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O技术测得的容量参数较传统压力参数对脓毒症休克伴肺水肿患者血容量状态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评估的准确性。方法:通过PiCCO技术(即经肺热稀释方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法)对16例因严重脓毒症休克伴发肺水肿而入住ICU的病人,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EVLW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等指标。结果:ITBVI、GEDVI与EVLWI有显著相关性,前者r=0.55,P〈0.001,后者r=-0.61,P〈0.0001,而CVP与EVLWI相关性差;△FB (24h出入量变化)、△CVP与EVLWI无关,/XITBVI、△GEDVI与EVLWI相关,前者r=-0.57,P〈0.01,后者r=0.63,P〈0.005。结论:容量参数(如GEDVI、ITBVI)比传统压力参数(如CVP等)评估脓毒症伴发肺水肿患者的EVLWI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指标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56例ICU收治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死亡组(n=20)和存活组(n=36).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利用PICCO监护仪监测心排血量(CO)、心排指数(CI),每搏输出量指数(SI),左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全心射血分数(GEF),中心静脉压(CVP),心功能指数(CF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器容积指数(GEDVI)等。评价PICCO监测指标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CO、CI、SI、LVSWI、GEF、CFI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P、EVLWI、PVPI、GEDVI,两组相仿(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PICCO监测指标如CI等可能是影响严重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O监测技术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输液管理与护理。方法通过PICCO(pulseindicatedconitinuouscardiacoutput)技术(PULSION公司,德国),即经肺热稀释方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法,对28例因严重脓毒症入住ICU的患者,监测MAP、CI、SI、SV、EVLWI、ITBVI、GEDVI,记录液体复苏前后的上述指标。结果复苏前与复苏终点(感染发生后6~10小时内)相比,ITBVI、GEDVI与SI有显著相关性,P〈0.01;HR与SI似呈负相关,P〉0.05;CVP、MAP与SI相关性较差,P〉0.05;复苏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变化(ΔITBVI)与每搏输出量指数变化(ΔSI)有显著相关性,P〈0.01;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变化(ΔGEDVI)与ΔSI显著正相关,P〈0.05;而ΔCVP、ΔHR、ΔMAP与ΔSI相关性较差P〉0.05。结论 ITBVI、GEDVI及容量复苏后的变化可以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况,指导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液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与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lobal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VI)预测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反应性的准确性。方法55例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55次液体负荷试验,经静脉以6 mL/kg 30 min输注6%羟乙基淀粉200/0.5,经右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监测 CVP,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induced contour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液体负荷前后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GEDVI,将 CI 增加值(△CI)≥15%定义为液体反应阳性。观察液体负荷试验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 CVP、GEDVI 与△CI 的相关性。结果容量治疗有反应者治疗后 CVP 变化率高于容量治疗无反应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容量治疗有反应者治疗后 GEDVI 变化率高于容量治疗无反应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容量治疗后 CVP 及 GEDVI 与治疗前之差为增量,发现△CVP 与△CI 无明显相关性,而△GEDVI 与△CI 呈正相关(r =0.816,P <0.01)。结论与 CVP 相比,GEDVI 能够更好地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前负荷,能够预测液体反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脉搏轮廓血流动力监测(PICCO2)参数的变化。方法:对入院后置入PICCO2监测导管的1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采用PICCO2监测仪,于入伤后72h内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胸腔内血容积(ITBV)、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心指数(CI)、每搏量(SV)、心功能指数(CFI)、全心射血分数(GEF)、左心室收缩指数(dPmx)、系统血管阻力(SVR)、血管外肺水(EVLW)等PICCO2参数。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呈动态变化,PICCO监测仪有效监测了危重烧伤早期容量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后负荷及肺相关参数的变化,发现在烧伤后24小时和72小时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关最为显著。结论:休克期PICCO2血流动力学参数呈动态变化,以脉搏轮廓监测技术指导复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在心脏手术术后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经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手术的38例心脏手术患者,对其术后应用PICCO监测,记录PICCO监测指标以及患者病情变化,并进行针对性护理,以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导管的通畅,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 ①全心舒张末期容积(GEDVI)与心脏指数(CI)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3,P>0.05).以GEDVI=850 ml/m2为分界线,当GEDVI≤850 ml/m2时,两者呈明显正相关(r=0.68,P<0.05);当GEDVI>850 ml/m2时,两者呈负相关(r=-0.41,P<0.05);②患者术后CI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低值为术后16 h.结论 心脏术后采用PICCO法监测心脏前负荷、心功能等参数可较准确反映循环功能改变,为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因此对术后PICCO进行护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探讨PICCO监测下胸腔内血容量指数与脑钠肽(BNP)的相互关系及干扰BNP的相关因素,找出能够准确反映容量负荷的标志物,从而应用于临床辅助ICU医生判断患者容量负荷。方法 选取ICU患者36例,利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系统(PICCO)记录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EVLW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进行液体管理前后测定BNP血浆含量,与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关系,并分层研究干扰BNP反映血容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36位患者BNP血浆含量与对应的ITBVI无显著相关性(r=0.22,P=0.194),但ΔBNP(2次BNP血浆含量差值)与对应的ΔITBVI(2次ITBVI差值)存在显著相关性(r=0.58,P=0.000)。非机械通气状态下BNP血浆含量与对应的ITBVI则存在显著相关性(r=0.52,P=0.003)。年龄、APACHEⅡ、HR、ΔSVRI与ΔBNP无显著相关性。ΔGEDVI、ΔEVLWI、ΔSVI、ΔCFI、ΔCVP与ΔBNP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BNP可反映患者容量负荷,连续监测BNP血浆含量的变化将更能准确反映容量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PICCO监测下白蛋白在左心功能不全伴严重感染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本院ICU确诊为心功能不全伴严重感染患者4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放置导管进行PICCO监测,实验组给予白蛋白补液,对照组给予常规晶体补液,动态监测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如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管外肺水(EVLW)和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GEDVI)等。结果: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液体总入量、液体平衡量和血管外肺水相对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和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5),且住院时长和机械通气都有明显缩短,实验组液体复苏成功率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提高。结论:PICCO监测下,白蛋白补液治疗对于左心功能不全合并严重感染患者的液体复苏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晶体补液治疗。  相似文献   

9.
PICCO技术在多发伤患者指导液体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在多发伤患者容量状态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6例因多发伤入住ICU的患者,通过PICCO(pulse-indicated conitinuous cardiacoutput)技术(PULSION公司,德国)即经肺热稀释方法和脉搏轮廓分析法监测MAP、CI、SI、SV、EVLWI、ITBVI、GEDVI,记录液体复苏前后的上述指标。同时,监测复苏前、复苏24h后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每次的乳酸及碱剩余值。结果复苏前与复苏终点相比,ITBVI、GEDVI与SI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783、0.774(P〈0.01);HR与SI似呈负相关,r=-0.309(P〉O.05);CVP、MAP与SI相关系数r分别为0.104、-0.025(P〉0.05),相关性较差;复苏后的胸腔内血容量变化(AITBVI)与每搏输出量指数变化(ASI)有显著相关性,r=0.654(P〈O.01);全心舒张末期总容量指数变化(AGEDVI)与ASI,显著正相关,r=0.558(P〈0.05);而ACVP、AHR、AMAP与ASI相关系数r分别为-0.042、-0.382、-0.382(P〉O.05).相关性较差。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液体复苏前乳酸及碱剩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24h后,死亡组乳酸及碱剩余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液体复苏24h后乳酸及碱剩余水平明显低于复苏前(P〈O.01),死亡组液体复苏前后乳酸及碱剩余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BVI、GEDVI及其容量复苏后的变化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对多发伤患者的液体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患者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在早期液体复苏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15例、死亡组15例,比较PICCO连续监测记录每例置管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每例置管期间每日液体平衡(W),分析PICCO监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置管时血流动力学类型多为低排高阻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高,置管期间每日液体平衡的量(W)与血管外肺水指数的变化值(△EVLWI)及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的变化(AOEDI)相关性显著。两组置管第3天死亡组的EVLWI明显高于生存组的EVL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病人,PICCO监测的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较中心静脉压(CVP)更适合反映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休克患者的容量状态,EvLwI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伴有重症急性胰腺炎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对指导临床复舒、增强复苏效果起到的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勇  李文强 《医学综述》2014,(13):2441-2442,2446
目的探讨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科住院治疗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VV值将患者分为高SVV组(SVV≥10%)和低SVV组(SVV<10%),评价患者液体复苏治疗前、复苏后6 h时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SVV、中心静脉压(CVP)与液体负荷后心脏指数(CI)增加值(ΔCI)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等指标。结果液体复苏前后患者的MAP、CVP、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SVV、乳酸清除率及碱剩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VV与ΔCI呈正相关(r=0.744,P<0.05),而CVP与ΔCI无相关性(P>0.05);与低SVV组患者相比较,高SVV组患者28 d生存率显著增加,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停用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 SVV能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的液体反应性,可作为指导液体治疗和预后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与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和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
的作用。方法对4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共367组数值)进行液体复苏,测定并记录CVP、GEDI和ELWI三个参数,再对这些参
数进行回归性分析,研究其相关性,探讨其在液体复苏中的作用。结果对于脓毒性休克患者,CVP与GEDI呈微弱线性相关性
(r=0.137,P=0.009);进一步分层,当CVP<8 mmHg时,两者呈微弱线性相关性(r=0.149,P=0.029);当8 mmHg≤CVP≤12 mmHg
和CVP>12 mmHg时,两者均无线性相关性(r分别为0.075、0.049,P分别为0.462、0.726)。367组数据,CVP与ELWI无线性相
关性(r=0.040,P=0.445)。再进一步分层,当CVP<8 mmHg时,两者呈微弱线性相关性(r=0.221,P=0.001);当8 mmHg≤CVP≤
12 mmHg和CVP>12 mmHg时,两者均无线性相关性(r 分别为-0.047、0.042,P分别为0.646、0.76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
CVP和GEDI、CVP和ELWI之间均无显著线性相关性。CVP不能准确评估有效循环血容量和肺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手术患者术后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GEDVI)与中心静脉压( CVP)的相关性,研究肺手术后CVP用于评价肺手术后容量负荷的价值。方法 ASAⅠ~Ⅱ级行肺癌根治术患者23例,术后应用脉搏指示剂心排量连续监测( PiCCO)技术监测患者脱机后( T1)、拔管后( T2)、拔管后2h(T3)、拔管后5 h(T4)、拔管后15 h(T5)的CVP、ITBVI、GEDVI,分析CVP与ITBVI、GEDVI的相关性。结果 CVP与GEDVI的相关系数为r=-0.138(P>0.05); CVP与ITBVI r为-0.153(P>0.05)。结论CVP不能反映肺手术后机体的容量状态,在容量监测与评估时要根据临床表现或增加其他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阐明PICCO和CVP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137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CVP组(68例)和PICCO组(69例)。CVP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PICCO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治疗。分别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及B型脑钠肽(BNP)水平、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记录PICCO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记录2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28 d死亡率。结果: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治疗6、24和48 h后乳酸和BNP水平及HR均明显降低(P<0.05),乳酸清除率、ScvO2、MAP和CVP均明显升高(P<0.05);PICCO组MAP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ScvO2在治疗48 h后明显高于同时间点CVP组(P<0.05),而2组患者CVP水平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MODS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短于CVP组(P<0.05)。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优于CVP的监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容量负荷试验前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变异度和心输出量(CO)变异度的关系,来判断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ScvO2对容量反应性预测价值.方法 对符合脓毒性休克诊断标准的4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建立中心静脉导管(CVC)及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进行容量负荷试验,用250 mL 0.9%盐水快速静脉输注,试验前后分别抽取中心静脉导管血做血气分析,记录ScvO2数值,并记录CO数值;对二者变异度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ROC曲线用来测试指标的反应能力.结果 4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CO、ScvO2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负荷试验前后CO与ScvO2呈线性相关(P<0.01).容量负荷试验前后ScvO2的变化同CO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r=0.781,P<0.01).结论 ScVO2动态变化可以作为判定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对容量反应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和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对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于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进行CVP监测指导治疗,观察组进行PICCO监测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检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体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8例,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变化.研究组在常规监测基础上行深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 PICCO监测.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研究组治疗期间PICCO指标变化.结果 研究组患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输出量(CI)显著升高,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PVPI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胸腔内血容量(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存活组CI显著高于死亡组,EVLWI和PVPI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两组ITB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以反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指导患者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磊  王晓源  陈汉明 《重庆医学》2018,(1):63-65,70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PICCO)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5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NPE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科治疗措施,通过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根据心排血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等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颅内压(ICP)、平均每日输液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结果 观察组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O2/FiO2)、ICP等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CVP上升更明显(P<0.05),观察组CI、EVLWI、PVPI、GEDVI、ITBVI等好转稳定;观察组的平均每日输液量、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要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预后良好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可以更好地进行液体管理、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上机及住院时间,但并未明显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