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调查新疆伽师县的白蛉种类、季节消长等生态学特性。方法 2009年5月中旬至9月上旬,在伽师县卧里托克拉克乡的居民点和野外采集白蛉,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性别比例,统计白蛉数量和密度,观察白蛉通宵活动情况。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体内利什曼原虫自然感染情况;以油纸、捕蛉罩等方法调查白蛉栖息地。结果捕获白蛉4540只,其中99.9%为吴氏白蛉,微小司蛉新疆亚种仅占0.1%。人房处在5月底6月初出现第1个密度高峰,8月中旬出现第2个密度高峰。白蛉的活动主要集中在22:00~次日4:00,午夜0:00达到活动最高峰。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嗜人血习性;在4只白蛉体内查到内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野外(3只)的自然感染率高于人房内(1只)。栖息地调查发现畜圈内墙壁缝隙等处是白蛉的栖息地。结论新疆伽师县的优势蛉种为吴氏白蛉,其每年有2个世代,主要栖息在各种隐蔽、恒温的洞穴和缝隙中。  相似文献   

2.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什曼病及其媒介白蛉控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什曼病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白蛉是其传播媒介,目前我国已发现有4种白蛉可传播利什曼病。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利什曼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不仅由于环境改变增加了人与白蛉接触的机会,而且由于个体危险因素的增加,缩短了从感染到发病的时间。该文借鉴国外利什曼病的防治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加强利什曼病的防治以及媒介白蛉的控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白蛉及利什曼病的研究与中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什曼病(黑热病)是我国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初期估计全国约有患者53万,流行于长江以北16省(区),其中以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河北、陕西关中平原最为严重。党和政府对此病极为重视,从中央到省及地、县都建立了相应的防治专业机构,积极开  相似文献   

5.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6.
以往对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均采用白蛉叮咬感染动物或病人皮肤损害处的方法,这种方法既不简便又昂贵,为此作者建立了一种快速而简便的新技术:将在37℃下连续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接种不同种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期。实验用的虫种为热带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逊亚种、墨西哥利什曼原虫墨西哥亚种以及恰加斯利什曼原虫等。媒介昆虫白蛉为静食白蛉与长须白蛉。  相似文献   

7.
作者每晚使用光源的CDC诱捕器,在法国的利什曼病疫点加尔省塞文山区一个镇的12个点,捕集吸血白蛉连续5周。在782只吸血雌蛉中,593只是阿里亚斯白蛉(P.ariasi),3只是马斯西特白蛉(P.mascittii)和186只未鉴定。用环状沉淀试验和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灭蛉与家犬药浴措施后对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影响。 方法 在四川省南坪县野外洞穴用奋斗呐(50mg/m2)滞留喷洒灭蛉和药浴 (2.5%溴氰菊脂可湿性粉剂250mg/L)家犬防治中华白蛉措施后,逐年进行野外洞穴白蛉密度观察和当地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 野外洞穴白蛉密度得到有效控制。家犬药浴和白蛉密度降低后,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起到一定作用。 结论 在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采取家犬药浴和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灭蛉措施,对预防和阻断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什曼原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引起人体皮肤、粘膜、内脏利什曼病。婴儿利什曼原虫可引起犬内脏利什曼病。犬是婴儿利什曼原虫的重要保虫宿主。在摩洛哥,犬利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墨西哥利什曼原虫亚马孙亚种(L.m.a.)及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亚种(L.b.p.),分别感染叙利亚金色仓鼠及非洲白尾鼠;再将吸食这两种鼠血的白蛉分别制戒匀浆,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以检测白蛉吸入的虫数及其发育情况。作者在仓鼠后足垫及白尾鼠尾根部分别皮内注射L.m.a.及L.b.p.前鞭毛体各1.5×10~7个。3~7个月后,局部产生病变。麻醉病鼠,让长须白蛉吸食病变部血。取鼠病变组织浓集无鞭毛体,将含5.25或50个L.m.a.或L.b.p.无鞭毛体的50μl悬液,分别  相似文献   

11.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ⅩⅣ.硕大白蛉吴氏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属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32P标记的gp^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374/497),雄蛉占24.7%(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4.
1992年4月15日,我们在武都县外纳乡稻畦村进行犬利什曼病调查中,穿刺检查了一只仅三月龄的家犬,在其骨髓涂片上意外地查到了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建立的抗杜氏利什曼L.donovani,抗硕大利什曼L.major,抗热带利什曼L.tropica及抗新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的4种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荧光法的交叉反应显示出有较强的特异性,应用McAb的dot-ELISA试验,对新疆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检测,证实新疆克拉玛依鼠体、蛉体的利什曼原虫仅与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制备的McAb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V:白蛉生态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8.
19.
鉴定利什曼原虫所用的方法之一是经改进的Adler氏法。为了了解本法的敏感性,作者自动物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鼠洞中捕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联系Warren提供的资料叙述了本文作者对利什曼属寄生虫进行的免疫研究。那就是利什曼病与血吸虫病这两种病的临床特征似乎都取决于对某些寄生虫的副产物,或在利什曼病情况下对寄生虫本身的细胞免疫反应。利什曼原虫是寄居网状内皮系统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原虫。同皮肤溃疡(东方疖)和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这两种典型病有关的特征,概括于下表。自愈型的东方疖有显著的延迟皮肤反应,而非自愈型的内脏感染则显然没有这样的反应,这就使研究人员认为控制这种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