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
刘卫星  徐林莉 《当代医学》2009,15(32):80-8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56例,分为A组(脉压差〉60mmHg组)和B组(脉压差40~60mmHg组),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内膜厚度,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差〉60mmHg(1mmHg=0133kPa)的患者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差为40~60mmHg的患者(P〈0.05)。统计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中层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颜安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241-24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正常高血压组。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结果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正常高血压组(P〈0.05);但斑块检出率两组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呈正相关(r=0.77,P〈0.05)。结论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且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林卫宇 《当代医学》2011,17(28):57-5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26±4.75)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7.26±4.75)]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41±5.36)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24±2.4)mg/L]与增厚患者[(5.82±4.28)mg/L](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所有病人均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并计算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IMTmax)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患者(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10、0.217、0.247,P〈0.05),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404,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内中膜厚度相关,脉压差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糖耐量减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糖耐量减低的冠心病患者颈血管超声的特点。方法 将104例冠心病患者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筛选为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用B型超声检查2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观察内膜连续性、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等指标。结果 IGT组的相对胰岛素敏感性指数(RI—SI)明显低于NG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GT组的内膜连续性比NGT组明显差(P〈0.05),IGT组双侧平均IMT、动脉粥样硬化(AS)积分及平均IMT异常增高发病率均显著高于NGT组(P〈0.05)。但以上指标IGT组与糖尿病(DM)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与NGT人群比较,IGT人群已经存在胰岛素抵抗及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程度与糖尿病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14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1例)、双支病变组(18例)、多支病变组(71例)和对照组(40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分叉处IMT,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分叉处IMT和斑块积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及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颈总动脉IMT增厚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其浓度依次增高(P〈0.01)。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关系密切,有助于临床上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张敏  黄泳贤 《当代医学》2010,16(32):90-91
目的观察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差异。方法门诊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血压正常对照组36例,全面收集相关病史。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IMT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0.88mmvs0.64mm,P〈0.05);高血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血压正常对照组(22.5%vs16.7%,P〈0.05);血压正常对照组、高血压不合并危险因素组、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组间的颈动脉IMT呈递增趋势(0.64vs0.76vs1.10,P〈0.05)。高血压病程、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颈动脉IMT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浓度和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超敏CRP(hs-CR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及颈总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度IMT,按颈总动脉IMT分成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尿酸、超敏CRP(hs-CRP)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血尿酸水平与超敏CRP(hs—CRP)浓度和颈动脉IMT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尿酸、hs-CRP与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有关。结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测定颈动脉IMT、hs-CRP浓度、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40-50岁中40例T2DM患者与40例正常对照组IMT及斑块、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观察有无斑块及发生率。结果 T2DM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IMT明显增厚;颈总动脉IMT、CCAD和Rl均高于对照组(P〈0.01)。T2DM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5%vs 25%,P〈0.05)。结论T2DM与颈动脉硬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炎症及营养不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动脉粥样硬化(AS)与慢性炎症及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 对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惠者和30例正常人群采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同时对MHD组患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与血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进行测定和评估营养状况,然后进行比较统计。结果 MHD组患者中AS发生率为51.1%(P〈0.01),且斑块多发率高速65.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将MHD患者分为AS组和无AS组(N-AS组),AS组白蛋白显著低于N-AS组(P〈0.05)。而CRP和IL-6则显著高于N-AS组(P〈0.05)。结论 MHD患者有较高的AS发生率。慢性炎症、营养不良可能与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扈利和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77-127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胰岛素抵抗(IR)及脂联素(APN)的关系,观察IR指数值与血清APN水平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171例EH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各组IR指数值及血清APN的水平,观察CASIMT与IR指数值及血清APN水平的关系。结果 EH伴CAS患者130例占76.02%(130/171)。EH患者IR指数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及颈动脉内膜增厚组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比较,IR指数值均显著增高(P〈0.05),血清APN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内膜正常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R指数值显著增高(P〈0.05),血清APN水平显著降低(P〈0.05)。EH伴CAS患者IR指数值与外周血APN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r=-0.357,P〈0.05)。结论 EH患者体内存在IR及APN水平的异常表达,其可能参与了EH伴CAS发生发展的过程,此为早期干预EH发生AS提供了理论依据,IR指数及血清APN可作为EH的辅助诊断及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血脂,微炎症状态及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影响。方法选择70例透析患者,治疗前行颈动脉B超探查,结果示36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根据颈动脉斑块阴性阳性,平均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选择健康人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相关检测。结果治疗后高通量透析组(high flax hemodialysis,HFHD)较普通血液透析组(commom hemodialysis group,HD)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β2微球蛋白(β2-M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均下降(P0.05);HFH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减小(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可改善长期血透病人微炎症反应,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和对照组4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组血管搏动指数在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53例,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循环酶法测定Hcy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颈动脉各狭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P〈0.05);中重度狭窄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结论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Hcy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与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曹勇 《西部医学》2010,22(11):2014-201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194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86例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家盆  仇圣刚 《右江医学》2013,(6):810-812,816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中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cy、hs-CRP测定,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对比.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hs-CRP及IMT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斑块组Hcy、hs-CRP、IMT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y与hs-CRP、IMT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hs-CRP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清  关浩增  李娟莲 《广西医学》2004,26(10):1431-1432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分析 12 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 (CCA)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斑块发生率并与 4 5例健康老人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及内膜中层厚度增加 (P <0 .0 5 ) ;高血压病各级之间颈动脉IMT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亦逐渐增厚 ;高血压组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特征 ,血压增高是引起高血压病颈动脉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颈动脉超声检测对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改变,结合测定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综合评价斑块的易损性。方法对6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56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类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包括MMP-2、MMP-9)、CD40配体(CD40L)水平,并A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组IMT高于B组(P〈0.05)。与无斑块和稳定斑块患者相比较,易损斑块患者在血浆hs-CRP、MMP-2、MMP-9、CD40L水平较高(P〈0.05)。A组患者血浆hs-CRP、MMP-2、MMP-9、CD40L水平均高于B组(P〈0.05)。易损斑块者血浆hs-CRP水平与MMP-2、MMP-9呈正相关;MMP-2水平与MMP-9、CD40L呈正相关;MMP-9与CD40L呈正相关。A组患者血浆hs-CRP、MMP-2、MMP-9、CD40L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超声检查结合检测血浆炎症介质水平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