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拙文《桂枝汤不是发汗剂》发表之后,不同观点展开讨论,对我很有启发.学术争鸣对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非常有益。争则进,鸣乃兴。笔者今再借贵刊一角,补述一二,旨在与同道共研讨. 发汗、自汗与桂枝汤汗法理论渊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汗法为表证而设,邪在表方可汗之. 相似文献
3.
4.
余国俊医师: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迄今众说纷纭。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临床价值。本室现就此问题举行一次讨论,请各抒己见。刘方柏医师:《伤寒论》中直言使用桂枝汤者凡十八条,其中“主之”者仅两条(12、13条,均以自汗为主证)。主之者,定法而不可挪移者也。足见仲景出方的本意是针对自汗之证的。而言其发汗的条文,均曰“宜”。宜者,适宜也,非定法也。如234条:“阳明病脉 相似文献
5.
《四川中医》两次发表桂枝汤功用的专题讨论,最后认识接近统一,都认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止汗剂。笔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桂枝汤证有无外邪《伤寒论》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这里由于“中风”,故“阳浮”而发热,是外邪作用于人体的反映。95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卫强”是指风邪犯于卫分,反映了邪气盛实的一面。42条云:“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此条更明,直言桂枝汤可解外邪。由 相似文献
6.
余国俊:我室讨论稿《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在《四川中医》85年第7期发表之后,引起了不少同道的兴趣,有的还与我们展开了争鸣,使我们深受启迪。今天再举行一次讨论,为的是活跃学术空气,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也算作是对于外界学术信息的一种交流与反馈吧。 相似文献
7.
桂枝汤既有辛温发散之性,功似发汗剂,又能复卫阳之功能,而有止汗效果,但其作用机理却不在“汗”上着眼,实际功效也非此两端。以其能鼓舞卫阳、振奋阳气,使营卫阴阳调和,可治“汗证”、“表证”以外的多种病症,故不宜认定其为单纯的止汗剂或发汗剂。 相似文献
8.
9.
陈治淦同志在贵刊1984年第6期上发表了《桂枝汤不是发汗剂》一文,提出了桂枝汤应属于和解剂的观点。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发表已见的精神,确实可嘉。然而,其论则难以赞同,特提出商榷,敬请鉴谅和赐教. 一、桂枝汤与发汗陈氏在讨论太阳中风的病机“营弱卫强”时认为是“营卫俱虚”,我认为此说欠妥,实际上是因外邪的侵犯破坏了营卫的平衡,“卫强”是邪正抗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属湿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康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4):317-317
幽门螺杆菌 (以下简称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中医药治疗HP感染性胃部疾病已有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为了能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确定HP的病邪性质 ,笔者特就此问题探讨如下 :1 苔脉特点HP感染性胃病的舌苔有其特定的规律。笔者曾就 16 0例本病患者的舌苔进行过粗浅的观察分析。其中腻苔 136例 ,占 85 %,腻苔中 ,白腻的 89例 ,黄腻 41例 ,灰腻 6例 ;正常薄白苔 11例 ,占 6 .87%;光剥苔13例 ,占 8.13%。显示HP感染以腻苔为多数。脉象表现为濡脉 36例 ,占 2 2 .5 %;滑脉 (含弦滑、细滑 )94例 ,占 5 8.75 %;其他脉象者 30例…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桂枝汤出自于《伤寒论》,其组成仅有 :桂枝、白芍、生姜各 9g,甘草 6 g,大枣 3枚五味药物。组方严谨 ,效专力宏 ,有仲景群方之冠称谓 ,为治太阳中风表虚的主方 ,临床用治内科杂证病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阳虚漏汗 党某 ,男 ,5 6岁 ,本院医生。1 988年夏秋之交初诊。患者主诉 :自入夏以来多汗 ,动则汗出 ,自谓盛夏炎热 ,故未诊治 ,入秋出汗减少 ,但每日黎明五时出汗如淋 ,衣被浸湿 ,甚为苦恼。既往病史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曾于 1 0年前中风 ,眼底有少量出血 ,后经救治恢复尚可。能坚持上班 ,但步履蹒跚 ,大便干结 ,睡眠尚可。查… 相似文献
19.
刘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1):100-100
仲景诸方,意在驱邪外出,桂枝汤亦不例外.观桂枝、芍药之性味功效亦在此列中,桂枝温以通血中之寒凝,辛以外散风邪;芍药苦以泄营血之滞涩,祛瘀以和血.可见,桂枝汤非为调和营卫之剂,乃为祛邪活血之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