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月琴  王青 《铁道医学》2000,28(3):207-207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维生素也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我们用抗菌三联疗法加叶酸治疗感染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经胃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报告为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采用Giemsa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均阳性者定为Hp感染,共观察74例,男56例,女18例,年龄20~66岁,平均38岁。1.2 方法 口服枸橼酸铋钾胶囊110mg,每日4次,…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赵伟东牛海洲牛琼*(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东营市257034,*滨州医学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其致癌机制尚不明确。笔者回顾总结我院199...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的相关性。方法45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采用13/14C尿素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找寻Hp呈阳性。患者分为两组:Hp阳性组112例,Hp阴性组195例。分别观察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率。结果456例患者中,Hp阳性者222例,阳性率48.68%。其中萎缩:轻度214例(49.77%);中重度8例(34.78%)。肠化:轻度131例(45.64%);中重度7例(29.17%)。异型增生:轻度46例(43.40%);中重度3例(23.08%)。癌变:6例(1.32%)。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程度及癌变的差异行χ2检验,结果显示:萎缩(χ2=1.992,P=0.158);肠化(χ2=2.436,P=0.119);异型增生(χ2=1.974,P=0.16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唯一病因,应关注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5.
胡晨旻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1):1343-134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Hp阳性组16例,Hp阴性组39例;按年龄分为0~8岁组(10例)及9~14岁(45例)组。分别观察胃腺体萎缩、肠化情况。结果 55例患儿,年龄0~14岁,平均(9.6±2.8)岁;男25例,女30例;胃镜下表现为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45例(81.8%),胆汁反流8例(20%);伴消化性溃疡13例(23.6%);萎缩性胃炎2例(3.6%)。组织病理提示腺体萎缩:轻度42例(76.4%),中度13例(23.6%);活动期9例(16.4%),伴肠上皮化生8例(14.5%)。0~8岁和9~14岁患儿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萎缩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肠上皮化生发生率及处于活动期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础治疗及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胃纳好转。16例抗Hp治疗的患儿停质子泵抑制剂后4周门诊行胃镜检查及病理、Hp检测,发现正规抗Hp治疗后,仍有4例Hp未转阴,但Hp数量较前减少,Hp检出率下降为25%。病理提示轻度萎缩4例,未见中度萎缩,余均提示浅表性胃炎。结论 Hp感染与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关系,根除Hp对预后有益。  相似文献   

6.
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凌云 《河北医学》1997,3(4):35-36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lylori,,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有胃病症状的患者中HP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1]并与胃粘膜病变密切相关.[2]清除HP可以减轻胃炎的炎症程度,从而有可能使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等可疑癌前病变逆转,达到预防恶变的目的。我们对32例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分2组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有上腹隐痛、腹胀等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的患者,经胃镜在冒窦及胃体部各取材二块,由细菌学检查证实为HP阳性,由病理学证实有腺体萎缩的胃炎患者32人做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  相似文献   

7.
胃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关系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病理改变的性质,程度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药物治疗与其变化过程的关系。方法:胃镜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伴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7例,观察其与HP关系,HP以Gimesa染色,肠化者以粘液组织化学染色。19例萎缩伴肠化服德诺28d加施尔康6个月,HP阳性者加阿莫西林14d治疗,常规胃镜查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50-5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胃镜诊断结果分为单纯性萎缩性胃炎(A组,67例)和萎缩性胃炎伴增生(B组,63例),均行胃镜检查,观察病理改变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B组萎缩性胃炎符合率(87.30%)高于A组(74.63%),B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19.05%)高于A组(7.46%),B组不典型增生检出率(23.81%)高于A组(8.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74.60%)高于A组(5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确认萎缩性胃炎伴增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r=0.754,P=0.041)。结论 胃镜检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显著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秦晓波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X):54-54,62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胃复春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100例,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再联合胃复春治疗4-6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结果: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联合胃复春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显效。  相似文献   

11.
最近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诱囚之一。本文就幽门螺杆菌所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新诊断方法和中西医治疗现状,以及饮食保健康复措施作一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孙又吉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10):1047-1047
分析112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患者中HP感染率为70.54%,其中经度肠化生组HP感染率69.8%,中度肠化生组为75%,重度肠化组为63.6%,结论:HP感染对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的发生有显著的关系,而与肠化的程度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部位、活动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65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及Hp检测,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1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患者Hp感染率为41.82%,与性别、胃黏膜炎症的程度、活动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年龄、炎症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必要作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除后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 155例患者均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或伴肠化、不典型增生;Hp感染由^13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学检查证实。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94例,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OAC方案,2次/d,共服药10d。治疗结束后4-8周,检测Hp根除情况,对照组不用任何对Hp有影响的药物,且与治疗组在同一时间作Hp检测、胃镜等检查。结果 治疗组4例失访。90例患者中Hp根除率为87.8%,萎缩程度均未减轻,炎症消失69.6%,减轻25.3%;32例肠化患者中,消失21.9%,减轻37.5%;40例不典型增生中消失27.5%,减轻40.0%。对照组61例病情无明显变化。结论 Hp根除后,粘膜炎症、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能够减轻或消失,对于预防胃粘膜恶变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顾文显 《大家健康》2014,(10):63-63
编辑同志:我爷爷今年79岁,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2013年5月做胃镜检查,医生说我爷爷的病又发展了,其诊断结论为胃(体)幽门型黏膜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伴肠上皮化生;(贲门)胃体型黏膜性炎,淋巴组织增生;幽门螺杆菌DPMII3,HP(+)。  相似文献   

16.
通过86例青年人萎缩性胃炎与同期106例60岁以上老年人萎缩性胃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加减在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8例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泮托拉唑联合磷酸铝凝胶及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党参、大枣、枳壳、香附等)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高于对照组的69.2%(P<0.01);治疗组Hp清除率76.9%,高于对照组的53.8%(P<0.05);治疗组清除Hp总有效率94.9%,高于对照组的69.2%(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Hp相关性CAG,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肠上皮化生与不同类型胃炎关系的探讨尹蔚叶鸣秦云才韩东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271000)近年来有关幽门螺杆菌(HP)、肠上皮化生(IM)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但关于HP感染和IM的致病机理仍未明确,目前文献中...  相似文献   

19.
穴位注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消化系统易癌变的常见难治病之一,笔者采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CAG取得满意疗效,其中部分病人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幽门螺杆菌(HP)和PCR技术HP-DNA扩增检查,以观察本疗法清除HP的作用。CAG病人60%以上伴有HP感染,CAG的发生及病情的轻重程度均与HP密切相关,所以清除HP是治愈CAG的前提,观察HP的变化,即可判断CAG的疗效和预后。符合CAG诊断标准的33例伴HP感染的CAG病人,性别:男15例,女18例;年龄28~68岁,平均52.84士863岁;病程:l~30年,平均10.78士8.56年,病情:重度11例,中度…  相似文献   

20.
张佑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10):1341-134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胃镜检查,对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A类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78例,诊断符合率为79.66%(278/349);B类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219例,诊断符合率为87.25%(219/251),两类患者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检查下以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