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贾建伟教授是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天津市传染病医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一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著名中医肝病专家钱英教授,业医28年,治学严谨,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传染病,见解独到,辨证灵活。笔者有幸跟随贾师出诊,受益匪浅。现介绍其临床验案1则。1病案患者,男,50岁,主诉:间断发热,伴肌肉酸痛4月半。患者4月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伴肌肉酸痛,体温最高40℃,伴  相似文献   

2.
正蒋小敏教授从事临床30余年,学验俱丰,尤擅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笔者初次接触临床有幸跟师,亲眼见证蒋老师灵活运用方药治疗发热的神奇疗效,增强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下面摘录笔者半年来随师诊录所得案例2则,以示辨证论治之妙。1气阴两虚夹有痰热患者彭某,男61岁,已婚,2015年5月16日以"全身持续发热半个月,午后热甚"就诊。患者自诉:半月前行肺中叶肺癌切除术后,出现持续发热,体温38.5℃左右,每日午后发热甚,热势升  相似文献   

3.
<正>发热是一种常见症状,西医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或用解热镇痛药,中医不拘泥于病因,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辨证治疗。笔者跟随导师岳妍教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以补中益气汤治疗顽固性发热验案1则介绍如下。患者,女,学生,主因间断发热6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最高37.5℃,先后就诊于多家医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和分析李学麟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为治疗小儿发热提供中医临床思路。方法:收集李学麟教授门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病例,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常用药物及其性味、归经,获得核心药对或药物组合、新处方等,进而总结李学麟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95个处方进行分析得出证型以风痰犯肺证、风邪犯肺证、风邪外袭证为主;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种中药依次为细辛、桂枝、干姜、射干、茯苓;药物归经以肺、脾两经为主;处方多以经方小青龙汤为基础方加减;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出"细辛-射干""射干-干姜""细辛-干姜"等高频药物组合;挖掘出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6个。结论:李学麟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立足"标本兼顾、肺脾同治"的原则,采用"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的方法,用药灵活。  相似文献   

5.
<正>兹定于2015年9月12日举办北京热病论坛,呈现姜良铎教授、宋乃光教授治疗发热的临床经验及中西医专家介绍抗病毒、抗耐药菌、免疫疾病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本次论坛为国家医学继续教育项目,授予I类继续教育学分3分。会议内容:危重症患者发热的中医诊治经验(东直门医院姜良铎教授),湿热病的辨证治疗经验(北京中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或透析后会出现发热的症状,而反复发热较为少见,本例患者确诊为导管相关感染后抗生素应用无效,给予更换导管后仍然有发热症状,难以找到确切原因。本文通过整理卢跃卿教授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反复发热案例1则,分析卢师运用"清热除湿,养阴活瘀"法治疗发热的辨证思维,阐述湿热发热的机理及治疗原则,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按照病因将其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当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治则。金杰教授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临证经验辨治内伤发热,认为对其治疗应辨清病因病机,临证时运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调畅气机,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古方治疗内伤发热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文章总结了刘又文教授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经验和用药特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热属于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刘又文教授认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发病原因在于患者术后脏腑肢体气血耗伤导致瘀血内阻、气血亏虚或感染邪毒,治疗时针对上述病因采取活血化瘀、益气补血以及清热解毒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奚肇庆教授系江苏省名中医,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急诊临床基地外感发热协作组组长,江苏省人感染禽流感中医首席专家。奚教授从医40余载,尤其擅长治疗外感温热病,提出了"透表清气,达邪外出"治疗原则,所创"透表清气法"已成为中医急诊退热的国家中医临床路径[1]。笔者有幸师从奚师,侍诊左右,对其从温病学热毒理论辨证论治恶性血液病发热的经验进行  相似文献   

10.
周守红  周强  李欣 《吉林中医药》2013,(10):1064-1065
<正>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疑难杂病的临床研究多年,在治疗疑难杂病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临床中能取得独特的疗效。笔者有幸跟随仝老师临证抄方,收获颇丰,本文就仝小林教授运用"伏气温病"理论辨治原因不明发热验案进行报道、分析,以供同道参阅。1病案举例患者郭某,男,58岁,因"不定时发热1年"于2012年5月14日初诊,患者述1年前出现不明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4月,本院收治了四川省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遂立即启动中医应急机制,中医研究室专家带领成员迅速介入诊治。经中西医综合治疗近1个月,患者痊愈出院。现简介如下。1病案患者,男,59岁,因"咳嗽、咳痰、发热10天,咯血4天"于2013年4月4日20:30入院。10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咳嗽、咳痰,发热,最高体温  相似文献   

12.
仝小林教授,男,1956年出生,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本人有幸跟仝老师临证抄方,并阅读老师的有关医案,颇有收获,现就仝教授运用小柴胡合黄芩清胆汤治疗长期发热1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阅。患者,方某,女性,31岁,北京市人。2010年8月4日初诊。患者间断发热1年,咳喘半月。患者述1年前出现发热、痛经,妇科检查:右侧巧克力囊肿,发热  相似文献   

13.
发热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从中医角度来讲,发热可以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发热可以分为短期发热和长期发热。短期发热多为感染引起,一般预后良好;长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热程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对于小儿长期发热的治疗,韩雪教授强调要注重六经辨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小儿病理生理特点,在经方基础上随证加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焦虑抑郁症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存在多种假说,其中以脑神经递质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最为深入。李跃华教授临床辨治1例发热原因不明的患者。患者自发热伊始,原因不明,间断发热,他院给予退热以及激素等治疗,连续应用5月患者病情未改善。患者情绪低落,紧张不安,生活兴趣丧失,李跃华教授以焦虑抑郁症中医辨证诊治,结合清热利湿,并口服西医对症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患者发热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总结多例感染后发热病例中医治疗经验,在中医四大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探讨感染后发热中医证型及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对多例感染后发热病例进行中医治疗,发现疗效满意。通过分析其治疗方案的共同点,结合复习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详细分析该类疾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出其中医病因、病机及具体治疗方案,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感染性发热属功能性低热,临床治疗手段少、疗效欠佳,中药治疗效果确切并有规律可循。复习经典理论,总结出其病机有外邪入侵的过程,但在本疾病阶段特点为外邪已除。而机体由于外邪引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转失衡而出现发热症状。其病证不能简单归结为内伤发热或外感发热范畴,而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发热,其病因为外邪已去,营卫失和。由此而知,其治法不在于"去邪"而是在于"调和营卫"。结论营卫不和是感染后发热的主要病机,以"桂枝汤"为代表的调和营卫治疗方法是临床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内伤发热多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患者多低热或自觉发热,并可伴随其他疾病。中医以辨证施治为大法,可虚实兼顾,针对病因从根本上对症用药,临床上可取得较好疗效。文章介绍尹义辉教授运用"甘温除热法"治疗全身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典型病案。  相似文献   

17.
1病历介绍患者某,男,48岁,2008年5月26日初诊。自述平素常有畏寒肢冷、便溏等症状。从4月12日始,每日16时至22时出现发热,体温最高时达到39.5℃,一般都在38~39℃之间,曾在当地某医院治疗月余,诊断为"不明原因发热",先后用多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故自动要求出院。出院后改投当地某中医治疗,予服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治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热病学对感染性疾病和免疫介导性疾病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中医治疗急慢性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2015年9月12日,"2015北京热病论坛暨姜良铎、宋乃光教授名医传承研讨会"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办。届时将呈现姜良铎、宋乃光等名家治疗发热经验,并有多位中西医专家介绍中药抗病毒、抗耐药菌、治疗免疫疾病等最前沿研究成果,互相切磋以提高医学同仁对发热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1住院病史陈某某,女,77岁。因"发热咳嗽咳痰半年余"入院。患者1年前因反复鼻塞而至外院就诊,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1次后因反应大而予以局部放疗共26次,期间间断伴有发热。半年前开始出现咳嗽咯痰,伴咽喉部疼痛。起初经对症治疗后症情可以好转,1月前咳嗽咯痰伴发热症状再次加重而住院,期间查胸部CT提示两肺轻度感染,少量胸水,经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