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碱性磷酸酶染色,HE染色及墨汁灌注法,在光镜下观察30例(60侧)6个月胎儿至6岁儿童新鲜尸体大脑海马皮质厚度,皮质动脉分布,皮质动脉管径,毛细血管密度和管径,结果表明:海马皮质厚度,血管分布,血管密度和管径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且均以出生后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用HE及碱性磷酶染色法,在光镜下定量观察25例(50侧)6个月龄胎儿至6岁儿童新鲜尸体大脑视皮质的厚度、毛细血管密度、皮质动脉及毛细血管的口径。结果表明:视皮质厚度、毛细血管密度、血管管径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视皮质各层里毛细血管密度以第Ⅳ层最高。  相似文献   

3.
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构筑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血管色素明胶灌注与甲酯铸型扫描电镜法 ,观察比较分析人与大鼠海马血管来源、分布规律及超微结构 ;利用图像分析仪对其血管密度及管径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显示 ,人海马血管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 ,而大鼠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人海马表面与内部血管呈规律性分布 ,而其内部血管分布不如大鼠明显。大鼠海马血管分布与神经组织构筑相匹配。人与大鼠海马血管内部存在着广泛的血管吻合  相似文献   

4.
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家松  戴惠娟 《解剖学报》1996,27(2):123-128
用血管铸型法、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表明:大鼠海马由大脑后动脉的分支──海马纵动脉供血,后者发出数支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分支分布部位可分为海马内、外侧横动脉,它们经逐级分支移行为毛细血管,供应海马各区及齿状回。海马内毛细血管的分布具有与海马皮质分层相对应的层次性。海马各区及齿状回毛细血管的长度密度为齿状回>CA_3>CA_4>CA_2>CA_1。海马具有内侧及外侧两个静脉系统。本文对海马的血管构筑及其缺血敏感性和选择性损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人脑海马皮质毛细血管比容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毛细血管密度,并不能正确反映组织的血管容量分布,文内采用作者在Elias毛细血管体积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勘察的一种单位体积组织中毛细血管容积(比容积)测量法。采用30例(60侧)6个月胎儿至6岁儿童新鲜尸体大脑,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在光镜下观察毛细血管分布,显微放大照相,自动彩扩机扩印照片,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海马皮质毛细血管“比容积”,结果表明,四个年龄组的左右侧毛细血管比容积,均无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人脑血管交感神经支配进行了观察。人的脑外各动脉,从主干到各级分枝包括软脑膜小动脉,均有神经分布;脑实质内17μm的毛细血管前动脉,也见有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密度随着管径变小而减低。不同部位的血管上,神经纤维分布密度差别较大,大脑后动脉的交感神经分布密度远较相近似管径的大脑前、中动脉和基底动脉为低。  相似文献   

7.
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对大鼠脑内β-淀粉样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安凤  任乐荣  王珏  李良 《解剖学报》2009,40(2):193-198
目的 研究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对大鼠脑内β-淀粉样肽(Aβ)及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表达和分布的影响. 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制作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皮质和海马CA1区APP、Aβ1-40、Aβ1-42的表达与分布;刚果红染色检测血管的淀粉样变;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手术后10d、30d、90d和180d大鼠脑皮质及海马的Aβ含量;免疫印迹法检测大脑皮质和海马的APP含量.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低灌注90d模型组海马CA1区APP、Aβ1-40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者均P<0.05),低灌注180d模型组皮质和海马CA1区APP、Aβ1-40和Aβ1-42的表达均增加(除皮质Aβ1-40P<0.01外,其余均P<0.05);Aβ1-40阳性反应产物均匀分布于胞质内,Aβ1-42阳性反应产物在神经元胞质内呈颗粒状聚集.刚果红染色显示,术后180d脑实质内小血管发生淀粉样改变.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大鼠术后90d海马Aβ和APP含量开始增高(两者均P<0.05),180d皮质Aβ和APP的含量增高(Aβ P<0.05,APP P<0.01). 结论 慢性脑血流低灌注可引发大鼠脑内Aβ含量的升高,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鼠脑内血管的胆硷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胆硷乙酰转移酶(ChAT)作为标记物,对12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类型,纤维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是:端脑皮质区(第Ⅰ感觉运动皮质,第Ⅱ感觉运动皮质,中央前区,纹状皮质)的血管;海马(CA1区,CA2区)血管;下丘脑(前区、外侧区)血管;脑桥(被盖部)及延髓实质内血管均可见明显免疫反应阳性胆硷能神经纤维分布。纤维呈棕褐色,多数为单一细线状结构。纤维走行不一,有的与血管长轴垂直走行或斜行,有的与血管长轴平行。可见类似膨体样结构。各部脑实质内血管阳性纤维分布均较稀疏。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采用5例有机玻璃单体铸型标本,暗视野全景观察和日立S—450扫描电镜观察,较完整地显示人脑海马内部血管从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微静脉—小静脉连续性立体构筑。海马内微动脉与微静脉有着特殊的分布形式,本文观察到一支动脉分细支或数条动脉的分支组成血管网,数支微动脉伴随一条微静脉为-血管单位,毛细血管互相交织成不规则的血管网.皮质动脉分支走向及毛细血管袢长轴与神经纤维走向平行。皮质长、短动脉各序支管随年龄增长而变粗;皮质动脉在深部发支返回浅层。本文观察到微血管间存在多种吻合:1.微动脉间吻合;2.毛细血管前动脉间吻合;3.微动脉与微静脉间吻合;4.微静脉间有搭桥式吻合。微血管形态特征;小动脉壁有卵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迹,排列整齐,清晰可见。小静脉壁有圆形的内皮细胞核压迹。较大数量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动脉末端肌纤维包绕管壁形成纹理的微动脉括约肌,微动脉管径突然变细呈锥状与毛细血管相连接。毛细血管汇入静脉,静脉属支呈“树根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子痫前期大鼠后代胎脑前额叶皮质、海马及小脑中小胶质细胞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及双侧子宫动脉,制造子宫胎盘缺血模型(RUPP),检测20.5 d孕鼠动脉血压,尿总蛋白及肾脏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胎脑前额叶皮质、海马及小脑内小胶质细胞标记分子Iba1的表达。结果 动脉血压检测结果显示,RUPP组动脉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UPP组肾小球细胞体积增大,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UPP组胎脑前额叶皮质Iba1蛋白表达增多,但是在海马及小脑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RUPP组胎脑前额叶皮质Iba1数量增多,但是在海马及小脑无明显改变。结论 子痫前期导致胎脑前额叶皮质小胶质细胞增生可能是子代神经发育异常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定量分析大鼠海马的微血管构筑及衰老变化。方法:采用单宁酸-氯化铁媒染微血管的方法分别观察青龄、老龄大鼠海马与额叶皮质的微血管构筑,并采用MiVnt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与额叶皮质的微血管密度(MVD)及微血管面积密度(MV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老龄大鼠海马、皮质的微血管数量显著减少,分布杂乱、扭曲缠结。定量分析显示老龄大鼠海马、皮质的MVD值和MVA值均明显低于青龄大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龄大鼠海马及额叶皮质的MVD值、MVA值均明显低于青龄大鼠,这是老年血管性痴呆发生机制的主要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兔海马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血管铸型扫描电镜术,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了兔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如下:兔海马由大脑后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前者的初级分支发出一系列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进入海马的部位可分为扇面动脉和海马背动脉。它们更发出分支至海马各区和齿状回。大脑后动脉经五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海马各区和齿状回的毛细血管平均密度CA3>CA4>CA2>齿状回>CA1。海马静脉与动脉不完全伴  相似文献   

13.
幼儿海马血管构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色素明胶灌注后肉眼及光镜观察,铸型扫描及图像分析对31例幼尸的海马血管构筑进行了研究.人海马血管主要来源于大脑后动脉,分海马前、中、后动脉,由其进一步发出海马内侧及外侧横行动脉供应海马本部与齿状回.海马内部存在着广泛的毛细血管前徵血管吻合和毛细血管网.海马前部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后部;内部以CA_2,CA_3区锥体层密度最高.扫描电镜下可见徵静脉与徵动脉以1∶4的关系构成徵血管单位,并见毛细血管前后括约肌.  相似文献   

14.
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晓林  蔡文琴 《解剖学报》1998,29(3):317-321,I020
为观察人胎儿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发育。用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1.以颈段脊髓,脑干,海马和小脑蚓部于胚胎25周其GFAP染色强度,细胞密度接近出生时水平。而此时期大脑皮层Ast密度约为出生时的四分之一。2.在同一胎龄CNS的不同部位,GFAP阳性Ast分布不均匀。3.Ast不仅在毛细胞血管周围,而且在小血管周围密度大染色深,环绕血管呈辐射状排列。  相似文献   

15.
12例新鲜儿童尸脑,以甲醛碳素墨水灌注,光镜观察.小脑皮质及髓质的动脉来源于小脑动脉皮质支及中央支.血管多以直角及呈放射状穿小脑实质.小脑皮质及髓质的动脉分为皮质浅动脉、皮质中动脉、皮质深动脉、皮质髓质动脉及髓质动脉.动脉分支间相互吻合构成皮质浅、深层及髓质血管网.血管及血管网眼密度以皮质深层为最高.皮质的血供主要来自皮质浅、中、深动脉,髓质主要来自皮质髓质动脉及髓质动脉.髓质内的血管多呈直角分支.且血管走行与白质纤维方向一致.本文讨论了小脑皮质及髓质的血供及血管形态与小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猕猴海马结构和皮质内AChE阳性纤维的分布及年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运才  姚志彬 《解剖学报》1994,25(2):138-142,T002,8
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体视学测量研究AChE阳性纤维在猕海马结构,内嗅区皮质和前额区皮质的分布和年龄变化。结果显示海马结构和皮质内AChE阳性纤维呈不同的板层样分布,前者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内嗅区皮质和前额区皮质,被检各区的密度随年龄增加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2-6岁纤维密度降低,6-14岁升高,14-24岁再降低)。表明AChE阳性纤维在猕猴海马结构,内嗅区皮质和前额区质的分布具有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成人海马结构微血管密度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有伟  宫瑾 《解剖学报》1995,26(3):235-239
用碱性磷酸酶血管染色法对成人海马结构内微血管密度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海马皮质各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分子层最高,以下依次为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而腔隙层最低。海马皮质各区和齿状回的微血管密度,以CA2区最高,CA3和CA1区居中,CA4区次之,齿状回最低。微血管直径以海马锥体细胞层最大(8.20±2.1μm),多形细胞层最小(7.12±0.9μm)。CA2区的微血管直径最大(7.59±1  相似文献   

19.
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的X线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肺癌组织内肿瘤微血管密度。方法:对100例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并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进行肿瘤组织内支气管动脉的分支血管密度相对分布面积和相对平均灰度进行研究。结果:肺癌表现为血管结构异常和肿瘤血管染色;本组测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中位值为60,MVD≥60%为多血供(N=19)、MVD为30%-60%为中血供(N=63)、MVD≤30%,为少血供(N=18)。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的X线解剖学资料有10种征像。结论:肺癌组织内血管密度值代表肺癌组织的供血范围局限,应考虑其它动脉参与肿瘤供血和介人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施行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吻合术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时,选择合适的皮质支作为受血动脉,对于迅速恢复缺血区充分的血液供应,改善脑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选择受血动脉的条件很多,最重要的是在首先确定血管闭塞所在部位之后,应充分考虑大脑中动脉的分支类型、皮质支的恒定性、皮质支的管径、与供血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