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翠芹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02-520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0年12月226例实施右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对其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护理的重要性。结果 226例患者当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情况,2例患者穿刺口发生渗血,3例患者导管被堵塞,通过及时正确处理,导管恢复正常。结论加强血液透析时右颈内静脉置管护理工作,可以降低患者痛苦,减少医用花费,提高患者治愈几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CU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医院ICU的1 3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因素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共发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0例,千日感染率为3.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传统解剖定位法血液透析置管方式、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是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透析置管方式、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为导致ICU患者血液透析导管血流感染高风险因素,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163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的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163例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感染21例次,感染率为12.88%。其中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2周,置管部位为股静脉,三天换一次药,合并糖尿病、Hb<80g/L是感染发生的原因。结论:对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患者根据感染发生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可降低感染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的常见并发症及相关防治策略。方法:回顾60例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的MHD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导管相关并发症护理方法。结果: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有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流量不足、导管内血栓,多见于股静脉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1.7%(13/60),给予抗菌药物、重新穿刺置管和尿激酶溶栓等对症护理,均顺利完成MHD治疗。结论:通过规范静脉置管操作流程、掌握预防工作重点,有助于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的68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并观察其感染病原菌分布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血液透析治疗的68例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发生股静脉置管感染9例,感染率为13.2%;共检出10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占90.0%和10.0%;革兰阳性菌对米诺环素、万古霉素以及替考拉宁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100.0%、100.0%、95.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的敏感率100.0%;临床中均依据药敏性选取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并在治疗1周后,所有患者复查均阴性。结论临床中对于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留置股静脉置管导管的患者,易发生股静脉导管感染,临床中应加强细菌的监测,并依据药敏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护理的经验。方法分析股静脉置管病人常见并发症如渗血、血栓、感染、导管脱落等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预见性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发生渗血3例,血栓1例,感染2例,导管脱落1例。结论针对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置管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为创伤危重患者行静脉留置导管抢救时,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对策. 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的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置管抢救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 对转送专科治疗的1032例创伤危重患者,随机追踪观察406例,其中经四肢静脉置管33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62例及股静脉置管10例,未发现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 结论 重视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的无菌操作、护理和监控,可杜绝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感染的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109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情况。结果 109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91例,股静脉15例,3例颈内静脉永久性置管)发生感染19例;导管出口部感染11例,占10.1%,隧道口感染5例,占4.6%,血源扩散性感染3例,占2.8%。结论加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明确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血液透析的规范化管理,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延长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方法降低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置管堵塞的效果。方法采用PDCA四步法,实施股静脉置管堵塞的防治措施,比较CQI前(68例)、后(72例)行股静脉置管的血液净化患者堵管的发生情况。结果CQI后,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置管堵塞率降低50.6%(15.6例次/1000导管日VS7.7例次/1000导管日)。结论CQI的方法可以降低血液净化患者股静脉置管的堵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30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62%;共检出病原菌3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34.21%及21.05%;患者年龄>60岁、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次数≥3次、留置导管时间>15d、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评估方法,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1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2例采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30例发生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9.62%;共检出病原菌3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最多见,分别占34.21%及21.05%;患者年龄>60岁、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次数≥3次、留置导管时间>15d、血清白蛋白水平<40g/L及合并糖尿病是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专项风险评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影响因素及病原菌特点,为透析导管感染预防对策的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2019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收治的经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的1 974例患者,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等临床资料,归纳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影响因素。结果 1 974例血液透析患者,男性958例,女性1 016例,平均(62.53±16.91)岁,导管细菌培养阳性24例,总置管26 452日,CRBSI感染发生率为0.907/千置管日(24/26 452)。患者性别以及导管留置部位(颈内静脉与股静脉)与CRBS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65岁、置管时间≥15 d、尿毒症合并糖尿病等增加了患者CRBSI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时间7 d的患者感染率最低,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感染率明显上升(OR=0.352,95%CI=0.171~0.728,P=0.005),导管留置时间是引起CRBSI的影响因素(P0.05);24例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58.33%和16.67%,革兰阴性菌如产气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等合计占25.00%。结论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CRBSI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患者年龄、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有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护理人员上下机操作规范,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三种临时置管的方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我院肾内科血透室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共57例接受临时深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27例,锁骨下静脉18例,股静脉12例)的血液透析病人的治疗效果,对透析血流量、保留时间、导管堵管、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气胸等并发症指标进行总结。结论颈内静脉置管血流量好,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锁骨下静脉置管不易固定,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股静脉置管操作简单,但影响患者活动,感染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留置PICC导管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应对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60例置入PICC后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原因并给予积极的相应护理措施。结果:120例患者1次性置管成功114例,成功率95%。置管后发生导管堵塞3例、穿刺部位渗血1例、感染1例、静脉血栓2例、导管脱出2例、导管破损漏液1例、静脉炎l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结论:化疗患者应用外周静脉PICC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加强护理人员PICC导管维护相关知识的培训,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的并发症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出现后积极护理应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脉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最理想的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在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2月在我院行血液透析留置静脉导管患者38例,将3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19例患者,实验组静脉留置导管给与综合护理,而对照组未给予综合护理.对比并发症情况并总结分析.结果 实验组出现感染2例,无导管堵塞,血栓1例,无导管脱出并发症发生率率为15.8%.对照组出现感染4例,2例导管堵塞,血栓2例,导管脱出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7.4%.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对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给予综合护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应用中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对68例尿毒症患者共留置颈内静脉双腔导管36根,股静脉双腔导管32根。观察两种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留置时间为32±16天,明显长于股静脉插管19±13天(P〈0.01);血流量分别为250±30ml/分,210±40m1/分(P〈0.05),颈内静脉插管的导管堵塞发生率、感染及血流量不足发生率低于股静脉插管;两者透析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较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通道。  相似文献   

18.
为了降低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率,对2005年10月-2006年10月405例肿瘤患者导管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05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其中男性222例,女性183例,年龄14~82岁,平均56.7岁。采用颈内静脉置管278例,颈外静脉置管66例,股静脉置  相似文献   

19.
颈内静脉置管在血透中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对109例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透析病人的观察,结果如下: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透最易发生的问题是:皮下血肿、感染、导管堵塞、空气栓塞、脱管,在护理实践中采取相应护理措施,使常见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发病率、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护理对策降低感染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5年1-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干预措施,并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2005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4例,发生感染13例,感染率24.07%;2006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7例,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14.04%;2007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59例,发生感染6例,感染率10.17%;2008年血液透析静脉留置导管66例,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6.06%.结论 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监测和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针对性地实施干预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