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癌前病变发生情况。方法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根据内镜下表现中医微观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对腺体萎缩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判定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法检查胃黏膜组织CD34及Ki67平均光密度,同时判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微观辨证胃阴不足型54例、脾胃虚寒型28例、肝郁气滞型26例、胃络瘀阻型24例、肝胃郁热型22例、脾胃湿热型16例。中医微观辨证各证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1)。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显著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实证较虚证多,各微观证型中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癌前病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随机抽取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各30例患者,收集胃镜像病理改变HP感染及中医四诊等资料,作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与脾胃气虚关系最密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肝胃气滞的相关性也较密切,但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慢性胃炎与脾胃湿热,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寒和胃阴虚,肠上皮化生与胃阴虚,上皮内瘤变与脾胃虚寒,胃癌与胃络瘀血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胃炎至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气虚是基础证型,由气滞到血瘀是中医证型演变的基本特点,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脾胃虚寒和胃阴虚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p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别判定为9种体质类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有关内容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分析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2中医证型频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3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充血红斑、水肿多见于阳虚质,糜烂多见于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较重,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伴肠化生多见;4脾胃虚寒证属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属湿热质的较多见,瘀阻胃络证属血瘀质的较多见,胃阴亏虚证属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属气郁质的较多见。结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可望成为防治Hp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3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相关性项目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新的理论规律,对该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有指导意义.方法:通过详细询问患者进行辨证分析,认真填写调查表,对结果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48例;HP感染者76例,伴有胃黏膜糜烂者120例;中医证型的排序为脾胃气虚(38%)>胃阴不足(25.3%)>脾胃虚寒(12%)>脾胃湿热(10%)>肝胃气滞(7%)>脾胃郁热(4.7%)>胃络瘀阻(3%).结论:该病在庆阳市发病率高,男女比例为1.02∶1;HP感染是本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伴有胃黏膜糜烂就诊的较多,胃镜检查病变以胃窦部表现为主;中医证型最多的为脾胃气虚型,其次为胃阴不足型.  相似文献   

5.
赵彬 《新中医》2018,50(3):149-15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证型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0例CAG患者胃黏膜进行中医微观辨证分型、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比较不同中医微观证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免疫组化指标(CD34~+、Ki67)的差异,探讨CAG患者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20例CA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医微观证型中,胃阴不足型72例,脾胃虚寒型36例,肝郁气滞型34例,胃络瘀阻型31例,肝胃郁热型28例,脾胃湿热型19例。不同中医微观证型CAG患者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肠上皮化生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P0.01),且脾胃湿热型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更高,应及早予以有效干预,降低胃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14C-UBT尿素呼气HP检测实验。结果:食积胃滞、肝胃郁热、瘀阻胃络、胃中蕴热型HP多为阳性。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型HP多为阴性。结论:HP感染与胃脘痛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14C-UBT尿素呼气HP检测实验。结果:食积胃滞、肝胃郁热、瘀阻胃络、胃中蕴热型HP多为阳性。胃阴不足、脾胃虚寒型HP多为阴性。结论:HP感染与胃脘痛辨证分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证型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毅  刘艳  徐太九 《陕西中医》2009,30(5):581-582
目的:通过对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文献回顾性调查,寻找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的一般规律,初步建立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的标准。方法:检索1979年1月至2008年1月间国内的相关文献,采集相关信息,以频数分析、K-means聚类及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共检索出有关消化性溃疡的文献1481篇,有中医证型诊断5319例,无证型诊断534例。涉及51个不同的证型,经频数统计分析,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经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初步证型标准化为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肝郁脾虚证、寒热夹杂证、湿热中阻证等8个证型。结论:消化性溃疡标准化证型及其分型依据有助于临床辨证,并为前瞻性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总结林国华教授采用穴位埋线和针刺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经验。林国华教授在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及证治原则时,注重病机有虚实之分,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分型主要分为分为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胃络瘀阻五个证型,其治疗应注意分型论治,同时注重缓解期治疗和调养。具体治疗时,在胃脘不适发作期运用针刺治疗,缓解期作穴位埋线治疗调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纳入有关CNAG、CAG证候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研究。收集文献的一般资料、病例辨证分型并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CNAG、CAG证候和病性类、病位类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以及构成比,并比较二者差异。结果共纳入文献241篇,其中CNAG文献64篇,CAG文献177篇,共计病例数36 315例,其中CNAG病例11535例,CAG病例24780例。CN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胃阳虚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CAG常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其中CNAG肝胃气滞证多于CAG,CAG瘀阻胃络证多于CNAG。CN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气滞、湿、阳虚,CAG常见病性类证素依次为气虚、热、阴虚、湿、气滞。其中CNAG气滞、阳虚证素多于CAG,CAG瘀证素多于CNAG (P 0. 05)。CNAG和CAG病位均以胃、脾、肝、肠为主,其中CNAG病位多在胃,CAG病位多在脾(P 0. 05)。结论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气虚证为CNAG和CAG的核心证候,其中CNAG病机以胃气滞为显著,CAG病机以脾气虚更为显著。胃阴亏虚、胃络瘀阻是CAG区别于CNAG的主要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隆起糜烂性胃炎372例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隆起糜烂性胃炎的关系,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对37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从中医辨证分型分类统计分析。结果:肝胃气滞型占49.2%,脾胃虚寒型占22%,瘀阻胃络型占16.7%,胃热炽盛型占5.9%,胃阴亏虚型占3.8%,寒邪犯胃型占2.4%。结论:隆起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基本病机为肝胃气机失调,治疗宜以理脾胃、疏肝木同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H 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00例,其中肝胃气滞型5 0例,脾胃虚寒型4 8例,胃阴不足型6 0例,脾胃湿热型4 5例,肝胃郁热型4 2例,胃络瘀血型5 5例。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胃阴不足型(20.00%)胃络瘀血型(1 8.33%)肝胃气滞型(1 6.6 7%)脾胃虚寒型(1 6.00%)脾胃湿热型(1 5.00%)肝胃郁热型(1 4.00%);慢性萎缩性胃炎性别分布情况,女性(5 1.6 7%)发病率高于男性(4 8.33%);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与H p感染的关系,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寒型(83.33%)、胃络瘀血型(81.82%)、胃阴不足型(80.00%)、肝胃气滞型(72.00%)、肝胃郁热型(71.4 2%)、脾胃湿热型(71.1 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肝胃气滞型和脾胃虚寒型,H p感染率较高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寒、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和肝胃气滞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2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卡方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的有44篇,病例共3413例,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结论:消化性溃疡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发病病机以虚为主为本,实为兼为标;虚证主要为脾胃气虚和脾胃阳虚。标实证为血瘀、湿热、气滞等,医家尤为重视胃络瘀血。溃疡辨证分型按由简执繁原则可分为两大类:虚证和实证,其中虚证包括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络瘀血。采取上述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特点,但也存在较多不足,需要并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Hp相关性胃炎(HPAG)内镜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84例HPAG患者的基本情况、辨证分型与胃镜表现进行数据录入,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结果:HPAG的发病与性别、年龄、诱发因素及是否外出就餐有关。浅表性胃炎主要以脾胃湿热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萎缩性胃炎主要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HPAG不同中医证型与黏膜表现及舌质、舌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胃湿热证黏膜多表现为糜烂及充血,多见红舌、黄腻苔;肝胃郁热证黏膜改变以糜烂为主,多见红舌、黄苔;胃络瘀阻证舌象多表现为暗红舌;胃阴不足证的舌苔少或见剥脱。结论:HPAG患者的内镜表现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经数据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结果 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证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胃络瘀阻证在黏膜色泽及胃镜下诊断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黏膜以自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胃络瘀阻证黏膜糜烂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出现黏膜糜烂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P<0.01);证型与黏膜血管网改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胃络瘀阻(27.1%)及胃阴不足(24.6%)两证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 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0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郁脾虚、气阴两虚和肝胃郁热五个证型,经与纤维胃镜检查按糜烂、合并十二指肠球炎、胆汁返流及胃粘膜萎缩四项指标统计比较,肝胃郁热证均见糜烂,肝郁脾虚次之;各型均有不同数量病例合并十二指肠球炎和胆汁返流;胃粘膜萎缩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作者对其病变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