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玲 《中国针灸》1997,17(1):37-38
合谷、太冲配伍运用体会胡玲(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主题词穴,合谷,穴,太冲合谷、太冲配伍运用,在针灸文献中称为“开四关”,是针灸临床的经典组穴。二穴一上一下,一阴一阳,组合运用能通达上下、协调阴阳,治疗多种病症。笔者临床习用之,每获良...  相似文献   

2.
秦晓艳    曹璐畅  李杰 《陕西中医》2023,(4):487-489,494
放射性肠炎是腹部及盆腔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后产生的常见肠道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效果欠佳,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基于“脏腑别通”理论,从阴阳属性、五行生克、经络循行角度出发,相应于西医“肝-肠轴”学说,阐明肝与大肠气血相通、疾病互传、互治互用的病机基础,并根据放射性肠炎不同时期的症状表现,总结出急性放射性肠炎湿热为盛、慢性放射性肠炎血虚为主、气机失和贯穿始终的病理特点,提出选方用药时应结合患者症状斟酌损益,重视清热利湿、益阴养血、理气解郁等调肝之法的应用。若肝未受邪,则先安其地; 既已受邪,则复其升降疏泄之道、濡养固藏之职,从而助肠腑肃降排泄功能恢复,促进疾病向愈,以期对后续放射性肠炎的中医治则治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肌少症是随着年龄增加,骨骼肌量减少或伴有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之一。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数量上升,肌少症的患病率相继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跌倒死亡风险增加,肌少症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肌少症,在中医学中可归属于“痿证”“肉痿”等范畴。中医认为肌少症多由“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痰湿困阻”所致。其中着重研究了脾胃、肝肾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脏腑与肌少症之间的联系。同时,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未形成良好衔接。脏腑别通是指五脏别有相通之处,与传统经络学说脏腑相表里不同,是对脏与腑关系更深层次的总结。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条分》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的脏腑联系,提出“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与现代医学脾与小肠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相对应。文章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通过查阅古籍经典及文献,通过探讨“脾与小肠”之间的联系,以进一步探究脾-小肠与肌少症的相关性。结合炎症因子等现代医学及临床研究,探究“小肠-炎症因子与肌少症”的相关性,为老年肌少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耳鸣是在无外界刺激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已为五官科的难治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耳鸣多从肾论治,从其他脏腑角度论治则较少,然而中医认为耳鸣的发生与身体各脏腑皆有一定联系,故诊治耳鸣可从多脏腑进行分析。李梴的《医学入门》阐释了一种新的脏腑之间的关系,即脏腑别通,认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这种新的关系对于临床诊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本文则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探索耳鸣诊治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5.
6.
每个脏腑具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方剂可以仿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和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组方配伍。脏腑理论是研究方剂配伍和指导临证组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脏腑别通理论为理论依据,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并指导针灸取穴。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解释肺与膀胱、胃与心包、胆与心、肝与大肠等的脏腑别通关系,进而利用脏腑别通的关系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从而指导选择针灸治疗的穴位和具体的针法、灸法。结果:依据脏腑别通理论所选穴位均为临床常用穴,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结论:脏腑别通理论在分析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并可指导针灸治疗时的穴位选择和具体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919-920
目的 :以脏腑别通理论作为依据,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部分症状的产生原因,并指导针灸取穴。方法 :论述脾与小肠、胃与心包、肝与大肠等的脏腑别通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产生的原因,指导选择针灸治疗的穴位和具体的针法、灸法。结果:依据该理论所选穴位均为临床常用穴,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结论:脏腑别通理论在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产生的原因方面具有可信依据,可以指导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穴位选择和具体治疗手法。  相似文献   

9.
徐静  朱云霞  黄婷 《新中医》2024,56(10):136-139
分析胎怯的诊疗思路。分析认为,胎怯患儿体重低下,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生长与元阳密切 相关。从督脉考虑,通过通督扶阳手法的使用,能沟通脏腑,调和气血,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以脏腑理论 为指导,重视五脏,能更精准地选用相应穴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1949年10月前太冲(LR3)主治病症和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以"太冲"与"大冲"为检索词,以《中华医典》(第5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为检索源,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Gephi复杂网络、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医籍58部,文献369条,涉及单穴主治病症15类、共44种,配伍主治病症14个类别、共73种,太冲常配伍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合谷(LI4)、行间(LR2)、昆仑(BL60)、神门(HT7)、大敦(LR1)、照海(LI6)等腧穴,关联规则分析与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之间关联密切程度最高,聚类分析得到以太冲为核心的六类针灸处方。结论:1949年10月前太冲单穴、配伍主治以内科和外科病症为主,主治最优势病症均为疝气;配穴方面,多配伍五输穴、原穴、下合穴等特定穴,配穴归经以膀胱经、脾经和任脉为主。  相似文献   

11.
1病案举例陈某,男性,35岁.因左侧背痛2d来针灸科就诊,患者于2d前因暑天夜间贪凉,晨起时感左侧背痛,患者当时因工作繁忙未作特殊检查和治疗,后感症状逐渐加重.查体:左侧肩胛内侧T3至T7压痛阳性,胸椎棘突无明显偏歪,舌质红,苔白,脉细弦.胸部X线片无异常发现.中医诊断为痹证,辨证为寒湿痹阻于足太阳经,经气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以散寒除湿、止痛通络.对侧取穴,主穴为鱼际,配穴为后溪.取右侧鱼际用1.5寸一次性针灸针,沿劳宫穴方向直刺1.2寸,后溪直刺1.2寸,在行针的同时,嘱咐患者活动左侧肩胛骨,留针20 min,同时活动左侧肩胛骨20 min.针刺治疗1次后患者疼痛大减,2次后痊愈.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老年BPH的患病率高达74.33%,已超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是我国危害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首要慢性疾病[1].其病程长,随着男性患者年龄增长,尿频、尿急、夜尿多、排尿困难、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不断加重,易引起尿潴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年来经脉-脏腑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及逻辑学研究,发现脏腑病变时,体表经脉会在其特定穴所居部位出现结节条索以及电阻、经络能量值、温度与血流量等改变。基于“明知其源,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探讨脏腑功能于相应经脉系统的反映以及针刺十四经脉穴位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本研究进一步围绕肺、胃和肠探讨经脉-脏腑的治疗特异性,为指导临床应用提供思路。近年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从经络诊察法到关注患者异常感觉变化再到基于表征的物理检测手法,研究手段逐步提高,结论更具客观性,但研究仍集中于肺、胃和大肠等脏腑,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应注重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脏腑器官的普适性,为寻找更系统更全面的依据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与日俱增,多表现为腰背疼痛、乏力、身高缩短、负重能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水平。与此同时,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中医学普遍认为骨质疏松症多与肝脾肾三脏不足、瘀血内阻有关,临证多予以补肾益精、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及活血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收效可观。  相似文献   

15.
此文基于临床与实验文献中内关穴对心、三焦、肝、脾、肾、胃、胞宫调治作用的分析,探讨"经穴-脏腑相关"理论.笔者搜集中国知网1984—2020年关于内关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文献,归纳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结合具体病症,梳理与内关穴直接相关的心与三焦的途径,以及内关穴与肝、脾、肾、胃、胞宫间接相连的途径,通过刺灸内关穴可...  相似文献   

16.
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调通理论即针对中医皮肤科相关疾病提出机体阴阳失调、脏腑不通、气血失和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阴阳、脏腑、气血功能的失调必然引起人体肌肤、毛发的病理变化,发生皮肤、毛发相关的各种疾病。临床治疗用药谨守阴阳调和、脏腑调通、气血调顺的法则与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郭淑芳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8):120-121
中医藏象学说的藏府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静止和僵化的形态,而是随着科学认识和观察手段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成的。"脏腑"作为"藏府"在创生时期的概念形态是关于解剖的。藏府概念是解剖概念、是功能的概念、既是结构的又是功能的概念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蒋佳  娄必丹 《河南中医》2020,40(2):183-186
肺与膀胱相通,上为荣养周身以御邪,下以气化排浊调津液,从肺与膀胱关系可以看出,太阳之气与肺气共同卫外,以顾护肌表皮毛,故临床针刺治疗太阳体证时可考虑从肺经穴入手。临床取肺经穴位调治膀胱及其经脉病时,应辨别虚实,采取对应的补泻手法,考虑大部分肺经穴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不便施展,笔者认为可根据辨证采用更为合适的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即观其脉证,补泻择之。其实不仅肺经穴可治膀胱病,膀胱经穴亦可治肺病,由于肺与膀胱两者经气互通,其中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另一条相通经的循行部位或主治方向的疾病。虽然脏腑别通理论在针灸学上具备广泛应用的基础,但因表里经脏腑相互属络关系,更多被提及、应用的是"肺与大肠相关"。容易忽视"肺膀胱别通"在"卫气供给""津液代谢"上的关联。故在临床针刺治疗膀胱病时,可从有别于常规、传统的选经取穴上论治,亦可基于"肺与膀胱相关"以膀胱经穴治肺病,或以两经同取的方式指导针刺治疗相关病证。  相似文献   

20.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院士在“痹病”和“伏邪”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一个新学说。基于脏腑风湿理论,仝院士认为痹病与伏邪关系密切,脏腑功能异常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外邪侵袭是其必要的发病外因,邪气伏留是其致病关键病机。据此运用达原饮辨治痹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可为临床治疗痹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