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奇的医草——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亦安 《东方药膳》2007,(1):39-40
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有医草、艾草之称,我国各地均有生长,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艾对国民健康的贡献功不可没,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即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多年的痼疾,须以三年以上的陈艾来医治。先人对艾还赋予诸多美誉,如尊称长老为“艾”,形容年青貌美为“少艾”,《诗经》上称保养为“保艾”,《史记》把太平无事也写作“艾安”等,足见民众对艾的厚爱。  相似文献   

2.
孟昭群 《家庭医学》2006,(13):60-60
艾叶又名艾蒿、蕲艾、灸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艾叶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晒干备用。  相似文献   

3.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李言闻著有<蕲艾传>一卷,相传他处之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所以天下之艾,以蕲州所产为胜.  相似文献   

4.
最近,记者迷上艾灸,想上网买点艾条,亲自动手.谁知,浏览一圈之后,懵了. 艾条品种太多了,还分不同的产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蕲艾和南阳艾. 湖北的商家说,现在蕲艾最出名,比其他地方的艾草挥发油高,药力好. 但河南的商家却说,南阳艾才是最道地的. 同样是艾条,产地不同,功效差别大吗? 为此,记者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科陈秀华主任. 她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艾灸通过经络感传,从而达到温经通络、祛寒除湿、回阳救逆、强壮保健等作用,她临床经常应用艾灸疗法,对艾条选购有点心得.  相似文献   

5.
艾叶又名艾蒿、蕲艾、灸草,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艾叶在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晒干备用。艾叶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除湿开郁、生肌安胎等功效,主  相似文献   

6.
于欣然 《长寿》2013,(6):43
端午,历来是民俗中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中医认为,端午时节是时令性疾病"暑病"的开端,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在所有的时令中药中,艾草可以说是"当令之王"了。艾草,又称香艾、苦艾,春夏之末花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后使用,以陈者为佳。其味苦辛,性温,具有芳香温散、祛湿散寒、温经止  相似文献   

7.
艾叶药用     
艾叶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入药用以蕲州产者为佳,故又名蕲艾。《荆楚岁时记》上讲,艾叶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集(的)最好”。《孟子·离娄章》也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陈久(者)方可用”,所以又称之为“陈艾”。艾叶芳香,性味苦、辛、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的功效。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芎归胶艾汤(后改为胶艾四物汤),用以治疗妇女“崩漏”病,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历代医家对艾叶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宽,包括虚寒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胎漏下血,痛经,带下及腹痛等症。艾叶经加工成“艾绒”,是针灸治病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8.
青青艾草     
雅妍 《健康天地》2009,(4):86-87
春夏之交,河塘边、山坡上、公园里,随处都可以见到一种长得非常茂盛并散发着芳香的植物,那就是艾草。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有可能治愈它。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9.
艾草,即艾蒿,我国大部分区域均有.《本草从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草又称为医草,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艾草可升可降,其气芳烈,纯阳之草,可逐寒湿,而理通气血,得以延年益寿,固本回阳,而且青春长驻,体强不衰.  相似文献   

11.
艾叶又名灸草、黄草。农历四月至五月是艾生长最好的季节。清明前后人们常采其嫩叶和青蒿叶一起制成糕团,有特殊的清香味。艾叶的汁还可作香料,法国的“味美思”酒中就有此汁。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艾就是中医之草了。孟子说过:“七年之  相似文献   

12.
艾,又名艾叶、艾蒿、医草、灸草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0~1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茎直立,圆形;单叶互生,叶片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羽状或浅裂;花序总状,顶生,花带红色;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我国东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都有分布。艾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采葛》,当时采艾是否供作药用不得而知,但后人认为艾的造字与医有关,“艾”从“×”来,“×”意安定,谓本品可治理安定疾病,故名。艾叶在预防疾病方面与菖蒲相似,民间应用十分普遍,至今仍沿用不衰。艾作为药…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传统的民俗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外,端午节也是一个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节日。中草药避毒祛邪说端午不得不话艾草。它是一种药用植物,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有温气血、逐寒湿之功,又有芳香避秽之能。据说,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有的人家在堂屋、床头等处也挂上艾草。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  相似文献   

14.
春末夏初,河塘边、山坡上、公园里,随处都可以见到一种长得非常茂盛并散发着芳香的植物,那就是艾草。一到端阳,人们便天不亮起身,踏着初夏的清凉到近郊或公园采艾草,也有农民为方便城里人而沿街叫卖的。人们把采摘或买来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有的人还插在头发上,带在身上。这种风俗多年不变,颇有  相似文献   

15.
益母之草     
如果说艾草是母亲用来护佑家人健康的草,那么益母草就是护佑母亲的草。从它的名称,传说到功用再到连缀几代母女,婆媳的情感都包含着浓浓的“益母”情愫。  相似文献   

16.
庄周 《婚育与健康》2007,(12):68-69
银杏提取物能促进血液循环、修复活性细胞并提高免疫力,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正河南开封读者胡某来信说院父母都很注重养生保健袁端午节期间袁亲手用艾叶包粽子袁在门头插艾蒿袁剩余的艾叶也不浪费袁煮汤尧泡脚袁并对医院的艾灸燃起了极大的兴致遥希望介绍一点关于艾草保健的知识遥答胡某读者院在中药学中,艾草也是一种药物,又称艾蒿。许多读者对用艾草泡脚有一定了解,有疏风散寒、止痒消毒、安神助眠的作用;在一些中医治疗科室,也会用艾做成艾条进行"灸"疗,可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等。  相似文献   

18.
正新冠病毒肆虐,婆婆很是紧张。自从知道熏艾能防病毒,家里熏艾可以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后,婆婆便兴奋地从顶楼找出这几年来囤的艾草,细心整理后,将一大捆艾草均匀分扎,然后用一个大蛇皮袋装了起来。又找了一个废弃的大铁锅,开始在楼下熏艾。不多一会儿,艾烟从天井里冒上来,家里的角角落落,便弥漫着艾的味道,有些呛鼻,有些辣眼。刚开始,我很不习惯这个味道,总  相似文献   

19.
艾叶多功效     
<正>《诗经·王风·采葛》中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艾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艾蒿。中药用的是艾蒿的叶子,也就是艾叶。可见其药用历史之久。在民间每到端午时节便有采艾蒿的习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音同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音同瓤)毒气。"时隔千年后的今天还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在《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将艾叶列为"蕲春四宝"之一。李时珍的父亲还曾经写过一部《蕲艾传》,是我  相似文献   

20.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过去曾见一报道:插茱萸为重阳习俗,始于黄巢。其文云:茱萸在北方俗称为艾。相传黄巢起义时遇到避乱的一个老人,老人独携两个男孩,其大者为兄嫂之子,兄嫂都已饿死,老人誓存此子。而乱世难活,黄巢问明事由,顺手从地上拔了一枝艾递给老人,叫他回家插艾于门上,并称“我的军队见了艾绝不进户”。老人依行,果然如此,村民广为仿效,于是就“遍插茱萸”了。重阳节插艾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