复位中医小夹板外固定及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3种固定方法,若早期处理不当,常导致骨折畸形愈合和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疗效往往欠佳,最终影响功能。结果:120例病人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个月。3组当中A、B型骨折复位评分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别,功能评分小夹板外固定组及“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功能评分小夹板外固定组和“T”形钢板内固定组比较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别;12组当中无论是复位评分还是功能评分,“T”形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其它2组。结论:对于C型骨折,建议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A、B型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戍2组,小夹板固定组25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外固定架固定组25例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结果:复位后10—15d和6个月后,小夹板固定组患者骨折部位有轻微的再次移位,但仍在功能对位的范围内;复位后2个月时,小夹板固定组患者Dienst功能评估优良率明显高于外固定架固定组,复位后6个月时组间优良率相当。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固定或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本病均可获的较好的疗效,其中小夹板固定法腕关节功能恢复快.是目前临床最实用的治疗方法;而外固定架固定法更能保持良好的复位,适用于骨质疏松明显,严重粉碎,不稳定的骨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4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9例。男32例,女41例;年龄60~79例,中位数69岁;左侧27例,右侧46例;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类,A3型18例、B2型8例、B3型12例、C1型19例、C2型16例。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和尺偏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及骨折愈合后6个月的前臂旋前角度、前臂旋后角度及Robbins腕关节评分。结果: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均小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9.75±1.04)周,(11.83±0.75)周,t=17.280,P=0.001;9.88°±1.47°,12.43°±1.27°,t=10.509,P=0.007;21.13°±0.85°,22.72°±0.66°,t=14.350,P=0.003]。骨折愈合时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及Robbins腕关节评分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25.63°±6.72°,51.17°±8.93°,t=37.555,P=0.000;22.13°±4.58°,51.33°±5.72°,t=113.150,P=0.000;(3.88±0.64)分,(6.00±0.59)分,t=67.632,P=0.000];骨折愈合后6个月2组患者前臂旋前、旋后角度及Robbins腕关节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7.50°±6.74°,81.50°±4.60°,t=1.554,P=0.236;73.63°±5.71°,73.50°±1.87°,t=0.003,P=0.960;(7.63±0.92)分,(8.00±1.06)分,t=1.479,P=0.236]。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2,P=0.820)。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而言,在骨折复位以及骨折愈合时的腕关节活动能力和功能方面,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且骨折愈合后6个月的腕关节功能及安全性方面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符合老年患者的治疗要求,可作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