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经》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而自然界的变化又影响到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医学天人系统观产生于古人对人体和天文的同步观察研究。薛伯寿教授重视《内经》天人相应观,认为岁气、四季、六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有密切的关系。掌握应用五运六气,结合临床就要"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四季热病亦各有特点,选方用药应不同。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岁气、四季、六气对诊疗的影响,有时内伤杂病亦要注意气候影响因素,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邪正关系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相互对立制约的重要因素,正虚易感外邪,邪犯必伤正气。外感热病虽以正虚为根本原因,然不可妄补,皆宜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如何正确处理好复杂之邪正关系,就某种意义而言,扶正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是为了尽快恢复失和之正气,但必须做到扶正不碍邪、祛邪勿伤正。正气失和,外感热病就常易出现兼挟,无论伤寒、温病均应重视邪之兼挟,临证邪及兼挟,必须要同治分消。文章就伤寒、温病的证治,举临床医案为佐证来探讨强调邪正关系在外感热病发生治疗转归中的作用以及运用分消法治疗兼挟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早在《内经》中就有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体质类型的记载。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中医关于体质有异与治疗有别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体丰者多痰湿盛,治疗时宜重视化痰利湿;体清瘦者多火多燥,治疗时宜适当清润等。文章以儿童及老年人体质特点,用药养生食疗有别为例,说明细察体质之不同,因人制宜方可达治病求本。最后对系列的七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薛师治疗外感热病尊经典、重节候、融寒温、理邪正、明标本、护胃气、察体质的系统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薛伯寿教授认为《伤寒论》一书的临床运用,因发知受理最正,审证求因大法彰,为首部外感热病专书。理解六经辨证实为八卦学说之活用、八纲辨证的典范、脏腑辨证的先导;六经病受病传变学说符合临床;理法方药一致,开创中医基本治疗八法,从而可知仲景论辨证求本,阴阳六经统之;论治病之法,八法赅之,然法中有法,当圆机活法应用。提出伤寒三阴三阳为融天道、人道、地道之复杂立体恒动思维。懂得《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六淫、疫疠之邪,内涵温病、温疫之病,为其临床治疗外感热病融汇贯通伤寒、温病、温疫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仲景继承发展《素问.热论》以六经分证,创立《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叶天士创温病之卫气营血辨证;吴又可著《温疫论》创温疫学说;喻嘉言倡温疫分三焦施治等不断丰富扩充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内容。薛伯寿教授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又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对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尤为推崇,认为伤寒、温病皆外邪致病,邪自外入,自应因势利导达邪外出,相对而言伤寒宜辛温解表;温病宜辛凉透达。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或融会贯通,如此珠联璧合,择优而施,能扩大其功用主治,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历代名医家不断发展创新了外感热病治疗经验。蒲辅周老中医以善治热病而驰名,薛伯寿教授追随蒲氏十三载,全面继承其擅长治疗外感热病经验的同时有所发挥,认为"外感热病是中医宝库中最为可贵的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外感热病证治过程,脱离外感热病,只治内伤杂病,难以铸就高水平的中医。"近年外感疾病依赖西医已成普遍现象,抗生素滥用等致国民体质下降。然中医治疗外感热病优势仍是西药无法取代,提高外感病辨证论治实为振兴中医之迫切要务。据继承心悟,系统整理总结导师薛伯寿教授外感热病治疗精髓,该篇主要论述薛伯寿教授对外感热病在中医医疗学术体系中地位重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外感热病方面有不少见解与心得,以《伤寒括要》为主体探讨其学术思想。认为李氏以伤寒总括外感热病,将温病等统一于伤寒名下,对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有独到见解,诊断注重脉诊和望诊,注重鉴别诊断。其经验对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报》2013,(12):1813-1815
目的:总结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整理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思路及治疗的有效方剂。结果:刘如秀教授主张提高外感热病疗效的关键是把好气分关,控制并消除气分高热表现,将病情完全中断于气分。同时,外感热病后期应频服养阴生津之剂。结论:刘如秀教授治疗外感热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惠民先生从医近60载,精于各科病证的辨治,对外感热病的治疗颇有见地。刘老研读大量经典医籍,尊古不泥,善于突破,如对酸枣仁的运用,既主张用量宜大,又强调生熟并用。临证时重视整体观念,审证精准,在处方用药方面注重药物的品种、产地、炮制、煎法,并根据药物的药性及患者的证候,对证选择合理剂型。同时,重视药后调护,对患者要护理得法。刘老对感冒、流感等外感热病的治疗强调以太阳经病为主,善用发汗峻猛之剂,主张外感病早期要解表清里两施,善用重用生石膏,同时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0.
张祥生老师治疗外感热病以温病学说三焦辨证为主进行分析,注重辨别病势、病位,以"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为原则,治疗常用辛凉疏卫法、疏调升降法、宣畅三焦法等,虚实分明,用药恰当,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根据海派中医张氏热病理论制定的清透达邪法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60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高热证)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清透达邪方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刻退热效率、退热时间及临床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3 d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75%,对照组为8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即刻退热效率:首次服药后4 h,治疗组中的即刻退热患者为53例(66.70%),对照组为54例(68.40%),两组的即刻退热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退热时间: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2.63±17.52) h,对照组为(19.68±16.54) h,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咽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透达邪法治疗外感热病能有效退热,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在防治杂病上重视阳气,顾护胃气,并遵崇仲景适用温中补虚、温化寒饮、温经止血诸法卓有成效,是吴氏学术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外感退热方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的疗效。[方法]用随机法分配外感热病共210例,其中治疗组118例,对照组92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外感退热方及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头孢拉定注射液及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天。[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40例,有效44例,无效11例;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有效29例,无效25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外感退热方合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外感热病效果良好,见效快。  相似文献   

14.
支楠教授与孔伯华老中医一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孔门学术思想与经验,善于将温热病辨证思想应用于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辨证中.孔老认为,外感温热病必先赖于体内之郁热伏气而后外感淫邪而成.清热疏风为基本治法,兼有清肺平肝、解毒利湿、生津和胃.临床细辨病势、病位、兼加、体质而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5.
黄栀花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用黄栀花口服液治疗小儿外感热病100例,并设双黄连口服液进行对比观察,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200例随机分为黄栀花组100例,双黄连组100例。黄栀花口服液组中男61例,女39例;双黄连口服液组男58例,女42例;两组年龄均在25~14岁之间,两组病程、病情、体  相似文献   

16.
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小儿外感热病后低热不退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外感热病是儿科常见病证,与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类.临床常见部分患儿在急性感染控制后仍遗留低热不退等症,实验室检查多正常或仅见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黄栀花口服液组(治疗组):男48例,女32例。青霉素组(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两组年龄均为1~14岁儿童,都有不同程度发热、咳嗽、流涕、咽充血、扁桃体Ⅰ~Ⅲ度红肿等典型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为(58~11)×109L-1、中性06~07,起病均3d以内。12 观察方法治疗组用黄栀花口服液,1~3岁每次5mL,4~6岁每次10mL,7~10岁每次15mL,11岁以上每次20mL,均1日3次口服。对照组用青霉素40万U~80万U肌肉注射每日2次。疗程均为3d。两组同时观察体温、咳嗽、鼻塞、流涕、咽充血、扁桃体肿大及精神、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总结银翘散的药理作用.方法 62例外感热病(上呼吸道感染)采用银翘散口服,疗程为3天,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银翘散的药理作用.结果 62例患者中,治愈41例,占66.13%,有效16例,占25.8l%,无效5例,占8.06%,总有效率91.94%.结论 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满意,药理研究显示,银翘散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等综合功效.  相似文献   

19.
丁樱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紧密结合小儿体质特点,注重既病防变、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强调治疗一定要用药及时准确;临证用药不拘寒温,根据小儿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情况灵活掌握;在正确辨证基础上,处方轻巧灵活,擅于使用经方和温病名方及散剂化裁;治疗用药中病即止,强调祛邪不伤正,邪去重顾本;注重饮食因素对小儿外感热病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提出治疗要顾护脾胃,重视饮食调理。丁教授指出,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辨证用药及调护方面唯有紧密结合小儿的生理、病因、病理特点,方能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20.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