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对我院2008年9月—2012年9月门诊或住院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其中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所占比例最高(占33.01%),其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服用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哮喘、机体出血、药物合用出现问题。结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阿司匹林疗效收益和风险比比较高,实际临床中应该加强其合理运用,才能发挥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泰山疗养院长期住院的年龄≥80岁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235例,根据治疗分为阿司匹林组135例,非抗血小板组100例,比较2组心脑血管血栓性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29例,主要终点事件14例,血栓死亡7例,非抗血小板组分别39例、18例和1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抗血小板组比较,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事件危险率降低81.4%,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下降73.1%,血栓事件死亡的危险下降111.5%(P<0.01)。阿司匹林组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发生率2.2%,非抗血小板组无出血事件发生,2组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密切监测情况下,年龄≥80岁的长期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的疗效好,风险低,收益大于风险。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丁艳萍  王朝晖  王芬 《山东医药》2005,45(28):38-39
门诊筛选具有阿司匹林(ASA)预防适应证的患者200例,服用ASA前后抽取静脉血,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烷B2(TXB2)水平.结果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为4.5%,阿司匹林半敏感(ASR)20.7%,AR及ASR患者中女性比率较阿司匹林敏感(AS)者高(P<0.05),吸烟者少(P<0.01);TXB2水平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TXB2水平测定可作为口服ASA疗效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泡腾片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83例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40)和观察组(n=143),对照组患者给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加服阿司匹林泡腾片100mg/d,随访3年观察心脑血管发病情况。结果观察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9.1%(13/143),低于对照组的32.1%(45/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泡腾片,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发病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服用小剂晕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58例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10d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组间各项临床特征差异及影响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58例患者中AR发牛率为6.20%,ASR发生率为31.39%.与AS相比,AR+ASR中以女性、高龄、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较多,吸烟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相对比值比(OR)=0.945,95%可信区间(CI)0.423~0.776,P=0.023]和高血压(OR=0.412,95%CI 0.256-0.891,P=0.054)是发生AR与ASR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吸烟者发生AR与ASR的危险性升高(OR=2.471,95%CI 1.072~4.471,P=0.052).结论 (1)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AR发生率为6.20%;发生AR与ASR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有关,不吸烟者发生AR与ASR的危险性升高.(2)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因阿司匹林需要长期应用,今后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老年再发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发脑梗死老年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概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77例再发脑梗死老年住院患者,发病前连续服用阿司匹林3~38个月,每天100 mg。住院第2天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用光学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患者中AR发生率为23.4%(18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率15.6%(12例);AR/ASR总发生率39.0%(30例);吸烟者较多(73.3%,P=0.001),并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存在相关性(β=-1.643,χ2=10.534,P=0.003,OR=0.001,95%CI:-0.849~-0.242)。结论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AR及ASR,其发生与吸烟、炎症有一定相关性。有效预测AR/AS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使病人在二级预防的治疗中受益更大。  相似文献   

7.
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的激活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启动物,若能控制血小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止或延缓动脉血栓的形成,无血栓则无心血管事件.小剂量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达到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预防用药适宜剂量为100mg/d(75~150mg/d),只需每日服药1次,晚上服药效果更好.心脑血管患者应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其对胃肠道、肝、肾及血液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5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AA诱导的PAG≥20%,同时ADP诱导的PAG≥70%者为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156例患者中AR发生率为22.44%(35例),ASR发生率是17.95%(28例),AS发生率是59.62%(93例)。AR+ASR组中的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28.57%)较AS组(9.68%)多(P<0.05);AR+ASR组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ASR发生率为40.38%;AR或ASR者血浆胆固醇浓度较高;糖尿病患者AR或ASR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临床试验证实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但是,临床经常存在依从性好的患者使用治疗量的阿司匹林仍有部分发生动脉血栓性血管事件,加大治疗剂量,不仅未能达到治疗及预防的目的,反而不良反应增加,即"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同时这些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血小板聚集率仍然很高.因此干预AR已成为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关键.本研究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对AR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在年龄≥75岁老年患者中使用的不良反应及有效性。方法选择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的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年龄≥75岁226例(老年组),年龄<75岁270例(成年组),比较2组在服用阿司匹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另对坚持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组患者178例,成年组患者249例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老年组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年组(43.8%vs 23.7%,P<0.01)。老年组与成年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3%vs 12.7%,P>0.05)。结论年龄≥75岁老年人长期服用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与成年人同样有效,但不良反应明显增加,需要仔细评价风险并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心血管病患者454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111例,阿司匹林敏感组343例。口服阿司匹林(≥75 mg)>1个月,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结果与阿司匹林敏感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女性患者较多,P选择素、空腹血糖、TG、LDL-C明显增高,服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OR=1.211.95%CI:1.047~1.402,P=0.010)、P选择素(OR=1.010,95%CI:1.002~1.01 9,P=0.019),服用硝酸酯类药物(OR=0.524,95%CI:0.309~0.890,P=0.017)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较高,空腹血糖、P选择素为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硝酸酯药物为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月的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366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22例),阿司匹林敏感组(196例),阿司匹林完全抑制组(148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肾功能等指标。结果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敏感和阿司匹林完全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为6.01%、53.55%和40.43%。与阿司匹林完全抑制组比较,阿司匹林抵抗组糖尿病患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cystatin C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P〈0.05);在糖尿病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P〈0.05)。结论少数老年男性心血管病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糖尿病和cystatin C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位居全球死亡原因之首。因其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一级预防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减轻其疾病负担的关键。阿司匹林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患者环氧化酶2(COX-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1195G>A和-765G>C与阿司匹林抵抗(AR)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国北方汉族冠心病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35例,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分为AR组27例、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68例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240例。SNP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使用SHEsis软件构建单体型。并进行分析。结果 AS组、ASR和AR组-1195G>A位点的GG、GA、AA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组-1195G>A位点隐性模型GA+AA和GG基因型分布频率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组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3组-765G>C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AS组与ASR组、AS组与AR组单体型G-G和A-G分布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相关因素校正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OX-2的-1195G>A GA+AA基因型仍与AR和ASR的发生显著相关(OR=3.381,95%CI:1.439~7.944)。结论 COX-2基因的-1195G>A等位基因A可能与AR及ASR的发生具有关联性,可能是AR及ASR发生的一个遗传易感性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抵抗现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涂昭辉  吴宣树 《心脏杂志》2003,15(6):534-536
目的 :调查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AR)的发生率和流行病学特征 ,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 2 0 9例 ,每日服用阿司匹林 10 0 mg,连服 7d,服用最后一剂后 2 4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 ,分别用二磷酸腺苷 (ADP)、花生四烯酸 (AA)诱导血小板凝集试验 (PAg T)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患者中 AR发生率为3 .8% ,阿司匹林半敏感 (ASR)者占 2 5.8% ,且 AR或 ASR患者中的女性比率较阿司匹林敏感者 (AS)高 (P <0 .0 5) ,而 AS者中吸烟者较 AR或 ASR者多 (P<0 .0 1)。结论 :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冠心病患者可产生 AR,预测 AR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 ,将有利于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玉环  李学奇 《心脏杂志》2007,19(5):585-586,58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冠心病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60例病情稳定的冠心病住院患者,每日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连服7 d,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为2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13%。与阿司匹林敏感(AS)者相比,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AR较多(50%vs15%,P<0.05),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和并发高血压病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伴有高脂血症、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较多,阿司匹林抵抗与年龄、性别、吸烟和并发高血压病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并探讨该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的发生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比浊法,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及花生四烯酸(AA)两种不同的诱导剂测定1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组n=91,不服药对照组n=93)和血压正常老年人(n=25)的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测定服药组血浆血栓素(TXB2)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将服药组分为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资料,探讨与AR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不服药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较血压正常组增高[(PAgTAA:(47±15)%vs(40±17)%,P〈0.05;PAgTADP:(69±8)%VS(63±6)%,P〈0.01];(2)服用阿司匹林组中AR发生率为14.29%(13/91),ASR发生率为28.57%(26/91),AR组和ASR组血浆TXB2浓度均显著高于AS组[(78±5)vs(524-8)ng/L,(64±10)vs(52±8)μg/L,P〈0.01],血TXB2浓度与PAgTAA及PAgTADP均呈显著的相关性(P〈0.01):(3)AR+ASR组糖尿病患者及吸烟患者较AS组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增高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A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和P=0.04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血压正常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TXB2浓度与AR有相关性,亦可作为类似于血小板聚集率的另一种生化检测指标。空腹血糖增高及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但大型临床试验却显示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治疗对这些疾病无益。文章对已有的资料进行综述,探讨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期对临床及今后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进行分析,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救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老年急诊科就诊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1292例,根据年龄分为60~79岁组335例,≥80岁组957例,分析比较2组心脑血管病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心血管病发生率(65.48%)明显高于脑血管病(34.52%,P<0.05),但2组患者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79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绞痛、高血压、心房颤动、其他心律失常;≥80岁组患者疾病排名依次为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脑梗死。≥80岁组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明显高于60~79岁组,而高血压患病明显低于60~79岁组(P<0.05)。结论 TIA、心绞痛、心房颤动、高血压是老年急诊患者常见的心脑血管病,对年龄≥80岁的老年患者,更应加强对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