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472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AD)的患者,根据CAG的结果,分为非CAD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和CAD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BaPWV)及踝臂指数( ABI)的测量。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BaPWV、ABI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1)糖尿病、BaPWV>1400 cm/s、典型胸痛,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ABI<0.9,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典型胸痛症状,PWV>1400 cm/s和糖尿病史为CAD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均<0.001)。 OR值分别为8.442(95%可信区间5.063~14.077),5.507(95%可信区间3.401~8.897),3.027(95%可信区间1.854~4.941)。结论典型胸痛症状、PWV>1400 cm/s和糖尿病病史是预测CAD的有效因素之一,BaP-WV作为无创伤检查方法可以有效预测冠状动脉疾病发生。而ABI<0.9则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增加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非S-T段抬高ACS患者167例,按RHR水平分为:RHR 1组,RHR<65次/min;RHR 2组,65次/min≤RHR<70次/min;RHR 3组,70次/min≤RHR<75次/min;RHR 4组,75次/min≤RHR<80次/min;RHR 5组,RHR≥80次/min.随访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住院)发生率.结果随访167例患者,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1%,RHR 5组随访6个月时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事件(33.3%)和复合心血管事件(66.7%)均较RHR 1~4组明显增多(P<0.05及P<0.01).结论 RHR增加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3组:RHR1组,〈75次/min;RHR2组,75次/min-84次/min;RHR3组,≥85次/min。分析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高(P均〈0.05)。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 MS患者178例,按 RHR 水平分为4组,RHR1组:<65次/ min(52例);RHR2组:65次≤RHR <75次/ min(50例);RHR3组:75≤RHR <85次/ min(38例);RHR4组:RHR≥85次/ min(38例)。对入选患者行以下检查:心电图、血液生化全项、头颅 CT 及 MRI 检查。结果静息心率加快使得老年 MS 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高。结论老年 MS 患者静息心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控制 RHR 对于老年 MS 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发生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2010至2017年健康体检且同时参加baPWV检测的开滦集团职工(41 404例)。按照baPWV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3组,分别为baPWV<1 400 cm/s、1 400 cm/s≤baPWV<1 800 cm/s和baPWV≥1 800 cm/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aPWV分组与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 观察对象年龄(48.1±12.1)岁,男性占71.9%。baPWV<1 400 cm/s、1 400 cm/s≤baPWV<1 800 cm/s、baPWV≥1 800 cm/s组发生恶性肿瘤比例分别为0.58%、0.77%、0.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空腹血糖、平均动脉压、腰围、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与baPWV<1 400 cm/s组比较,1 400≤baPWV<1 800 cm/s和baPWV≥1 800 cm/s组观察对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的不同时间测定结果在新生儿败血症抗感染指征判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新生儿败血症尽早诊断并及时抗感染治疗提供检测依据。方法分别在Pubmed/Medline、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其建库至2013年10月15日发表的有关在不同时间测定中性粒细胞CD64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文献,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对符合要求的所有文献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评估0~12h与24—48h等不同时间分别测定CD64、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用于判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优势比(OR)。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文献的共有4篇,0~12h与24~48h分别检测CD64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OR=0.37[95%CI(0.20,0.67),P〈0.01];特异性OR=1.39[95%CI(0.88,2.21),P=0.164]。0~12h检测CD64与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OR=3.72[95%CI(2.19,6.31),P〈0.00001];特异性OR=0.59[95%CI(0.35,1.oo),P=0.05]。0~12h检测CD64与24~48h检测CRP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OR=2.40[95%CI(1.37,4.21),P=0.002];特异性OR=0.88[95%CI(0.54,1.44),P=0.62]。结论在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中,24~48hCD64检测的敏感性优于0~12h检测;0~12hCD64检测的敏感性优于0~12h CRP和24~48h CRP;0~12hCRP检测的特异性优于0~12h CD64;0~12h CD64与24~48hCD64或与24~48h CRP检测相比,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特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的相关影响因素,寻找预测PE的方法,为预防PE提供依据。方法对PE患者228例(PE组)和正常妊娠230例(对照组)孕妇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建立预测PE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使用ROC曲线评估预测效果。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E组的年龄≥30岁、孕检〈3次、水肿、尿蛋白阳性、高血压家族史、孕前体重指数(BMI)≥24kg/m2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水肿(OR=6.209)、高血压家族史(OR=5.334)、孕前BMI(OR=4.165)与PE的发生独立相关,PE预报概率(P)=1/[1+EXP(1.913~1.826水肿-1.674高血压家族史-1.427孕前BMI)]。(3)模型预测P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95%CI:0.794-0.869),大于水肿0.727(95%CI:0.680~0.774)、高血压家族史0.689(95%CI:0.640~0.738)和孕前BM10.646(95%CI:0.595~0.696)中任一因素,P〈0.05,当P=0.529时,模型预测P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50、0.739,而水肿、高血压家族史和孕前BMI预测PE的敏感性分别为0.693、0.575和0.474,特异性分别是0.761、0.804和0.861。结论水肿、高血压家族史和孕前BMI是预警PE的重要指标,以此建立的模型对PE的预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吸毒人群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吸毒者,调查其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吸毒、首次注射吸毒和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情况。结果:在调查的静脉吸毒者401人中,68.6%(275/401)的吸毒者曾经共用器具注射吸毒。从首次吸毒到首次注射吸毒的发生率为23.58/100人年(95%CI=21。27-25.8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1.65,95%CI=1.21-2,24)和首次吸毒年份为1994年及以后(HR=3.56,95%CI=2.84~4.47)与首次注射吸毒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从首次注射吸毒到首次共用器具注射毒品的发生率为24.99/100人年(95%CI=22.04-27,9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维族(HR=I,41,95%CI=1.08~1.8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R=1,41,95%CI=1.09-1.82)和首次注射吸毒年份为1998年及以后(HR=1.56,95%CI=1.20-2.04)与首次共用器具注射吸毒发生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期开始滥用毒品的吸毒者易于从口吸转变为注射吸毒进而共用器具注射吸毒。注射吸毒是HIV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上海市部分社区老年人群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高血压的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并分析与高血压相关联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4个社区,对其中≥65岁且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的自然人群8767例(男性3824例,女性4943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高血压患病率为61.5%(5391/8767),其中男女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0.7%(2323/3824)和62.1%(3068/4943),高血压患病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知晓率为87.4%(4712/5391),其中男女知晓率分别为85.5%(1986/2323)和88.9%(2726/3068),知晓率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治疗率为49.9%(2689/5391),其中男女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分别为48.4%(1124/2323)和51.0%(1565/3068),治疗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年龄、BMI、食盐摄入量、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78±7)岁比(77±8)岁,BMI:(24±3)kg/m^2比(23±3)kg/m^2,食盐摄入量≥6/d:42.2%比31.0%,高血压家族史:27.8%比11.7%,高脂血症:6.9%比3.4%,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24kg/m^2)、食盐摄入量(≥6g/d)、高血压家族史及高脂血症为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年龄(≥65岁):比值比(OR)=1.044,95%置信区间(c1)为1.036~1.052;BMI(24kg/m^2):OR=1.115,95%CI为l_099~1.132;食盐摄入量6—12g/d:OR=1.433,95%,为1.284—1.600,〉12∥d:OR=1.461,95%CI为1.195~1.786;高血压家族史:OR=3.064,95%CI为2.644~3.550;患有高脂血症者:OR=1.580,95%CI为1.260~1.980,不确定自身是否患高脂血症者:OR=0.789,95%CI为0.683~0.911,均P〈0.05]。结论上海市部分社区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男性高血压的知晓率低于女性。年龄(〉165岁)、BMI(24kg/m^2)、食盐摄入量(/〉6g/d)、家族史及高脂血症为高血压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董青  董州俊  王芳华 《河北医药》2016,(9):1315-1317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26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血尿酸等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回归、受试者工作曲线( ROC)、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等进行分析。结果267例患者中,CIMT≤0圹.09 mm者69例,0.09 mm<CIMT<0.13 mm者98例, CIMT≥0.13 mm者100例;3组总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IMT与BMI、总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HbA1c、血尿酸呈正相关( P <0.05),且有回归关系;血尿酸预测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或形成斑块的曲线下的面积为0.7666(95%CI:0.7102~0.8230, P <0.05),当血尿酸=254μmol/L时,该曲线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最大,分别为80%和64%;血尿酸、总胆固醇、血压是CIMT独立的影响因素( P <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可独立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增厚或形成斑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平均年龄(67.9±7.3)岁,分布于60~85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定为尿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三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70次/min(48例);RHR2组,70次/min≤RHR<80次/min(62例);RHR3组,RHR≥80次/min(45例),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 各组中随RHR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P<0.01);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依次增高(P<0.01).结论 随着RHR的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患病率,及对并发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筛查,分别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判定。计算出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并对性别、年龄、失眠、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分级、月收入状况、文化程度、合并糖尿病等可能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并发焦虑的患病率为26.91%,高血压并发抑郁的患病率为24.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失眠、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与焦虑有关,其比值比分别是2.092(95%的CI为1.095~3.997)、1.556(95%的CI为1.088~2.226)、2.833(95%的CI为1.153~5.306)、2.191(95%的CI为1.104~4.349)。而高血压病史、月收入较低、文化程度低、合并糖尿病与抑郁有关,其比值比分别是5.777(95%的CI为2.701~12.355)、1.998(95%的CI为1.186~3.367)、2.107(95%的CI为1.244~3.567)、2.571(95%的CI为1.079~6.125)。结论高血压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且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加强对心理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增加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RHR、血压、血脂、血糖及心脏超声等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RHR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RHR≥80次/min者明显多于对照组;RHR〈75次/min者高血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高血压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R在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应重视RHR,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胃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方法: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138例胃癌患者跟踪随访5年。结果:术后5年生存率42.03%(58/138),其中早期11例,5年生存率90.91%(10/11),进展期127例,术手5年生存率37.80%(48/127),两者间有显著差异。癌灶≥5cm的48例,术后5年生存率20.83%(10/48),癌灶<5cm的90例,术后5年生存率53.33%,(48/9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绝对根治术72例,5年生存率66.67%(48/72),相对根治术43例,5年生存率23.26%(10/43),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胃癌5年生存率与癌肿大小,病理分期及手术淋巴结清扫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30天内死亡的相关因素,为脑卒中二级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方法以21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人口学因素、高血压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CT和MRI表现等临床资料,X2检验和生存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寿命表法(LifeTable)计算30天累计生存率81.00%;X2分析显示脑卒中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收缩血压、白细胞(WBC)、空腹血糖(FPG)、血K+、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Glasgow昏迷评分、卒中类型、卒中部位、病灶范围、脑结构移位各层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0岁[RR=2.706(95%CI1.167—6.274)]、出血性卒中[RR=3.137(95%CI1.637—6.011)]、脑结构移位[RR=2.933(95%cI1.531—5.620)]、大灶多发[RR=3.288(95%CI1.195~9.051)]、NIHSS评分〉15分[RR=2.214(95%CI1.156—4.241)]和FPG〉7.8mmol/LCRR:1.951(95%CI1.018~3.736)]的患者30天死亡的风险大。结论脑卒中30天内有较高的死亡率,年龄、卒中类型、脑结构移位、卒中范围、NIHSS和应激FPG是独立预后因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临床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以下简称baPWV)是一项反映动脉弹性功能敏感的指标,通过baPWV监测,比较长、短效降压药对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有何不同影响。方法86例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A组(长效组)41例13服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B组(短效组)45例口服硝苯地平,两组服药均达30个月,监测两组baPWV值。结果baPWV均值A组(1750±229.9)cm/s小于B组(2022.1±280.1)cm/s,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口服长效降压药比短效降压药更能改善动脉僵硬度,提高弹性功能,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时硬膜外追加利多卡因条件下蛛网膜下隙罗哌卡因量效关系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为剖宫产时腰硬联合麻醉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4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8个剂量组,每组30例,均于L3-4椎间隙穿刺行腰硬联合麻醉,分别以1ml/5s的注药速度向蛛网膜下隙注人0.75%罗哌卡因4.5mg(A组)、6.0mg(B组)、7.5mg(C组)、9.0mg(D组)、10.5mg(E组)、12.0mg(F组)、13.5mg(G组)、15.0mg(H组)。蛛网膜下隙注药后10min感觉平面阻滞如未达到B,每5min硬膜外注射2%利多卡因5ml,最多分三次共注射15ml。记录低血压、恶心呕吐例数。记录蛛网膜下隙给药后10min时、硬膜外第一次注射利多卡因后5min时、硬膜外第二次注射利多卡因后5min时、硬膜外第三次注射利多卡因后5min时产妇总的麻醉有效的例数(E0、E1、E2、E3)。参考E0、E1、E2、E,数据用Probit法分别获取并比较罗哌卡因ED50、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l)。结果H组低血压例数较A、B、C、D、E组增加显著(P〈0.05);恶心呕吐发生例数G组较A、B、C、D组增加显著(P〈0.05),H组较C、D、E组增加显著(P〈0.05),H组较A、B组增加非常显著(P〈0.01)。参考E0、E1、E2数据得到罗哌卡因ED50和ED95分别为11.030mg(95%CI:10.530—11.535mg)和15.136mg(95%CI:14.112~16.813mg);9.174mg(95%CI:8.691—9.634mg)和12.952mg(95%CI:12.124~14.250mg);6.109mg(95%CI:5.579~6.584mg)和10.336mg(95%CI:9.338~11.999mg);以上三组ED50和ED9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E3数据显示硬膜外第三次注射利多卡因5min后产妇总的麻醉有效例数均为30,不进行ED50、ED95的计算。结论通过硬膜外注射利多卡因显著降低蛛网膜下隙罗哌卡因ED50、ED95并减少低血压、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根据剖宫产的紧急程度在腰硬联合麻醉时可以参考不同的罗哌卡因ED50、ED95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动脉硬化指标的相关性,为早期防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8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分别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分为2组:baPWV增高组(baPWV大于年龄、性别-baPWV标准曲线)和baPWV正常组(baPWV小于年龄、性别-baPWV标准曲线),踝臂指数低值组(踝臂指数≤0.9)和踝臂指数正常组(踝臂指数>0.9),对2组患者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进行分析.结果 与baPWV正常组相比,baPWV增高组IMT明显增厚[股动脉(1.08±0.16)mm比(0.93±0.13)mm,P<0.01];胭动脉(1.02±0.16)mm比(90.84 ±0.11)mm,P <0.01]、PSV[股动脉(75±16) cm/s比(68±13) cm/s,P<0.05];胭动脉(50±7)mm比(56±11)mm,P<0.01]、EDV[股动脉(12.5±2.0)cm/s比(19.6±2.4) cm/s,P<0.01];胭动脉(10.1±2.0)mm比(14.9±2.7)mm,P<0.01]和搏动指数(股动脉2.3±1.3比3.6±1.5,P<0.01;胭动脉4.0±1.9比4.9±2.0,P <0.05)明显减低而阻力指数明显增大(股动脉0.82±0.23比0.73±0.18,P<0.05;胭动脉0.82±0.22比0.73 ±0.2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baPWV正常组相比,baPWV增高组下肢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更高[91.3% (42/46)比76.2%(32/42),P<0.01],狭窄程度更重.同样,与踝臂指数正常组相比,踝臂指数低值组IMT明显增厚[股动脉(1.12±0.18) mm比(0.88 ±0.12) mm,P<0.01];胭动脉(1.10±0.17)mm比(0.80 ±0.15)mm,P<0.01]、PSV[股动脉(58±12) cm/s比(80±16) cm/s,P<0.01];胭动脉(46 ±6)mm比(60±14)mm,P<0.01]、EDV[股动脉(10.1±1.9) cm/s比(23.3 ±3.2)cm/s,P<0.01];胭动脉(9.1±2.1)mm比(16.2±3.2)mm,P<0.01]、搏动指数[股动脉2.2±1.3比3.7±1.7,P<0.01];胭动脉[3.9±2.0比5.0±2.  相似文献   

19.
贺华香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641-3642
目的:了解肿瘤重症监护病房(ICU)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探讨护理干预策略,为防治ICU综合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ICU综合征患者63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肿瘤ICU非综合征患者42例为对照组,分析ICU综合征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结果观察组年龄(61.58±3.17)岁,高于对照组的(53.74±2.65)岁(t=6.28,P<0.05);观察组乐观/消极分别为25.40%(16/63)/74.60%(47/42),对照组为69.05%(29/42)/30.95%(1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5.73,均P<0.05);观察组健康知识得分和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1.66±2.38)分和58.73%(37/63),均低于对照组的(84.28±3.42)分和92.86%(39/42)(t=4.83,χ^2=5.90,均P<0.05);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为(20.12±1.0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34±1.15)分(t=5.74,P<0.05)。≥60岁者发生率为80.95%(51/63),高于<60岁人群(χ^2=4.88, P<0.05);无意识障碍和伴有其他疾病者发生率分别为73.02%(46/63)和71.43%(45/63),均高于有意识障碍和伴有其他疾病者的26.98%(17/63)(χ^2=6.12、4.93,P<0.05);机械通气时间≥7 d和住ICU时间≥5 d者发生率分别为68.25%(43/63)和74.60%(47/63),均高于机械通气时间<7 d和住ICU时间<5 d患者的31.75%(20/63)和25.40%(16/63)(χ^2=5.66、7.01,P<0.05);月平均经济收入收入≥3000元患者发生率为30.16%(19/63),低于<3000元患者的69.84%(44/63)(χ^2=5.42,P<0.05)。结论 ICU综合征发病率与年龄、机械通气时间、意识障碍、伴有其他疾病、经济收入、住ICU时间史、伴有其他疾病、心理状态和服务质量等相关因素有关,加强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余敏  徐正丰  邱涵  董超 《安徽医药》2015,19(12):2330-2334
目的:探讨保乳术与改良根治术对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通过检索自1995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万方数据库等常用数据库内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使用Stata/SE version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0篇RCT,共731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患者(保乳术)342例、对照组患者(改良根治术)389例。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患者,接受保乳术行外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其手术耗时显著缩短[P<0.001、I2=96.9%、SMD=-1.48、95%CI=(-2.69,-0.27)],结果稳健[bias_p=0.373、bias_95 CI=(-8.944372,20.98433)];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01、I2=96.3%、SMD=-2.37、95%CI=(-3.50,-1.25)],结果稳健[bias_p=0.248、bias_95 CI=(-15.77378,4.808581)];术后随访3年复发率未见显著变化[P=0.983、I2=0、RR=1.27、95%CI=(0.44,3.68)],结果稳健[bias_p=0.317、bias_95 CI=(-0.2657797,1.462447)];术后随访5年复发率未见显著变化[P=0.983、I2=0%、RR=1.18、95%CI=(0.44,3.17)],结果稳健[bias_p=0.234、bias_95 CI=(-5.125295,11.72263)]。结论乳腺癌患者应用保乳术行外科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手术耗时和术中出血量,并且对预后不产生显著改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