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川崎病(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很高,约占77~91%,可累及心包、心肌、瓣膜、传导系统及冠状动脉,而在心脏受累者中几乎都要累及冠状动脉。川崎病不仅发生在日本,近年来在美国、澳大利亚、朝鲜、希腊、加拿大、中国(含台湾)等均有报道.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不仅发生在儿童,现认为成人的冠状动脉瘤也可能与患过川崎病有关。本文对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综述如下。一、病因及发生率过去认为,冠状动脉瘤的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畸形,其次为细菌感染、梅毒、外伤、感染性栓塞,还可见于结  相似文献   

2.
川崎氏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累及全身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患儿死亡的主要病因。川崎病存在多样的血液学异常,其改变同心脏损害有较明显的关系。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川崎病和血小板的关系川崎病的尸解证实血小板参与了动脉内血栓的形成过程。血小板增多本身是非特异性的表现,在伴有或不伴有血管炎的炎性疾病,血小板计数增加是一个常见的实验检查发现。因此,川崎病血小板计数增加是全身性炎症的一种表现,而血小板计数增高对冠状动脉损害无预测作用。继发于冠状动脉瘤的心肌梗塞是川崎病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同血小板的关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又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儿科医生Tomisaku Kawasaki初次描述,多累及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川崎病可能由感染因素引起,超抗原介导了淋巴细胞激活及免疫应答,引起全身血管炎性损伤,导致血管的结构改变及功能障碍.川崎病在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高发,提示遗传因素亦发挥了一定作用[1].川崎病血管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可累及多个脏器,导致心肌炎、心包炎、冠状动脉病变、雷诺现象、关节炎、腹痛、肝功能异常、胆囊水肿、一过性感觉神经性耳聋、无菌性脑膜炎等.其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可导致儿童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发生.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在我国,川崎病并非少见,儿童川崎病患者成年后心血管系统后遗症的诊断和规范处理是成人心血管医生需要面临的问题,以下将对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理,P选择素及E选择素在小儿川崎病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意义,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部分检测分析,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声学密度定量研究,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283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管壁非扩张性病变及其功能改变的研究,非典型川崎病36例分析,慢性疲劳综合症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广泛和严重 ,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是临床防治的核心。修正的 Asai评分法是较完善的预测方法 ,但项目繁多 ,应用欠方便。本文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进行了分析 ,探讨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指标。1 临床资料1 998年 8月~ 1 999年 8月间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1 2 0例 ,临床表现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6版 ,1 998年 )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冠状动脉内径≥ 4mm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 ( CAD) ,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心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附72例分析;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川崎病18例诊治疗效观察;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像学检测及治疗进展;皮肤针叩刺拔罐治疗疲劳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病和冠状动脉改变特点,提出诊断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KD72例住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川崎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并冠状动脉病变24例,占33.3%。结论KD发病有增多趋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宽、血沉、血CRP、尿白细胞对KD的诊断、抗凝药物治疗和预后判断均有价值,KD患儿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患儿CD4^+T淋巴细胞表面CD40L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儿童不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方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早期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观察,川崎病患儿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5例总结,景天加灵片治疗脾气虚弱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编按]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价值——陈卫华等(江西赣州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超声室341000);《赣南医学院学报》,2003,23(5):512—514[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川崎病病例,按常规进行心脏扫查,重点放在主  相似文献   

10.
N末端脑利钠肽原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意义,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川崎病及对冠状动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可以导致冠状动脉的动脉瘤。在发达国家中,川崎病是儿童最常见的获得性心脏疾病的病因。川崎病的诊断完全根据临床特点。典型的川崎病诊断,患必须符合发热≥5天,并且有下列5项标准中的4条:(1)双侧结膜炎;(2)口或咽部红斑,草莓舌以及口腔炎:(3)多形态皮疹:(4)手或足的红斑或水肿;(5)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病。如果有冠状动脉异常证据,则至少有上述标准中3条可以诊断川崎病。不完全或不典型川崎病可以没有上述表现,但是可以引起或导致冠状动脉的动脉瘤。川崎病的病因还不清楚。实验室检验没有特异性,目前没有确诊该病的检查。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的护理体会嘉祥县人民医院(272400)田桂荣侯凤菊我院收治1例川崎病患儿,经精心治疗及护理痊愈出院。我们的护理体会是:①严密观察病情,发热期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组织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心肌病变愈合。②给予高蛋白、高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在急性期发生心脏炎的风险,并对比分析伴或不伴心脏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8年6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确诊的317例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划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无冠状动脉病变组,对比两组心脏炎发生率。进一步对比冠状动脉病变伴心脏炎与不伴心脏炎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317例患儿中68例出现冠状动脉病变,249例无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急性期心脏炎发生率为17.65%,明显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7.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伴急性期心脏炎患儿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水平、心肌肌钙蛋白I(cTnI)均明显高于不伴急性期心脏炎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心脏炎发生风险较高,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急性期心脏炎发生风险高于不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伴急性期心脏炎患儿心肌酶谱指标及cTnI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张锐锋(江苏徐州市儿童医院221006);《临床医学》,2004,24(11):15-16[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患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  相似文献   

15.
超声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功能改变及静脉输注维生素C的疗效——向慧娟等(湖北 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 430030);《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2):910-913[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川崎病后冠状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明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在预测冠状动脉损害中的意义,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患血液流变特性分析,川崎病患儿血清MMP-9和TIMP-1的水平测定,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川崎病恢复期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分析;人血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检查中的作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活化状态及相关参数变化的意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相似文献   

18.
急性期川崎病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浆趋化因子的比较,川崎病患儿退热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剂量与预后关系探讨,32例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治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川崎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血管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动脉,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内皮功能损伤是川崎病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近年涌现了有关川崎病血管内皮功能检查的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进展,因川崎病主要危害小儿,故大多研究以无创检查为主,如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外周动脉张力测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冷加压试验。现对川崎病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方面的无创检查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儿科少见病 ,病因不明 ,可累及冠状动脉。我院最近收治一例患儿 ,并对其成功地进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现报告如下。患儿 ,男 ,10岁。 8年前曾因连续发热 10余天 ,在儿童医院诊为川崎病 (情况不详 ) ,半年前开始常自觉乏力 ,伴胸闷 ,平卧时明显 ,于外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扩大 ,左室后壁局限性增厚、运动减低 ,二尖瓣中度返流 ,三尖瓣轻度返流 ,主动脉扩张 ,心包积液”诊断“心肌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治疗无效 ,又转入儿童医院 ,在该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脏扩大、冠状动脉扩张” ,遂转来我院 ,心电图示“Ⅱ、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