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氯氮平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全新的第四代抗精神病药物,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其有较强的抗幻觉妄想及抑制兴奋的作用,疗效与氯丙嗪接近,且具有见效迅速,锥体反应较少之优点,故深受临床欢迎,但易出现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本院曾发生4例氯氮平所致的严重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发生,其中1例死亡,3例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甲状腺药物(ATD)致粒细胞减少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使用ATD治疗Graves病致粒细胞缺乏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TD致粒细胞缺乏多发生于体质特殊的患者和治疗的前1~3个月,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寒等。结论应用ATD时应密切监测血常规,一旦出现粒细胞缺乏,立即停药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鉴定小鼠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方法,并分析其活化后表面分子CD200R的表达.方法 分离BALB/c小鼠外周血,以抗-IgE-FITC和抗-CD4-PE/cy7与抗-CD45R B220-PE/cy7双色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小鼠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以及卵清蛋白(OVA)致敏的BALB/c小鼠外周血,抗-IgE刺激后抗-IgE-FITC、抗-CD4-PE/cy7、抗-CD45R B220-PE/cy7和抗-CD200R-PE三色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CD200R的表达.结果 小鼠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占白细胞总数为0.7%,抗-IgE刺激后嗜碱性粒细胞中CD200R+表达率由3.62%升至31.6 %(P< 0.01).OVA致敏小鼠外周血,经OVA体外刺激后嗜碱性粒细胞CD200R+表达率由13.43%升至23.5 %(P<0.05).结论 IgE+CD4-CD45R-双色荧光标记可以鉴定小鼠嗜碱性粒细胞;CD200R可以作为小鼠嗜碱性粒细胞重要的表面活化分子.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小血管炎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一类风湿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Wegener肉芽肿(WG)、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和Churg—StraUSS综合征(CSS),通常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相关,故目前将其统称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ass Ociatcd vasculitis.AAV)。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158例SLE患者血清中ANCA、ANA、抗dsDNA。结果 158例患者血清中,40例检测出ANCA阳性,阳性率25.3%,其中39例为p-ANCA,1例为c-ANCA。结论 ANCA在SLE患者中有一定的阳性检出率,且与疾病的活动性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药治愈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女性,40岁,因慢性干咳2月余,于2002年4月8日就诊。2002年1月底无明显诱因出现干咳,在外经青霉素、阿奇霉素、氨茶碱、咳必清等抗炎、支气管扩张剂、止咳药治疗无效。起病以来无呼吸困难,无发热、痰中带血、盗汗,但伴口干、咽燥。既往病史无特殊,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6.8℃,P81次/分,R18次/分,BP120/85mmHg,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舌暗红、苔薄白偏干,脉细弦偏涩,咽  相似文献   

7.
4个新黄酮类化合物抗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4个新黄酮类化合物抗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作用。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以抗坏血酸(VC)为参照,以IC50作为评价指标,比较4个新黄酮类化合物抗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作用的强弱关系。结果:4个新黄酮类化合物抗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作用呈对数量效关系,且作用强弱依次为2,4-dihydroxy-5-methoxy-benzophenone,R(+)-dalbergiphenol,R(-)-latifolin,2-O-methyllatifolin。结论:新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交叉共轭结构,有利于化合物抗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能力的提高。A环酚羟基是重要的活性基团,而B环酚羟基和甲氧基的取代可减弱化合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由于相关医学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人们在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还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护士因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难免会遇到各种原因引起的护理纠纷,给护士造成严重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甚至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许多甲亢患者易精神紧张,暴躁易怒,而抗甲亢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则可能引起患者情绪变化,变得高度紧张及敏感,对医护人员产生负面情绪,易引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9.
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志东  王锋  汪年松  沈炜明 《陕西中医》2005,26(10):1119-1120
目的探讨辛夷挥发油对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TNF-α诱导活化的内皮细胞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体外黏附实验,观察辛夷挥发油对其黏附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TNF-α刺激后,与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发生黏附,计数法计算的黏附量为248.6±13.8;而辛夷挥发油处理后,黏附量明显降低,在0.5、1.0、2.0μl/ml浓度的黏附量分别为191.6±8.2,158.2±9.0,155.2±9.7(均P<0.05)。结论辛夷挥发油能抑制活化的人内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黏附,具有抗炎与抗黏附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对针刺全血清进行预初分段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鉴定针刺血清中抗哮喘有效成分的大体所在.方法:将稀释后的分段血清以2.5mL/kg剂量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到高嗜酸粒细胞血症模型大鼠的体内,连续注射3 d,同时连续10 d测定分段血清对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针刺血清组份1、组份2和组份3在尾静脉注射后3~10 d均可明显降低高嗜酸粒细胞血症大鼠的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针刺血清中抗哮喘有效成分不是单一的,针刺可能激发了体内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相似文献   

11.
抗白灵方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抗白灵系列方,按热毒炽盛、热毒伤血、瘀血痰核、气阴两亏四型,辨证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128例,结果完全缓解87例,基本缓解16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90.47%  相似文献   

12.
邵峰  王倩  陈兰英  刘荣华  任刚  黄慧莲  陈慧娟 《中药材》2012,(11):1839-1841
目的:研究精制冠心方不同极性部位抗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及抗氧化作用。方法:以Vc为对照,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和DPPH.法,测定精制冠心方总提取物、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部位抗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作用及抗氧化活性。结果:精制冠心方总提取物及不同极性部位对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均强于Vc,其中,石油醚部位抑制能力最强;而对DPPH.所产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则是乙酸乙酯部位作用最强,但较Vc弱。结论:精制冠心方抗大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和抗氧化的活性部位不同,原因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甲状腺呈现高功能状态,产生和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所致的一组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有3种: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同位素碘和手术治疗[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设计合成一系列白杨素Mannich衍生物,并进行其抗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活性研究。方法:Ⅰ型过敏反应大鼠模型采用卵白蛋白(OVA)和氢氧化铝[Al(OH)3]的混合溶液致敏法诱导而成,并进行动物体内抗炎活性研究。结果:低、高剂量(40 mg·kg-1、80 mg·kg-1)的4个新化合物的抗过敏反应活性均高于白杨素;其中,化合物1a-1d可显著降低血清中的免疫球带白E(IgE)和白三烯(LT)含量,化合物1a、1b、1d可减少全血和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数量及肺组织炎症面积,综合各项检测指标,抗炎活性强弱次序为:1b>1c>1d>1a>白杨素。结论:合成的新白杨素Mannich衍生物结构新颖,抗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CL)技术,观察外用中药生肌膏在创伤愈合中对中性粒细胞(PMN)氧化代谢功能的动态影响,探讨外用中药“煨脓长肉”的作用杌理。实验结果表明,感染创面在换药后7—14天出现全血PMN—CL高峰,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脓液分泌峰时相一致。提示,外用中药可激活PMN,使其出现呼吸暴发,增强其氧化代谢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创伤愈合。  相似文献   

16.
粒细胞缺乏症济南市市中区医院(250001)冷济群女,19岁,因高热、畏寒乏力1d,于1997年3月11日入院治疗。入院前,因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甲基硫氧嘧啶、他巴唑治疗。入院前10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3×109/L,N0.2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Graves病(GD)起始阶段ANCA与粒细胞减少相关性及激素干预的影响。方法:将216例初发GD患者分为单独使用丙基硫氧嘧啶A组和联合使用丙基硫氧嘧啶及地塞米松局部免疫调节法B组,测定并比较粒细胞计数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结果:B治疗组粒细胞减少率低于A治疗组粒细胞减少率,B治疗组ANCA阳性率低于A治疗组ANCA阳性率,粒细胞减少率与ANCA阳性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地塞米松局部免疫调节法可通过抑制ANCA产生降低PTU治疗Graves病引起的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是一种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和静脉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r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多在20〜40岁起病,可累及肺、心、神经、皮肤、肾及胃肠道等多个器官。糖皮质激素是EGPA的首选治疗,单用临床缓解率高达93%[1],但因其所需剂量较大,常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从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口服他巴唑治疗后引起粒细胞缺乏是近 1年来治疗甲亢过程中出现最多、最严重的并发症[1] ,病情发展迅速 ,死亡率很高。我院2 0 0 1— 2 0 0 2年 5月 ,共收治 2 7例此病患者 ,死亡 3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 7例中 ,男 2例 ,女 2 5例 ;64岁 1例 ,5 0~ 5 9岁 4例 ,4 0~ 4 9岁 3例 ,3 0~ 3 9岁 1 3例 ,2 0~ 2 9岁 5例 ,1 5岁 1例。白细胞 ( 1 .0~ 2 .0 )× 1 0 9L- 1者 1 6例 ,≤ 1 .0×1 0 9L- 1者 1 1例 ,最低 0 .2× 1 0 9L- 1。粒细胞缺乏在口服他巴唑 2周出现者 7例 ,3周出现者 1 3例…  相似文献   

20.
粘附分子在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黏附分子的分类及特点进行介绍,并将黏附分子在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抗黏附分子的应用的研究进展给予综述.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带来临床急性肺损伤治疗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