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提出中医病名——消渴痛风中医学尚无"消渴痛风"的病名描述,但关于"痛风"这一疾病中医学早有记载。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曰:"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这是"痛风"最早的文献记载。元·朱丹溪《格致余论》设痛风专篇,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  相似文献   

2.
"痛风"最早见于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中医历来对于痛风的诊治都有确切疗效。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直线上升,痛风属于中医的"痹病""历节病""白虎历节""痛风""脚气"等范畴,本文概述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诊疗进展,从中医学内治法、中医学外治法、中医学综合疗法3个方面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诊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医临床文献与中医临床文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医临床文献涵义界定对中医临床文献涵义的界定应从图书分类学的角度入手。1.1广义的中医临床文献广义的中医临床文献是包括所有与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关的文献内容。广义中医临床文献的涵义始于汉代。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援引《七略》对中医文献的分类是4大类。即: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其中,经方有11家,274卷。即:《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30卷、《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40卷、《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40卷、《风寒热十六病方》26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23卷、《五脏伤中十一病方》31卷、《客疾五脏狂癫病方》17卷、…  相似文献   

4.
<正>痛风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一类代谢性风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痛痹"、"痛风"、"脚气"、"历节病"等范畴。笔者师从文建华教授2年,见其自拟除痹止痛方治疗痛风效果颇佳,现将文师治疗痛风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痛风者,因其痛甚,且发病急骤如风而得名。痛风病名最早见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  相似文献   

5.
<正>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是朱丹溪创立的一首著名方剂,原系《丹溪心法·痛风六十三》之"入方"[1]1192。所谓"入方"疑是《丹溪心法》通行本的体例创新,"入方"每居一病之首。比如"痛风"下辖14方,"入方"即其首方。《丹溪心法·程敏政成化十八年序》(1482年)曰:"予宗人用光,世业儒而好医,其读《素》、《难》之书甚稔,最喜朱氏之说。尝以《丹溪心法》有川、陕二本。妄为世所增附,深惧上有累于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立足于中医理论来分析痛风患者的体质特点、痛风的常见诱发因素、痛风的主要症状等,并结合《素问·厥论》对"热厥"病因病机的阐释,来把握痛风急性发作的病因病机,从而指导临床治疗。1痛风患者体质分析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痛风患者的体质有共同点,患者往往体格粗壮,孔武有力,"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甚至略显肥胖;生活习惯上多"能食而肥"。"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四肢皆  相似文献   

7.
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病变,造成急性炎症反应性滑膜的反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历代中医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论述不一。《景岳全书》是明·张景岳所著,熔其毕生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于一炉,其中属于现代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如风痹、脚气、历节、骨痹、热痹等具有独特的见解。笔者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有关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相关诊治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总结其中与痛风相关的论述,为痛风的早期预见性诊断、干预治疗及其预防调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一般病程效长,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特别是体胖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常有家族遗传性。本病在我国属少见病,但由于血液中嘌呤代谢产物尿酸有一部分来自膳食,而动物的心、肝、肾、脑,以及猪肉、牛羊肉和各种禽类、鱼类中的嘌呤含量较高,所以,在我国以牛羊肉为食的藏民居住地区,本病发生率相对较高。痛风一病的病名,在中医古籍中也有记载,如《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医学正传》、《张氏医通》等书中均有痛风的描述。但是,中医所说的痛风,多指风寒湿邪侵入经脉,流注关节,以致关节肿痛、游走不定,痛势剧烈,屈仲不利,昼轻夜重的痹证,亦即《金匮要略》中所称的“历节”病,或后世所谓“白虎历节”。而本病痛风,与中医学中古病名痛风则显然不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笔者临证体会,中医经典古方四妙散对于痛风的治疗有良好疗效,现浅谈如下。1病因病机分析"痛风"病名首次见于金元时期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根据症状描述,与古代医籍中的痹症、历节等十分相似,可归属于同一病症。《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本病在风、寒、湿的作用下,造成类似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屈伸不利、疼痛,甚至灼热肿胀症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明历节病是以肝肾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痛风的发生与痰、湿、瘀、浊等病理产物壅塞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五脏元真通畅"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其核心在于"通"。以"五脏元真通畅"理论指导痛风辨治,围绕"通"字立法,根据病性之不同分别予清热除湿、散寒化湿、活血祛瘀化痰、健脾渗湿等治法,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荒生治疗痛风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痛风以单关节或多关节红肿热痛,甚或畸形为特征。张荒生教授临症运用中医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本病,善从湿热着手,自拟痛风方治疗本病68例,疗效颇佳。笔者现将恩师经验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痹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承德 《中医正骨》1999,11(9):47-48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内经》早就将以上疾病归为一类,属痹病范畴,亦称风湿病。“风湿病”一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五脏六腑十二病方三十卷》注为:“痹,风湿之病”。汉代张仲…  相似文献   

13.
中医"痛风"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对痛风的认识多有分歧,有倡痛风即白虎历节风说,有倡痛风即行痹说,有倡痛风即痛痹说,有倡痛风即痹证说.但后世医家多认为痛风属于痹证或痹病.痛风的概念应规范化,具体分为广义的痛风与狭义的痛风,广义的痛风即相当于中医的痹证或痹病,狭义的痛风属于广义痛风的一种证候(饮酒湿痰痛风),相当于西医的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14.
中医胁痛病名由来已久,《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后世医家对胁痛很重视,如《济生方》、《医学入门》、《寿世保元》、《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等名著均有胁痛篇专门论述。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肝胆病,胰腺病、肋间神经痛引起的胁痛,都可参考中医胁痛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以“辨××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为篇名。无论病或证,都是由症状来体现的。医者通过对症状的采集,进而分析病机、确认病名、辨出证候,再去选方遣药,这是用方的常规思路与方法。本文则以个人或师友临证经验为例,谈谈非常规的活用经方的若干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经行泄泻是指经行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行即作,经净自止的一类周期性发作的疾病[1]。魏绍斌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多年,善用经方、验方,注重辨证论治、异病同治,对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经行泄泻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经行泄泻最早见于明代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谓"经正行忽病泄泻,乃脾虚",认为本病责之于脾。明代汪石山在《汪石山医案·调经》中  相似文献   

17.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具有慢性消化不良症状,但其临床表现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1]),其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2-3])。现就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古代文献很早就有对"胃痞"与"胃脘痛"病因病机的论述。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云:"乃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生胀满,或脏寒生满病。"《景岳全书·心  相似文献   

18.
<正> “痹”为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名为历节,《诸病源候论》称为历节风,东垣、丹溪则有痛风、白虎历节等名称。西医目前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痛风、结核性风湿症、红斑狼疮及皮肌炎累及关节者、炎症性肠病关节型等等均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关于痹证病因病机本文不作详细论述。叶天士作了颇有实用价值的概括:气血营卫内虚是致痹内在条件,风寒湿热  相似文献   

19.
正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产生尿酸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过多的尿酸钠结晶沉积于关节内、关节周围、皮下、肾脏等部位,引发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属于中医学"痹病""历节病""痛风""脚气"等范畴[1-2]。"痛风"一词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上品》:"独活,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  相似文献   

20.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篇》原方主治少阴初病。笔者运用该方加味治疗胸痹、痛风、慢性咽炎、鼻鼽等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