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单胺类神经递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一种个体遭遇创伤事件后所患的严重精神疾病。最近资料表明,创伤或者长期应激源可以引起神经解剖结构和神经例络的功能改变。在通常情况下,这些系统的功能刖以调节对口常心激的反应。其中,交感神经系统(SNS)或儿茶酚噱(CA)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5-羟色胺(5-HT)系统存情绪调节、应激反应、觉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PA与FFSD的关系,已存另文叙述。本文主要综述PTSD的几茶酚胺及5-HT改变。这些递质在脑区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网络,其作用不独立。 相似文献
2.
3.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创伤事件后的反应一直有着各种生动的描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描述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最早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精神疾病诊断的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和国际疾病分类法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thedition)^2。这一创伤后出现的可以理解的情感反应是否应该被诊断为疾病(创伤后应激障碍)仍然存在争议砣,目前大家更关注的是对于该病是否存在过度诊断的问题,其次是一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是否归属为严重精神卫生问题。本文对该病的现状与进展进行了回顾,介绍了该病的易感者以及适宜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一个或多个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以闯入性创伤情感记忆、高警觉性和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睡眠障碍也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失眠、夜间梦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周期性肢体运动四方面探讨PTSD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失眠是PTSD发生发展的有效预测因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PTSD患者失眠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夜间梦魇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哌唑嗪及意象排演治疗是治疗创伤后梦魇的有效方法。PTSD患者中OSA共病率超过40%。初步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共病者PTSD症状。对PTSD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注重首先评估PTSD患者是否罹患失眠、OSA等睡眠障碍,再进一步明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6.
中枢神经递质能够传递情报,反映植物神经的功能状态,并参与某些垂体激素的调节。因此,对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脑的高级功能,而且对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1,2]。现已证实,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与脑的功能密切相关。例如,多巴胺(DA)的代谢失常与震颤性麻痹的发病有密切关系;5-羟色胺(5-HT)的代谢变化对精神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3]。另又观察到:在某些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出现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和代谢异常,而其异常反过来又 相似文献
7.
8.
9.
10.
灾难后心理创伤是临床心理学领域和精神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灾难后急性应激障碍(A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ASD预测PTSD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回顾了ASD诊断预测PTSD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综述了ASD各种症状(分离、再体验、回避、唤起水平增高症状)对PTSD的预测作用,以及认知模式和叙事特点等因素对PTSD的预测作用。总之,作者认为,以ASD诊断和ASD各种症状预测PTSD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脑干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与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利用大鼠中动脉栓塞模型,观察对比正常大鼠与中动脉栓塞24h后,大鼠脑干各区的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与五羟色胺(5-HT)含量的变化.方法 18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q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和模型组12只.其中模型组中6只用来取材测递质,6只做四氮唑染色(TTC染色).模型成功后24h后,6只正常大鼠和6只模型大鼠断头取脑分离脑干,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递质.6只大鼠做TTC染色.结果 显示大鼠在栓塞24h后,中脑的DA、NA、5-HT与正常组无明显区别.脑桥与延髓中DA、NA与正常组无明显区别,而5-HT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对比P<0.05.结论 单胺类递质在脑卒中后的变化过程,可能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破坏.是一种早期增高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进而降低的变化过程,而且不是单一递质的变化,而是多递质协同作用的结果.多递质的动态失衡(特别是递质减少阶段)促进了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海马结构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调控机体内分泌和自主神经活动,并协调、控制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应激相关的障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的记忆障碍,使条件化的恐惧反应难于抑制或消退. 相似文献
13.
海马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马结构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调控机体内分泌和自主神经活动,并协调、控制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应激相关的障碍,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的记忆障碍,使条件化的恐惧反应难于抑制或消退。海马与PTSD有密切关系。PTSD引起一系列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异常改变与海马功能紊乱互为因果,最终导致海马形态结构改变,使海马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关联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茂名市第三人民医院6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问卷对患者开展调查。分析患者量表及问卷得分情况;比较不同特征患者量表及问卷得分;分析创伤后成长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之间关联性;比较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2个月时量表及问卷得分。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和创伤后成长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生活的欣赏、精神改变、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及与他人的关系与回避、再体验评分均为负相关(P<0.05)。出院后2个月时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得分低于出院时,创伤后成长得分高于出院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同创伤后成长存在明显相关性,创伤后成长能力越强,应激障碍症状则恢复越快。 相似文献
1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慢性和多方面致残的疾病,危及受害者的功能和躯体健康,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是一种重要的焦虑障碍。1980年PTSD首次被DSM-Ⅲ-R列为一个单独的疾病单元,1987年DSM—III—R对PTSD的诊断认识趋于完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均在分类中包含了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PTSD及适应障碍,反映了灾害及其他创伤性应激事件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基本共识。根据定义,PTSD不同于其他精神障碍,其发病源于创伤性经历,是指对亲身经历的或目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意外事件或严重创伤的强烈反应。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压力的加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增多,创伤后应激障碍已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第157届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就有10次有关创伤应激及相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其中对“SARS、战争与恐怖主义、911”均有相关专题。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FI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因其慢性病程、症状多样、高复发率,使得其治疗面对很多挑战。许多患者终身服药并长期接受心理治疗。近几年,我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性研究越来越多,但创伤后应激障碍仍然存在许多的治疗难点。下面介绍一例我院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临床治愈的个案: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受害者和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个体再度体验创伤,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干预,如暴露治疗、焦虑管理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研究发现这些技术可以一定程度地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疾病、阻止迁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