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63日艮)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误诊34例(74%)。结论:认识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有利于该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高度近视病情监测和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正常人、单纯高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分析高度近视和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全周及各象限的厚度变化。 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高度近视组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全周、上方、下方、鼻侧厚度变薄,颞侧厚度增加;正常组与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全周及各象限厚度均明显变薄;与高度近视组比较,高度近视与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全周及各象限厚度均明显变薄。 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检测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变,有利于高度近视的临床跟踪监测及高度近视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伴有高度近视开角型青光眼的视乳头形态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改变,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例(38只眼)高度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资料(A组)与随机抽取的20例(36只眼)巾度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资料(B组)及20例(40只眼)低度近视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资料(C组)进行对照,比较初次就诊时3组患者间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最高眼压值及矫正视力等指标的差异;观察3组患者的眼底照片并分析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A组患者中、重度视野缺损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比例明显高于B、C组,矫正视力低于B、C组;高度近视患者视乳头、视网膜的特异性变化及视乳头周围的特征性改变等,干扰了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进行散瞳检查或眼底照相是诊断早期青光眼的重要手段及方法。结论在合并高度近视的开角型青光眼临床检查及诊断时,应注意上述有关眼底变化,正确认识高度近视本身及合并开角型青光眼时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诊断早期开角型青光眼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对比度视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不同对比度视力,探讨对比度视力对诊断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为51名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对照组为55名性别、年龄、屈光状态均与实验组相匹配,且眼部完全健康的受试者。对比度视力采用E字视标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计划视力表(ETDRS视力表)分别测量100%,25%,10%三个对比度视力。结果:106名受试者212只眼数据纳入本研究结果中。随着视力表对比度的下降,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度视力的差异显著性增加(100%,P>0.05;25%,P<0.01;10%,P<0.01)。实验组在低对比下(25%和10%),自身双眼视力差异显著高于对照组双眼间视力差异(P<0.01)。结论:早期青光眼患者可能由于周围视神经纤维的受损,从而出现低对比度视力的下降,且表现为双眼对比度视力的不对称性下降。测量不同对比度视力对青光眼的辅助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trabecular meshwork induced glueocortieoid response protein,TIGR)基因的突变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1-01/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完成。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扩增9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基因3个外显子的片段,应用单链构像多态筛选可能突变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以EcorⅠ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然后测序。 结果:①用单链构像多态方法筛选的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基因第3外显子中部(第6对引物)片段出现单链带型异常,余均未见异常;正常对照组未见异常。基因的3个外显子片段,包含各外显子的7对引物。②克隆测序的3例样品,在388密码子位置出现由GAT突变为AAT,氨基酸由天冬氨酸替换为天冬酰胺,即Asp388Asn。 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可能与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三针治疗各中医证型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了解其对眼压、视野、及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符合标准的病人36例,50眼,遵照完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26眼,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24眼采用西药治疗,观察其眼压、视野、视力及自身症状影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2%,对照组为84.2%:2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具有较好的降眼压作用,P0.05;治疗组在肝郁气滞证上的降压效果明显P0.05,治疗组在全身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远优于对照组P0.05。该临床研究提示眼三针在降眼压、及全身症状改善上均具有一定疗效,治疗成本低,无毒副作用,适合在临床上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激光眼底扫描仪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激光眼底扫描仪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仪(HRT Ⅱ )检测高度近视合并可疑青光眼者、POAG患者和正常人的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和神经纤维层 (RNFL)厚度 ,对比 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POAG患者、高度近视并可疑青光眼和正常人各象限盘沿面积、盘沿体积和RNFL厚度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激光眼底扫描仪 (HRT Ⅱ )可应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openangleglaucoma,POAG)患者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trabecularmeshworkinducedglucocorticoidresponseprotein,TIGR)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实验于2001-01/2005-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完成。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扩增9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基因3个外显子的片段,应用单链构像多态筛选可能突变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将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以EcorⅠ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然后测序。结果:①用单链构像多态方法筛选的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在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基因第3外显子中部(第6对引物)片段出现单链带型异常,余均未见异常;正常对照组未见异常。基因的3个外显子片段,包含各外显子的7对引物。②克隆测序的3例样品,在388密码子位置出现由GAT突变为AAT,氨基酸由天冬氨酸替换为天冬酰胺,即Asp388Asn。结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可能与小梁网糖皮质激素诱导反应蛋白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近视与开角型青光眼(OGA)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anFang Data、VIP和CNKI数据库,收集国内外2000年1月~2013年5月公开发表的近视与OGA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横断面研究,共45?9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近视会增加罹患OGA的风险[OR=1.91,95%CI(1.53,2.38)]。按照近视程度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低度近视(>–3.00 D)与中、高度近视(≤–3.00 D)发生OGA的风险分别为1.52倍[OR=1.52,95%CI(1.23,1.88)]和2.41倍[OR=2.41,95%CI(1.91,3.03)]。结论近视会增加OGA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认知度、治疗依从性、眼压控制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认知度、依从性、眼压控制率均明显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中,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及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2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选用2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测定结果:青光眼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脂质过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指标及红细胞膜流动均较正常了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是青光眼发病的潜在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放血组30例和综合治疗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球后,太阳,太冲,风池穴进行治疗;放血组采用耳尖放血疗法进行治疗;综合治疗组结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清晨就诊首先进行放血疗法,休息片刻后进行针刺疗法。以上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眼压变化。在治疗期间记录症状缓解时间。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眼压和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疗法治疗后的眼压与针刺组和放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放血组的眼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放血组的症状缓解时间优于针刺组,差异显著(P0.05);综合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时间优于放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法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疗效显著,在长期控制眼压和短期降低眼压,缓解症状方面都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和放血治疗。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其发病年龄不一,我国目前将3岁以上30岁以下发病,而不引起眼球扩大的青光眼,定为青少年青光眼。临床特征有较高的近视眼并发率,受累眼无牛眼症状,角膜后弹力层未见裂纹,前房角镜检查显示典型的正常宽房角结构。由于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u-venile open angle glaucoma以下简称JOAG)其发病隐蔽,故临床上争取早期发现避免误诊、漏诊尤其重要,本文总结了我院1999~2004年期间收治的45例JOAG,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女,22岁。因14岁时出现视力差,时常感觉双眼易疲倦,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近视眼,并配戴-3.00DS近视眼镜,矫正视力5.0。予珍珠明目液等眼药水治疗。但每年屈光度数仍增加,更换眼镜,但矫正视力下降显加快。于2004-09-10到我院要求做LASIK手术治疗近视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是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是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发展和改良。方法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结果本组5例6眼全部获得成功,病人视力在术后1周左右基本达到术前水平。眼压术后1周为14~18mmHg,术后1个月为17~18mmHg,术后3个月为18~19mmHg,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术后1~2d形成弥散隆起的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将传统小梁切除术改良成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术中能够不使房水大量外流,达到缓慢降低眼压,又不发生眼压突然骤降、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而植入羊膜,能有效的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阻止术区组织瘢痕化,保持滤过道通畅,从而达到长期稳定降低眼压的效果。术后病人自我感觉好,视力恢复快,治疗周期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1例。对照组实施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研究组实施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眼压、视力、散光度、基础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高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新药的临床使用、局部用药趋势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护理,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局部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从新药的临床使用、局部用药趋势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的护理,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局部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657-165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需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被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辅以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和家属干预等系统的护理干预,分别对出院当天和6个月后两组患者术眼的眼压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当天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个月后复诊两组患者眼压值比较,干预组眼压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全面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