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重建层厚对定量CT(QCT)椎体骨密度测量值的影响。方法:欧洲腰椎体模(ESP)作为标准,采用腰椎CT(250mA)和低剂量CT(80mA)两组扫描条件,以容积扫描方式对ESP 重复扫描10 次,分别以0.625mm、1.25mm、2.5mm重建层厚图像完成QCT椎体骨密度测量,分析不同重建层厚间椎体骨密度测量值准确度误差的差异。回顾性分析90例腰椎(250mA)骨密度测量者的原始图像,分别以0.625mm、1.25mm、2.5mm重建层厚完成QCT椎体骨密度测量,分析不同重建层厚间L1和L2椎体骨密度平均值的差异。结果:250mA和80mA两组中,ESP的L1、L2、L3椎体骨密度测量值准确度误差在不同重建层厚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1-3椎体平均骨密度测量值准确度误差均以1.25mm重建层厚时最小,250mA和80mA两组间1.25mm重建层厚ESP的L1、L2、L3椎体骨密度测量值准确度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不同重建层厚间L1和L2骨密度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重建层厚对QCT椎体骨密度测量值的影响无明显差异,1.25mm重建层厚骨密度测量值最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受检者椎体内不同感兴趣区(ROI)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差异,以提高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资料与方法对206例受检者进行腰椎检查(99例经GE64排螺旋CT扫描,107例经东芝16排螺旋CT扫描),获取扫描数据,通过Mindways QCT PRO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使用软件的3D测量模式进行测量,ROI分别放在每个椎体的上、中、下1/3部位,分别测量L1~L3椎体上、中、下3个部位松质骨骨密度(BMD)。结果 L1~L3椎体上、中、下平均BMD分别为(116.75±47.73)mg/cm3、(126.37±47.63)mg/cm3和(123.77±52.67)mg/cm3,椎体内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椎体内各部分骨密度相差<8%。结论腰椎椎体内BMD存在区域性差异,QCT BMD测量时应选择相同的感兴趣区以减少误差,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绝经后妇女腰椎骨密度容积性定量CT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测量绝经后妇女腰椎容积性骨密度(BMD),评价2种检查方法区分骨质疏松伴椎体骨折与骨质疏松不伴骨折的差异.方法 选取绝经后妇女118名[平均年龄(62.1±7.0)岁],按照所行胸腰椎X线平片检查结果及腰椎DXA测量的参数[前后位BMD(AP-SPINE)]值分组,>均值-1个标准差(x-1s)为正常组、x-1s~x-2s为骨量减少组、0.05).在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伴骨折组AP-SPINE仅与3D-CORT间有相关性(R2=0.189,P<0.01);App60 BV/TV%、App80 BV/TV%、App100 BV/TV%、App120 BV/TV%与3D-TRAB或2D-TRAB之有相关性(3D法:R2值分别为0.955、0.951、0.941、0.912;2D法:R2值分别为0.912、0.910、0.878、0.821;P值均<0.01).容积性BMD的测量精确度为0.70%~2.25%.结论 vQCT技术可区分骨质疏松及伴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妇女骨量,能力高于DXA,其中整体骨BMD诊断严重骨质疏松的效果最好;App BV/TV%可反映骨质疏松者骨小梁丢失程度,预测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4.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化CT扫描协议,使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材料与方法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SP)与QCT校准体模一起进行不同毫安秒的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350mA,层厚1×16mm,床高73cm,扫描范围10cm,视野(FOV)40c,重建矩阵:512×512,重建间距0.8mm。记录CT扫描机上的辐射剂量乘积(DLP)。用标准算法(FC03)和骨算法(FC30)分两组重建欧洲脊柱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FC03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正相关(r=0.401,P<0.05);FC30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无相关性(r=0.216,P>0.05)。两组平均毫安秒与DLP呈正相关(r=0.999,P<0.01)。FC03组与FC30组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9,P<0.01)。FC03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0,P<0.01);FC30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6)。结论 QCT扫描重建参数对BMD值有影响。骨算法重建影像除去了影响BMD测量的因素,使测量准确率更高。在制订扫描协议时应充分考虑重建算法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并使扫描参数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QCT测量,按不同民族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相同,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较汉族男性高(P<0.05)。随年龄增大,两民族男性骨密度均逐渐下降。65岁以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骨量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65岁组及≥70岁组汉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5.91%、27.59%,维吾尔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21.43%、36.84%,≥70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65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管电压下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结果的差异及校正方法。方法:招募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进行低剂量肺CT联合腰椎QCT健康体检人群中检出疑似肺部炎性病变,进而需进一步CT复查者为志愿者,两次扫描时间间隔1~4周,共入组122例,根据两次检查管电压的不同记为100kV组和120kV组,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别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对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进行比较,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两组间相关性,应用Bland-Altman分析两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相关系数及回归方程。结果:保持其他扫描条件一致,采取不同管电压扫描,定量CT所测得的腰椎骨密度不同,100kV管电压下测得的骨密度大于120kV管电压下的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间测量结果一致性好、相关性好(ICC=0.996,P=0.000);不同管电压下骨密度测量结果相关性强,且二者呈正相关(r=0.9961,P=0.000),得出回归方程Y=0.9932X-2.160,R2=0.9923。结论:100kV和120kV管电压条件下,定量CT骨密度测量结果存在差异,结果呈高度正性相关。当管电压为100kV时,可通过回归方程进行校正,获得120kV条件下的真实骨密度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基于低剂量胸部CT深度学习模型全自动测量与定量CT(QCT)手动测量骨密度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弋矶山医院行低剂量胸部CT筛查联合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的1406例体检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随机分为训练集(985例)和测试集(421例)。应用深度学习等方法构建骨分割模型等及内部组织校准模型,应用测试集检测其效能。以QCT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组内相关系数、Bland-Altman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QCT测量结果的骨质疏松(OP)诊断作为参考标准,应用ROC曲线评价其对OP的诊断效能。结果:训练集及测试集中深度学习模型与QCT的骨密度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训练集:r=0.957,P<0.001;测试集:r=0.955,P<0.001),组内相关系数为0.946(训练集)、0.945(测试集)。该模型在训练集中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86、47.5%、100%、95.7%;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975、42.1%、100%、94.8%。结论:基于低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对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和定量CT所测腰椎骨密度的影响。资料和方法采用DXA及QCT分别测量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进行腰椎骨密度检查的患者。其中DXA检查患者12092例,年龄12~95岁,女性9788例,男性2304例,平均年龄58.9岁。QCT检查患者495例,年龄18~88,女性310例,男性184例,平均年龄为62.0岁。DXA和QCT测量L2~4椎体的平均骨密度。体重、身高及体重指数与骨密度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结果 DXA骨密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r=0.479,决定系数r2=0.229。DXA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指数的相关性分别为r=0.289,r=0.235;对应决定系数r2=0.084,r2=0.055。QCT骨密度与身高及体重都为弱相关,r=0.155和r=0.129;决定系数分别为r2=0.024,r2=0.017。QCT骨密度与体重指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31。结论体重与DXA与QCT所测得骨密度都存在明显相关,但QCT相关性较弱;QCT骨密度测量结果受身高、体重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老年男性腰椎的QCT骨密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腰椎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的价值及其应用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对516例老年男性进行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检查时通过L_(1~5)椎体中心和腰椎体模中心行轴位扫描。然后对各椎体及体模图像进行测量。所得数据由腰椎骨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处理,得出个体腰椎的平均骨密度值及T-Score值、Z-Score值,再将其结果与正常人群的骨密度峰值进行比较,经分析得出诊断结论。诊断标准参照WHO的标准及国内推荐的标准执行。结果:516例中骨密度正常者24例,占4.7%;骨密度降低者109例,占21.1%;骨质疏松症者318例,占61.6%;严重骨质疏松症者65例,占12.6%。结论:腰椎体松质骨的QCT骨密度测量可较早地反映出老年男性体内骨矿含量的变化,对早期发现和确诊老年男性的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QCT检查中,需高度重视测量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肉密度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以2009-11~2010-10因各种原因来北京积水潭医院行QCT骨密度测量的685例20~80岁之间的患者为测量对象,女414例,中位年龄60.5岁,男271例,中位年龄58.0岁,使用定量CT(QCT)软件在L3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竖脊肌密度,在L5水平轴位图像上测量双侧腰大肌密度。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析肌肉密度变化趋势,并计算肌肉密度的年平均下降率。以骨密度为因变量,以年龄为单一自变量和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男、女竖脊肌密度分别从60~70岁组、40~50岁组开始有显著下降,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5%、0.9%。男、女腰大肌密度下降速度较竖脊肌慢,年平均下降率分别为0.3%、0.4%。加入肌肉密度作为自变量之后,与单独使用年龄作为自变量相比,男、女性回归方程校正决定系数分别由0.27、0.53升高至0.33、0.57,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肉密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且肌肉密度对于骨密度有除年龄以外的正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2~L4椎体的骨密度变化趋势,并比较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结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从多中心合作数据库中选择11443名志愿者数据进行L2~L4椎体骨密度(BMD)分析,其中11081名志愿者选用DXA检测椎体BMD值,男性2158名,女性8923名;362名志愿者选用QCT检测椎体中间松质骨BMD值,男性170名,女性192名,比较二者测量各腰椎BMD的差异。结果 DXA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F=74.450,P<0.05;女性:F=605.388,P<0.05),从L2~L4呈增加趋势;QCT测量椎体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F=1.291,P>0.05;女性:F=1.653,P>0.05)。结论 QCT是真正意义上的体积骨密度测量技术,能更准确地测量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年龄 3 5~ 98岁健康女性 72 5例 ,按 5岁 1个年龄段分组 ,应用定量CT进行腰椎骨密度测量 ,采用方差分析和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比较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 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5 0~ 5 4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 (Ρ <0 .0 1) ;其中L1椎体骨密度从 45~ 64岁各年龄段都有显著的降低 (Ρ <0 .0 5 )。结论 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其变化存在差异 ,以L1在年龄增长过程中骨密度降低变化为著 ,其在定量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密度定量CT测量用固体标准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报告一种自制骨矿密度CT测量固体标准件。方法使用聚乙二醇塑料和骨基质加工成固体标准件,其两部分X线衰减特性分别相当于水和骨组织,体积为30.0cm×9.0cm×2.5cm,重量为0.7kg。对12个椎骨标本灰化进行标准性测试。结果骨密度定量CT(QCT)测量结果和灰化标本灰重值相比准确性为8.6%,二者间具有非常显著相关性(r=0.91,P<0.001),标准件的精确性为1.1%和0.1%。结论本组固体标准件质量可靠,为国内QCT骨密度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准确、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mage analysis(IA)公司的N-vivo和Mindways(MW)公司的QCT Pro两种定量CT(QCT)骨密度分析软件测量腰椎骨密度(BMD)结果的重复性及两种软件测量值是否存在差异,为建立中国人群QCT骨密度数据库多中心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采用东芝16排CT扫描机和IA定量CT骨密度校准体模对204例受试者行QCT检查,将CT图像转到QCT工作站,采用两种软件进行骨密度测量分析,比较两种软件所得测量值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并自204例数据中随机抽取其中各20例,由2个人不同时间(相隔1d)于每个软件上分别测量2次,反映软件在相同操作方法下重复测量同一对象的重复性,评价两种软件测量值的重复性。结果重复性研究:IA软件及MW对于所选20例2次测量结果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0.998,P<0.01)。2次测量结果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研究:IA、MW软件对于204例分别测量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995,P<0.01)。两软件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IA和MW两种定量CT分析软件上分别所测腰椎BMD值无显著差异,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为多中心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胸部CT与定量CT(QCT)骨密度测量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腰椎CT(250mA)和低剂量胸部CT(80mA)两组扫描参数对欧洲脊柱体模(ESP)重复扫描10次,QCT测量ESP椎体骨密度、计算准确度误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搜集既行低剂量胸部CT、又因其他原因行腰椎CT 的40例患者,两次扫描间隔不超过1个月,QCT测量T12~L2椎体骨密度并分析结果。一组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2椎体骨密度资料,分析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间相关性、并比较筛查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与推荐法(依据T12/L1椎体骨密度均值)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50mA和80mA两组间ESP “L1、L2、L3”椎体骨密度准确度误差及40例患者T12、L1、L2椎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0例无症状体检者T12/L1与L1/L2椎体骨密度均值分别为157.104±33.480、153.352±33.299,二者具有明显相关性(r=0.988,P<0. 05)。筛查法与推荐法评估骨密度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47,P<0. 05)。结论:低剂量胸部CT与QCT一站式扫描,能同时满足肺筛查和评估骨密度需求,并且能降低辐射剂量、节约医疗成本及患者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仪对健康老年妇女近段股骨骨密度(BMD)和骨结构进行研究,并对2种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66名65岁以上健康妇女左侧髋关节进行DXA测量,计算出股骨颈和粗隆区BMD;对其双侧近段股骨进行QCT测量,计算出股骨颈、粗隆区和整体股骨ROI的皮质骨、松质骨和总体骨的BMD和体积;并将QCT三维图像模拟DXA的平面投影计算出模拟DXA股骨颈BMD和模拟DXA股骨粗隆区BMD.对所获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并用Pearson法分析DXA和QCT相对应ROI的相关性.结果 用QCT可以对股骨近段不同ROI(股骨颈、粗隆区和整体股骨区)及不同骨成分(皮质骨、松质骨和总体骨)的BMD及体积等参数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除右侧股骨颈皮质骨BMD[(0.52±0.04)g/cm3]、股骨粗隆区皮质骨BMD[(0.49±0.03)g/cm3]、股骨粗隆区综合骨BMD[(0.22±0.04)g/cm3]大于左侧相应参数[分别为[(0.51±0.04)、(0.48±0.03)、(0.21±0.04)g/c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差别均<3.3%;而模拟DXA股骨颈BMD、模拟DXA股骨粗隆区BMD、股骨颈皮质骨体积、股骨颈松质骨BMD、股骨颈松质骨体积、股骨颈综合骨BMD、股骨颈综合骨体积、股骨粗隆区皮质骨体积、股骨粗隆区松质骨BMD、股骨粗隆区松质骨体积、股骨粗隆区综合骨体积左侧参数分别为(0.52±0.10)g/cm2、(0.78±0.13)g/cm2、5.80 cm3、(0.06±0.03)g/cm3、(5.19±1.40)cm3、(0.25±0.04)g/cm3、15.66 cm3、(21.74±3.43)cm3、(0.08±0.03)g/cm3、(34.27±6.09)cm3、(76.12±11.11)cm3,右侧分别为(0.52±0.10)g/cm2、(0.78±0.13)g/cm2、6.01 cm3、(0.06±0.02)g/cm3、(5.17±1.27)cm3、(0.25±0.04)g/cm3、15.62 cm3、(22.12±3.60)cm3、(0.09±0.03)g/cm3、(34.17±5.94)cm3、(76.53±10.71)cm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左右两侧近段股骨QCT各相对应参数之间的r值范围在0.656~0.955,均具有相关性(P<0.05).QCT模拟DXA股骨颈和粗隆区BMD与真正DXA测量的相应值之间r值分别为0.685和0.855,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利用QCT技术可以对老年妇女近段股骨不同区域和不同成分的BMD和结构进行精确定量分析,QCT是骨质疏松研究中非常有用的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骨密度及结构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容积性定量CT(vQCT)技术测量的腰椎骨密度(BMD)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对骨质疏松老年妇女腰椎结构与正常老年妇女进行比较。方法将有骨质疏松脊椎骨折的26例老年妇女归为第1组,选择年龄与其相匹配的无脊椎骨折的30例骨质疏松妇女归为第2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56例病人腰椎L1、L2椎体行容积扫描,在横断面影像中经传统的QCT法测量L1、L2小梁骨BMD(2D-TRAB)、整体骨BMD(2D-INTGL);在经计算机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R)三维处理的影像中应用直方图功能测量L1、L2椎体整体骨BMD(3D-INTGL)、皮质骨BMD(3D-CORT)、小梁骨BMD(3D-TRAB)。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参数为腰椎正位BMD(AP-SPINE)、腰椎正位表观BMD(BMAD)。比较2组老年妇女间上述7组的BMD值。另对10例2D-TRAB正常的老年妇女在VR像中测量L1椎体中部边长为20mm的正方体内骨小梁容积比值,并与在56例妇女中随机选取的10例的数值比较。结果DXA测量中AP-SPINE、BMAD在第1组妇女为(0·796±0·170)g/cm2、(272·7±27·7)mg/cm3,与第2组妇女(0·817±0·140)g/cm2、(249·5±26·5)mg/cm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QCT中第1组的2D-TRAB为(70·4±22·2)mg/cm3、2D-INTGL为(138·3±35·1)mg/cm3、3D-INTGL为(139·4±34·9)mg/cm3、3D-CORT为(133·8±26·9)mg/cm3、3D-TRAB为(69·9±18·6)mg/cm3,比第2组数值(89·1±21·8)mg/cm3、(170·6±34·5)mg/cm3、(180·5±28·2)mg/cm3、(163·2±27·5)mg/cm3、(83·8±17·1)mg/cm3下降18%~23%。10例骨质疏松老年妇女L1椎体骨小梁容积比值为(8·12±1·96)%,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的(39·13±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CT中vQCT参数区分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与无骨折老年妇女的能力优于DXA,三维重组影像显示的骨质疏松老年妇女椎体骨小梁容积明显低于正常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QCT),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腰椎骨密度(BMD)与体成分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4年7月-2022年8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106例,使用QCT测量患者的L1、L2的BMD,L3中心层面的体成分信息,包括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总脂肪(TAT)、腰3水平横断面肌肉面积(L3-SMA),腰3水平肌肉内的脂肪含量(L3-IMAT),同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时长及血液生化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HD患者腰椎BMD与各指标的相关性。依据BMD测量结果,将106例MHD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61)及骨量异常组(n=45),比较两组间体成分及各个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06名MHD患者中57.55%(61例)骨量正常,42.45%(45例)骨量异常,其中26.41%(28例)骨量减少,16.04%(17例)骨质疏松。骨量异常组的年龄、TC、LDL-C、P、VAT、SAT、TAT、L3-SMA及L3-IMAT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CT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技术定量分析测定骨密度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新鲜羊离体腰椎体骨5付,每付4个椎体作为一组,首先分别对每组羊骨使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进行扫描,获得每块羊骨的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再将每组羊骨放置于CT机中,采用GSI模式进行扫描,利用能谱成像物质分离技术测量每块羊骨的钙含量;最后将每块羊骨测定体积后进行高温灰化并称重,计算出每块羊骨的骨灰密度值,采用骨灰钙含量作为金标准,将GSI、DXA方法测得结果分别与之进行对照分析,即采用均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计算GSI技术、DXA与骨灰钙含量之间的相关度。结果 GSI及DXA扫描所得的各种测量数据与骨灰Ca含量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GSI技术测量结果与骨灰Ca含量的相关度为(r=0.879),稍高于DXA测量值的相关度(r=0.845)。结论 CT能谱成像在离体羊骨骨密度的定量分析方面,准确性优于DXA骨密度测量方法,有望应用于人体骨骨密度的定量测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肋骨对双能CT(dual energy CT, DECT)、常规剂量定量CT(normal dose quantitative CT, NDQCT)和低剂量定量CT(low dose quantitative CT, LDQCT)测量欧洲腰椎体模(ESP)骨密度准确率的影响。方法 选用ESP中L1、L2、L3椎体分别代表骨质疏松、骨量减低、骨量正常三种骨密度。以每侧3根新鲜猪肋骨斜行包裹于ESP四周模拟人体肋骨。在有、无肋骨条件下分别使用DECT、NDQCT及LDQCT三种方法连续重复扫描10次,测量并记录其骨密度值、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在同种扫描方法中,分析有、无肋骨条件下各椎体骨密度值的组间差异;在有肋骨条件下,比较三种扫描方法所得骨密度值间的差异,并计算各椎体骨密度值的测量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RE)及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评价其准确率及精密度。结果 在扫描层面内有和无肋骨时,DECT测得的L1、L2、L3椎体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