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志华 《实用医技》2007,14(35):4829-483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3D—CE—MRA)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腹部3D—CE—MRA的成像技术和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显示良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上观察血管的整体形态。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是诊断腹部血管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DCE MRA)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5例疑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行 DCE MRA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结果:85例均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 ,其中主动脉夹层2 9例 ,主动脉粥样硬化合并动脉瘤 17例 ,马凡氏综合征 8例 ,先天性主动脉畸形、肾动脉狭窄各 6例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3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门静脉高压、肺动脉高压、腹主动脉闭锁各 1例 ,正常 12例。结论 :DCE MRA是一种有效的、快速的、全面的和准确的造影技术 ,更是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简便和实用的影像诊断方法 ,可望成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对 4 8例临床怀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例行常规 2 D- TOF和 3D- CEMRA成像检查。 2 D- TOF和 3D-CEMRA图像均能较好地显示与采集层面垂直的颈内、外动脉及椎管内段椎动脉。对与层面平行的椎动脉入颅段及基底动脉环的显示 3D- CEMRA比 2 D- TOF好。 3D- CEMRA显示血管狭窄较 2 D- TOF敏感和准确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深部肿瘤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深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例疑似颈深部肿瘤作MRI检查,统计肿瘤的检出率及其对肿瘤定性的准确率,其中5例加作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果MRI对肿瘤的检出率为100%,对肿瘤良恶性推断准确率为95%。MRI清晰地显示出肿物的形态和毗邻关系,并清楚地显示血管的概况。结论MRI具有优越的软组织分辨力,对肿物检出率高,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手术设计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自由呼吸实时导航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由呼吸状态下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行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MRA)的成像技术,并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心脏相控阵线圈,自由呼吸下状态下,应用脂肪抑制、心电向量门控、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B-TFE)序列多角度双斜面扫描,结合三维自动导航技术(3D—SELF—Navigator)对35例受检者进行CMRA成像。结果全部受检者均能合作完成检查。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满意率为97.14%(34/35),CMRA总显示成功率为91.42%(32/35)。结论自由呼吸实时导航结合B—TFE序列CMRA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满意,可初步用于临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6.
李志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829-4830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3D-CE-MRA)成像技术和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30例腹部3D-CE-MRA的成像技术和MRI表现。结果:全部病例显示良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上观察血管的整体形态。结论: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腹部血管造影是诊断腹部血管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9.
冯建钜  陈培友  许健 《浙江医学》2010,32(5):768-770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少见的脑底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病因不明.笔者收集了32例磁共振血管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17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资料齐全的烟雾病患者,旨在评价MRI中的横断面T2WI在烟雾病中的提示价值,重点探讨MRI和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下肢磁共振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发展,显示血管图像的非创性检查方法已越来越多,如2D、3DTOF法PC法,目前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大多采用时间飞跃法(TOF),虽然能够解决许多问题,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缺点,如采集时间、预饱和静脉血流信号困难、伪影和假象等,其空间分辨率及图像信噪比也不尽人意。而移床法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是采用快速扫描序列连续追踪向下流动的造影剂团,可以大大改变周围血管病变成像质量,并且可以同时更准确地显示整个腹、盆腔及下肢血管树,明显优于TOF法,我院已利用此法完成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CEMRA)的对比剂(钆喷酸葡胺)最佳应用方案。方法:无胸部疾病的自愿者61人,按0.08、0.17、0.25和0.33mmol/kg4种不同剂量分成4组,各组再分别以2、3、4ml/s的流速注射对比剂,应用Siemens Vision Plus 1.5T成像系统进行CEMRA检查,评价不同成像条件对人胸部CEMRA信噪比、信号强度、血管对比度等的影响。结果:从图像的主观评价看,对比剂在0.17mmol/Kg以下无论以何种速度都难以取得理想图像(相同剂量下低流速略好于高流速),对比剂在0.25mmol/kg以上却无论何种速度都能获得较满意图像。血管的对比度也基本与剂量成正比,但肺动脉在对比剂剂量较大时,由于肺实质的强化,反而会引起血管肺组织对比度的下降。结论:胸部血管的动态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效果主要与对比剂的注射剂量有关,与流速关系不大。推荐胸部增强MRA对比剂剂量为0.25mmol/kg,注射流速为2~3ml/s。  相似文献   

12.
论述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对14例脑动静脉畸形均做了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同时利用时间飞越法(TOF法)和相位对比法(PC法)。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与治疗10例,手术治疗4例。结果表明,MRA能够显示脑内AVM的部位、形态,大致显示出供血动脉有无扩张和引流静脉的多少。提示MRA所显示的AVM与脑血管造影比较,大致相仿,但不如后者清晰;MRA是无创检查,对危重病人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作者分析了20例正常人的脑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表现,研究了17例脑血管疾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筛选脑血管疾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脑血管病患者先行MRA检查,并按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血管直径狭窄率大于50%的病变视为严重狭窄。结果DSA结果: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1例,严重血管狭窄者13例,狭窄病变血管16根,Moyamoya病1例,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1例;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2例,严重血管狭窄8例,狭窄病变血管11根;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例;3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现动静脉畸形1例;2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中发现Moyamoya病1例;1例癫痫患者确定为动静脉畸形;1例头痛患者确定为动静脉畸形。MRA结果: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2例,严重血管狭窄17例,狭窄病变血管加根;45例TIA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4例,严重血管狭窄9例,狭窄病变血管12根;7例SAH患者中发现动脉瘤2例;余结果与DSA相同。结论MRA对脑血管病诊断有其优越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CVBI)的定量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椎动脉狭窄提供依据.方法:病人组53例,对照组13例,两组共66例病人,均作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查,测量椎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并计算脑血流量(CBF).结果:对照组中的患侧椎动脉与病人组中的各组患侧椎动脉内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无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椎动脉总CBF值及患侧椎动脉平均流速Vm值无明显下降(P>0.05);而无狭窄组及轻、中、重度狭窄组各组间比较,双侧总CBF值均有明显差异(P<0.01),轻、中、重度狭窄组健患侧Vm之比分别为1∶ 0.88、1∶ 0.98、1∶ 0.85,三组健侧椎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健侧椎动脉内径,三组健侧CBF占总CBF的比例分别为73.8±6.2%、86.7±6.5%、93.1±6.1%.结论:1.椎动脉狭窄时,以一侧椎动脉狭窄,而对侧代偿性增宽为多见,VBI的发生除因患侧椎动脉血流量下降外,还与健侧椎动脉失代偿,导致总CBF值下降有关.2.通过CDFI测量Vm及MRA测量椎动脉内径并计算CBF值,能对椎动脉狭窄作出以下诊断标准:轻、中、重度狭窄各组患侧椎动脉内径分别为2.59±0.32mm、1.83±0.28mm、1.08±0.52mm;患侧椎动脉Vm值分别为0.19±0.07m/s、0.18±0.07m/s、0.11±0.06m/s;双侧椎动脉总CBF分别为161.5±25.9mL/min、142.3±18.7mL/min、117.2±21.6mL/min.  相似文献   

17.
作者分析了20例正常人的脑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表现,研究了17例脑血管疾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资料,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血管造影用于筛选脑血管疾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将两种方法扫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双肾动脉重建后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84例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54例肾动脉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而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结果显示,52例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都能比较准确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敏感度、特异值以及准确值都要略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式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重T2加权MR水成像技术对40例阻黄患者行MRCP检查,图像经过三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后处理。结果 40例患者中,胰头癌10例,壶腹周围癌3例,胆管癌8例,转移癌2例,肝门区肝癌3例,胆总管结石12例,胆管炎症2例。结论 MRCP可以直观而明确地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形态及胆系扩张情况,但对一些疾病的诊断还需结合MRI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MRA)技术的成像原理及对下肢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kyra3.0T磁共振成像仪,联合使用体部线圈采集下肢血管的图像。结果:3D DCE-MRA能够产生可任意方向旋转的下肢血管图像。结论:3D DCEMRA具有检查成功率高、无需动脉插管、无X线辐射、对比剂用量较少、副作用较低等特点,能够产生高质量全下肢动脉血管图像,在下肢血管疾病的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