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脓肿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皮穿刺确诊的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肝脓肿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缘欠清晰,增强显示环靶征,部分呈多房簇集征和脓肿内气体。13例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无特征,增强扫描见花瓣征及持续强化征等。结论肝脓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CT表现,结合CT表现和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征象及其特征性表现,提高肝脓肿诊断的正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细菌性肝脓肿32例的CT表现;所收集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32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脓肿壁表现为双环强化征18例,三环强化征3例,表现为分隔强化8例;表现边缘强化征19例。结论: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扫描能准确显示肝脓肿的部位,且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肝脓肿的CT资料。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或密度不太均匀肿块,边缘模糊;增强后不同时相有“细网格征”、“簇形征”、“蜂窝征”、“晕征”、“肿块缩小征”及短暂性肝段强化。结论联系病史、分析CT增强扫描和延迟扫描的表现有助于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厉天林 《临床医学》2008,28(12):107-108
目的研究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不典型肝脓肿多见于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①肿块缩小征;②"蜂窝征";③"花瓣征";④周围充血征;⑤延时强化征。结论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无特征性,增强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和延时扫描有一定特征性,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作出正确诊断,积极抗炎治疗观察对鉴别诊断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15例肝脓肿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平扫表现为9例低密度灶,其余6例为不均质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可见边缘环状强化(10/15),其中6例出现“环靶征”,为肝脓肿较可靠的CT征象,作者认为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与其感染原无明显关系,并分析了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4月我院38例肝脓肿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穿刺病理或临床抗炎治疗后证实,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典型性肝脓肿与不典型性肝脓肿CT形态学特征。结果:(1)分布及大小:肝右叶26例,肝左叶12例;病灶单发27例,多发10例,弥漫分布1例;病灶直径(6.51±2.62)cm;(2)典型性肝脓肿(21例)特征:CT平扫表现:呈圆形、类圆形、大小不等的囊样低密度影,其中双靶征12例,低密度影中出现少量气体5例,多房型病变2例,有宽大气液平面2例;增强扫描表现:病灶中心分隔,脓肿壁不同程度环状强化,病灶周边"单环征"5例,"双环征"13例,"三环征"2例;(3)不典型肝脓肿(17例)特征:CT平扫表现:肝内低密度占位,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不清;增强CT表现:"肿块缩小征","边缘强化征","簇状征","延时强化征"。结论:CT扫描可全面了解肝脓肿病灶数量、分布、大小等情况。通过CT增强扫描可显示典型性肝脓肿及不典型肝脓肿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肝脓肿早期诊断及不典型肝脓肿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或随访确诊的16例不典型肝脓肿(细菌性)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结果 16例肝脓肿在CT平扫时病灶边缘及内部结构均为较模糊的低密度影。三期增强扫描可见:(1)动脉期,病灶周边肝段强化略明显,病灶内均可见分隔强化所形成的"簇状征",从中央向周边放射分布改变。(2)门脉期,"簇状征"或"蜘蛛网隔征"、"蜂窝征"明显显示。(3)平衡期,病灶边缘及内分隔持续强化,病灶范围较增强前趋于缩小。结论不典型肝脓肿运用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在比较影像学上选择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30例肝脓肿的动态增强各期CT表现,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肝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肝脏3期动态增强cT检查。结果:30例肝脓肿中,病灶位于肝左叶7例,肝右叶21例,左右叶均有2例。典型肝脓肿12例,表现为环靶征,中心均为低密度影并含气体;不典型肝脓肿18例,其中13例表现为蜂窝状,并有持续强化征、边缘锐利征等5例出现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3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脓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特点。方法:分析25例经临床确诊的细菌性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5s,60s和12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及门脉期灶周正常肝组织出现高灌注征象;②病灶周边和/或内部出现单个或多个完整或不完整强化环;③病灶内有宽窄不等的不规则分隔;④灶周低密度水肿带门脉期显示最清晰;⑤延迟期脓肿壁、分隔及水肿带均呈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肝脓肿亦有CT表现不典型者。肝癌可合并肝脓肿。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6例不典型肝脓肿低场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或病理证实的16例不典型肝脓肿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MRI平扫,全部病灶T1WI呈低、稍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分别依次出现楔形强化、分隔状强化、延迟强化和“花瓣”征。结论:上述征象为不典型肝脓肿在低场MRI中的特征表现。T2WI脂肪抑制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四期增强扫描对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资料,行CT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或五期增强扫描。结果: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见于细菌性肝脓肿的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形成初期,平扫呈多房性低密度肿块,边界多不清晰,增强后可见典型征象。结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多层螺旋CT动态四期增强后可显示特征性表现,大大提高了早期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肝脓肿的CT介入诊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肝脓肿的介入诊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CT误诊为肝癌的肝脓肿患者的CT及介入诊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7例患者行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6例行肝动脉内抗生素灌注治疗。[结果] 18例肝脓肿的CT平扫均为低密度。14例CT增强扫描中,表现为病灶缩小征者5例,一过性强化征3例,蜂窝状强化征7例,延时强化征5例。18例肝脓肿患者均通过经皮穿刺活检得以确诊。7例患者经B超或CT引导下穿刺引流和6例肝动脉内抗生素灌注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 未充分认识肝脓肿的CT强化征象是其CT误诊的主要原因,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与引流术是肝脓肿合理而可靠的诊疗手段,肝动脉内抗生素灌注治疗为肝脓肿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时期肝脓肿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12例肝脓肿CT平扫和增强的特点并与肝内其他主要病变对照分析。结果:按照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其CT表现分3种。早期肝脓肿、典型肝脓肿和纤维肉芽肿性肝脓肿。结论:肝脓肿在不同病理时期CT平扫表现不同,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肝脓肿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不典型肝脓肿的CT征象,以提高低辐射剂量CT检查对肝脓肿的早期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经临床、手术或病理学证实的肝脓肿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320排容积CT扫描,20例行64排螺旋CT扫描,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各征象,对两组所受辐射剂量及噪声进行对比。结果 CT平扫两组肝脓肿均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或等低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高灌注征、簇状征、持续强化征、缩小征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20排容积扫描组辐射剂量(9.9±0.8)mSv,噪声5.90±0.63;64排螺旋扫描组所接受辐射剂量(17.5±1.2)mSv,噪声5.35±0.55。两组辐射剂量及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20排CT容积扫描辅助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其诊断准确率高,辐射剂量低,可为临床诊断肝脓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提高细菌性肝脓肿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4例细菌性肝脓肿的CT和MRI表现。24例中18例经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3例同时经MRI检查,6例仅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24例共26个病灶(右叶16个,左叶8个,尾叶2个),CT和MRI表现为类圆形15例,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8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17个病灶均表现为病灶边缘极轻或轻度环状强化,其中有8个出现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肝脓肿MRI多表现为不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速升-缓升"样变化;脓肿壁时间-信号曲线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 CT、MRI能较好地显示肝脓肿的特征,在脓肿定位、定性及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各种CT表现及鉴别诊断,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资料完整的62例,其中30例经手术治疗,8例穿刺引流,24例经药物治疗后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结果:病变多位于右叶,单发居多,形态为圆形或卵圆形。其特征表现为①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密度多不均匀。②病灶腔内分隔呈多房及花瓣状。③脓腔内积气。④环靶征。⑤周围环状强化。⑥强化后病灶附近可见小脓肿。结论:细菌性肝脓肿CT表现与病变进程有密切关系,采用平扫和强化可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CT平扫和增强的征像,并与手术所见对照。结果:CT表现肝内胆管扩张31例;肝门区显示肿块14例,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肝脏密度,增强扫描肿块密度有不同程度强化。4例胆管壁呈环状不规则增厚、强化。延迟扫描5例肿块密度与肝密度相似。CT诊断定位准确率88%,定性准确率64%。结论:CT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结核CT表现特点及CT在肝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病的CT资料。结果:9例肝结核患者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影,其中4例的患者病灶内可见钙化,“粉末状”钙化是其特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有不同形式的轻微强化。结论:肝结核病CT的表现虽无特异性,但综合分析临床资料和CT表现,多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肝脓肿CT增强扫描图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研究肝脓肿的CT 增强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了52 例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肝脓肿病例的CT 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增强扫描表现为:①极早期,脓肿周围肝组织一过性明显强化;②早期,增强形式依肝脓肿结构不同而异,可为脓肿壁环状强化,或脓肿不规则强化;③延时,脓肿周围低密度水肿环可强化为等密度,或脓肿内部强化,病变范围缩小,液化坏死区更显明显。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作为肝脓肿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提高对肝脓肿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0例不典型肝脓肿的CT平扫及三期强化特点,并与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等对照分析。结果:按照肝脓肿病变发展阶段不同,不典型肝脓肿可分为早期肝脓肿(25例,有两种表现形式:小房腔性和团块状肝脓肿),和纤维肉芽肿性肝脓肿(5例)。结论:不典型肝脓肿在不同病理演变时期其CT平扫表现不同,动态三期强化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