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估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正畸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式对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影响,进而指导临床矫治的实施。方法收集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恒牙(牙合)患者60例,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每组30例,对其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进行测量、对比分析。结果非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U-MPW、H-FH、H-VL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拔牙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NS-UPW、SPP-SPPW、U-MPW、H-MP测量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拔牙组与拔牙组治疗后PNS-UPW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测量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安氏Ⅰ类早期恒牙(牙合)患者正畸拔牙矫治对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对舌骨位置无明显影响,但矢状方向上有产生向后向下的移动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矢状骨面型无鼾青年男性上气道矢状径差异,探讨骨面型对上气道矢状径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青年男性各30例,共60例,垂直向均角型,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上气道各段矢状径的测量,比较其差异。结果安氏Ⅱ类青年男性组上气道在腭咽段、舌咽段、喉咽段矢状径测量值的指标小于安氏Ⅰ类组(P0.05)。结论安氏Ⅱ类矢状骨面型青年男性上气道结构与安氏Ⅰ类存在某些差异,提示上气道矢状径大小与颅颌结构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量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后的牙特征,以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PAR指数分别对采用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的两组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21例)矫治后的牙模型进行定量测量,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后牙特征的差异。结果矫治后,拔牙组权重PAR总分为(0.62±0.74),非拔牙组为(0.90±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PAR各分值两组均较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错畸形经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后,从牙特征方面评价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1月至2 0 0 3年3月,我科收治70 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矫治拔牙378例。现对其拔牙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70 0例均为矫治结束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男2 4 3例,女4 5 7例;年龄10~30岁,平均(15±5 .6 )岁。安氏分类错牙合畸形 类30 1例, 类312例, 类87例;表现为拥挤、前突、反牙合、开牙合等畸形。全部采用方丝弓系列矫治技术进行矫治,部分矫治效果达到正常牙合标准。其中拔牙矫治378例,非拔牙矫治32 2例(占4 6 % )。拔牙位:四个第一双尖牙189例(占5 0 % ) ;上第一双尖牙、下第二双尖牙2 6例,上第二双尖牙、下第一双尖牙3例,上颌第…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上气道三维形态,并观察该类患者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后上气道的改变特征。方法研究一随机选取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患者20例,颌骨发育正常的青少年20名,均拍摄CBCT,用Dolphin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建、定点、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标志点到坐标平面的距离,以及测量正中矢状面上鼻咽平面、腭咽平面及舌咽平面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正常组和上颌发育不足组上气道的差异。研究二选取上颌发育不足的安氏Ⅲ类青少年患者21例,对比治疗前后气道三维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一上颌发育不足组的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冠状径以及体积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二上颌发育不足患者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后,气道鼻咽段的矢状径及横径增大,而腭咽段和舌咽段未见明显变化,且有减小的趋势,上气道各段高度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鼻咽段的横截面积明显增大,而腭咽段和舌咽段无变化,鼻咽段体积和总体积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研究一上颌发育不足青少年的鼻咽段、腭咽段矢状径、冠状径以及体积小于正常组,提示上气道的形态结构与周围的颌骨组织存在一定相关性。上颌快速扩弓治疗后上气道鼻咽段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增大,这可能是由于快速扩弓改变了上颌骨及鼻腔的宽度,从而使上气道的间隙发生改变,上气道通气量改善,为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青少年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口腔锥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Dolphin软件测量不同性别青少年上气道的三维形态,为临床了解不同性别青少年上气道的三维形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就诊于贵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Ⅲ类患者52例(男26例,女26例),骨性Ⅰ类患者52例(男26例,女26例)。均拍摄CBCT,用Dolphin软件测量正中矢状面上硬腭水平(HP),软腭下部(SP)及会厌顶点(TE)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分别比较骨性Ⅰ类男女青少年的上气道及骨性Ⅲ类男女青少年的上气道的差异。结果骨性Ⅰ类男性青少年的上气道测量指标与骨性Ⅰ类女性青少年的上气道进行比较,发现男性舌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及鼻咽段的体积大于女性,而鼻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腭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及体积,舌咽段的横截面积、体积及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男性青少年的上气道测量指标与骨性Ⅲ类女性青少年的上气道进行比较,发现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横截面积、各段体积及总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青少年可暂不考虑男女上气道的差异,为简化正畸治疗程序提供了一定临床依据。而骨性Ⅰ类青少年则需要考虑男女性别上气道的差异,从而拟定合理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骨性Ⅱ类与骨性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变化差异。方法选取骨性Ⅱ类I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患者26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每位患者均拔除了4颗双尖牙。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骨性Ⅱ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A’Ls—FH)、颏沟倾角(Pg’B'-FH)、Z角和面突角(G—Sn-Pg’)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性I类组患者矫治前后上唇倾角、颏沟倾角和Z角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治前后两组在z角、面突角均存在差异。矫治前后两组无论组内或组间面角(NsPg'-FH)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错黯畸形患者面型影响均较大,两组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差异主要存在于颏部。面角非衡量骨性Ⅱ类1分类及骨性I类双颌前突是患者拔牙矫治前后侧面型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评价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非拔牙矫治骨性Ⅱ类错骀的牙颌面结构变化,初步探讨其矫治机制。方法13例直丝弓技术结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矫治者为实验组,非拔牙设计;15例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Ⅱ类颌间牵引矫治者为对照组,拔牙设计。两组均为矢状Ⅱ类、垂直均角骨面型,伴轻、中度牙列拥挤,年龄15~32岁(平均23.6岁)。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两组矫治前后的头影测量变化值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矫治后SNA、ANB角减小,SNB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矫治后U1-NA、L1-NB减小,U1-L1角和FMA角增大,矫治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技术配合微植体支抗和多曲唇弓技术可通过A点后退、上牙弓整体内收及在牙弓中获得间隙来矫治骨性Ⅱ类错骀并改善其矢状向不调,并有控制下颌垂直高度,利于下颌逆时针旋转和B点前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二类牵引在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治疗中的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经本院牙医检查均被诊断为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治疗前检测患者的ANB、SNA、SNB、Ii-pg、ms-mi、A-pg与前牙覆盖情况。均先采用Edgewise直丝弓矫治技术,后采用镍钛方丝对上下颌加摇椅弓和打开咬合等,形成二类长牵引。对比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情况与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在安氏二类Ⅰ分类错畸形治疗中,二类牵引的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并具有显著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安氏Ⅱ错牙合以往用口外弓作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主要装置.口外弓与活动矫治器联合应用时,需患者的良好配合,由于影响美观和社交,许多患者拒绝使用.我们采用美国正畸医师Dr.Hilgers发明的颌内型推磨牙矫治装置Pendulum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前后双(牙合)平面的变化。方法 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对19例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了第一双尖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前后(牙合)平面等的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牙合)平面(AOP-FH)矫治前为(10.50±2.59)°,矫治后为(13.18±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牙合)平面(POP-F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氏Ⅰ类双颌前突畸形矫治后后(牙合)平面较稳定,前(牙合)平面发生较大变化,主要与上前牙内收,相对伸长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头帽肌激动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公认,但对该矫治器的使用方法及所引起的牙颌组织变化尚存争议.为此我们对 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非拔牙矫治安氏 类错牙合应用越来越多。治疗安氏 错牙合以往用口外弓作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主要装置。口外弓与活动矫治器联合应用时 ,需患者的良好配合 ,由于影响美观和社交 ,许多患者拒绝使用。我们采用美国正畸医师 Dr.Hilgers发明的颌内型推磨牙矫治装置 Pendulum矫治器矫治安氏 类错牙合患者 10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女 7例、男 3例 ,平均年龄 12 .8岁。均为安氏 类错牙合、恒牙列、上颌第二磨牙已萌出、下牙弓排列整齐者。矫治方法 :Pendulum矫治器由腭侧托固位和作用力两部分构成。腭侧托用丙烯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并探讨该技术的矫治效果及要点.方法 应用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对18例(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15.8岁)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进行矫治.均拔除4颗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按照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者均达到了矫治目标,ANS角减小,上切牙显著内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ip-Edge plus直丝弓技术可显著减少患者上颌突度,有效矫治Ⅱ类1分类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Ⅲ类错的良好矫治方法及最佳治疗时机.方法 随机选择我科门诊100例安氏Ⅲ类错的病例,年龄3~6岁,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改良式垫矫治器进行矫治,另一组用传统垫式矫治器进行矫治,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矫治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矫治前后上下颌骨位置、恒切牙胚位置及软组织均有改善,与传统垫式矫治器组相比,改良式垫矫治器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明显、更理想.结论 改良式垫矫治器同时具有机械及肌能矫治的双重作用,可以同时改善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而且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9.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患者往往开唇露齿,对口腔功能、颜面美观及心理健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常伴有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上气道形态在呼吸功能、言语功能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气道形态和颅颌面形态结构之间关系密切。正畸治疗能够改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颌面骨骼结构,上气道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样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该文针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上气道特征以及不同的矫治方法对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贾莹  张磊  王永  刘焱 《山东医药》2007,47(35):112-112
2001-2006年,我们运用NBT技术矫治恒牙列期安氏Ⅲ类错颌畸形1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