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心在脏腑中被喻为"君主之官",其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藏象理论是构成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医心藏象理论基本形成,辨证论治的模式初步构建。晋隋唐时期,是祖国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医家对心病证的病因病机认识已较系统,在心病的治疗方面,较之秦汉时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理论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心藏象理论体系已经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2.
程杰  张正龙  房慧岭  唐巍 《安徽医学》2009,30(12):1379-1381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形成了颇具道学色彩的丹道养生,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纵观国际护理教育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学徒式的职业培训时期、以医院为基础的护士学校正规教育时期、高等护理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经过100多年的沿革,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形成了以高等护理专业教育为主干,中等护理教育、高等护理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继续护理教育同时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本文将对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伤寒学说研究发展之内在规律和历史特征,将伤寒学研究发展史划分为五个时期:1.学说形成时期(先秦~219年以前);2.传抄整理时期(219~1065);3.偏重临床运用时期(1065~1144);4.理论与临床并重时期(1144年~1894);5.综合研究时期(1894年~现代)。并就各期之研究特点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中药四性理论形成发展源流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药四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受相应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想的影响,在认识上很大程度地采用"援物比类"方法,将寒热温凉四季气候的变化与药性相结合,形成"四气"学说。并且受"一分为二"的先秦哲学思想影响,以阴阳为纲,将四性属性分为寒凉、温热两大类,以与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相对应。这种药物四性认识思想,在中医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占主导地位,并沿习使用至今。认为秦汉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平稳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是中药四性理论的完善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梳理中药养生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方法]利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合数据统计,通过对中药养生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归纳,阐述中药养生文化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脉络。[结果]中药养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源流与发展萌芽于先秦,初成于秦汉,丰富于晋唐,渐趋完善于宋金元,鼎盛于明清,于近现代进入改革和创新时期。中药养生思想在先秦两汉时期初用于临床,开中药养生文化之先河;魏晋至隋唐时期,佛道及民间各流派的养生理论和经验使其内容进一步充实;宋金元时期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盛景象;明清时期医家不仅整理、继承前代既有成果,更形成众多独特理论;现其已成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的重要部分。[结论]各时期的中药养生文化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为中医药养生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护理文化是指护理工作在长期建设与发展和提供护理技术服务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医院为单位的、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又具有职业特色的一种社会文化,是当今医院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加强护理文化建设,促进整体护理模式的深入发展,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8.
中医髓理论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髓是一种物质"的观点,系统梳理不同时期中医髓理论的发展演变情况:先秦至汉时期对髓的性质、生理、病理及髓病证治疗有了初步认识和阐述,中医髓理论的雏形基本形成。魏晋隋唐时期中医髓理论内容得到丰富与发展,认识到髓病证的病因既有因虚致病,也有外邪侵髓所发;孙思邈提出"凡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观点;方剂与灸法的使用丰富了髓病证治疗学内容。宋金元时期从解剖学角度说明髓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元代滑寿首次提到"脊髓"概念,该时期髓理论已运用于骨伤科,髓病证治疗中出现风药配伍。明清时期髓理论更加完善,对中医脑髓的深入研究,丰富了髓理论内容,中医髓理论体系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9.
中医外科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较为成熟,外科专著增多,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三大学术流派。"文艺复兴"以后的西医外科学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内外一理、气血外荣,西医解剖定位、自外而入的思维模式;西医凭技术、中医重学派的关于中西外科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从而分析看到:中医外科病利用植物药进行治疗、西医内科疾病通过外科手段干预之不同的治疗思路和发展趋向;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及其对民营医院的发展将产生哪些深远影响,记者在“首届全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名厂·名店·名药品牌战略论坛”召开前夕采访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周宜强先生。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周主任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就已形成理论。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有365种中药,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中药已增加到1892种,据近年国内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其品种已达到1.2万种之多。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大体经历以下4个阶段:(1)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各医家认为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以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2)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拓展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巢元方的"风邪入脑"和孙思邈的中风"由热引起"理论,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开拓思路。(3)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提出了"心火暴甚""气血自虚""痰湿生热"理论,丰富内因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理论。(4)完善阶段:明清时期,重在调整和充实前人的理论内涵,逐渐认识到中风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力所伤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本为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初步形成了中风病之因机认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达到了分子水平,在又经50余年的发展达到了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人体的研究已深入到对生物大分子顺序及意义之,日了内在关系的阐明,并从中诞生出诸如分子解剖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分子冶疗学等新学科。本引用大量资料阐述了分子医学的概念、形成过程、学科分支和热点技术及到目前所取得的部分成就。  相似文献   

13.
小儿推拿疗法又名小儿按摩,其雏形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形成,首次创立于金元时期,明清得以具体形成与发展.小儿推拿的操作主要作用于患儿身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基础,通过一定的手法使患儿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得以调节,以此提高小儿免疫力,改善体质,操作简单,适应症广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梳理中医美容发展起源、形成、发展、成熟,整理中医美容发展的历史。[方法]查阅远古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医史、史料等文献史籍中关于中医美容的早期记载,论述美容理念与行为起源、审美的基本要求、中医美容学基础理论形成、中医美容防治方法和药物的兴起、中医美容药物学形成、中医美容保健技术兴起等。[结果]通过整理中国古代中医美容的历史,疏理了中医美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医美容的起源与形成发展源远流长,虽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但其丰富的史料和临床经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结论]为现代中医美容科及皮肤科的医生提供借鉴,为临床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史料,促进中医美容史学科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急诊医学发展的思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中医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框架,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形成了急诊辨治的理论体系,后经金元四大家急症理论学术争鸣、隋代《诸病源候论》急症病因病机学说的建立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说...  相似文献   

16.
马王堆帛简书房中术产生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尚齿崇老蔚然成风,不少思想家精通养生。全社会对养生的重视,必然带动对房中术的重视。当时实行的婚姻制度,是在一夫一妻制名义下的一夫多妻制,这对男人的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的中医药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促进了医药养生房中术的形成,为医药养生房中术形成之初即达到相当高的医药水平提供了保证。房中术中特殊的理论和技法,显示了道家哲学的特征,镌刻着某些人进行实验、创造发明的痕迹。这些都为马王堆房中术的产生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春秋战国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性观念既开放又健康的时代,这对于马王堆房中术的产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马王堆医药养生房中术和修炼房中术中有一些理论和技法,具有神秘色彩,与它们的形成受到神仙信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晋唐时期儒道佛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唐时期,儒道佛各家鼎峙,在抵制中互为交融,形成三家文化思想杂糅的局面.其对中医方剂学影响至深,并促使形成了晋唐时期多著述方书,杂收医方,尤好搜集单、验方之风,对晋唐医方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简、便、廉、验之特点作出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研究基本方法,对历代医家防治眩晕证之方药进行整理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眩晕证的基础上,临床防治方药的运用日渐分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对眩晕证的论治进入高峰发展时期,受宋代医家注重外因致眩理论的影响,解表药与疏肝理气、清心降火之品的应用大大增加。金元时期,诸医家对眩晕致病之成因的认识更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论治方法及防治方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清时期,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论基本确立,除传统的虚、风、痰、火之外,血瘀致眩理论上升至本病病因病机的主流行列,活血祛瘀方药开始大量用于临床防治眩晕的治疗中。总体而言,在眩晕证防治方药方面,古代先贤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专于祛邪→祛邪为主,兼以补虚→补虚为主,攻补兼施”的认识、发展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说它是菜中之王,因为它是人类食用最早、传播面最广、食用价值最高、人们最喜爱的一种蔬菜。大白菜最早产于我国,它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它比粮食作物还要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种植。唐宋时期已是家中常食之蔬菜。到大明时期种植更为广泛,已成为四季常见之蔬菜。因其个头大、色又青白,故名"大白菜"。大白菜在明朝时期传入朝鲜。韩剧《大长今》中,有主人公试种大白菜的情节。此后,陆续传入日本、欧美等国家。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方剂学发展特征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方剂(复方)在秦汉时期的发展状况,认为秦汉时期方剂进入到理论探讨总结阶段,方剂结构理论、配伍理论、治法理论等初步形成,为当时及其以后的方剂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创制了第一批名优方剂,为日后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