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汗法是一种针对表证的治疗法则,为太阳病常规治法,但不是惟一治法,治病应当扶正驱邪,以人为本,通过调节整体机能增加抗御病邪的能力。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皆有解表之功,八法解表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的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咳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引起咳嗽的病因病机复杂,中医药治疗咳嗽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咳嗽一证绝非汗法一途,其“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尽而有之。该文据中医整体观的思想,谨守病机,从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的角度,对咳嗽治法加以阐述,提纲挈领地理清治疗咳嗽的思路,以求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中主要治疗大法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八法,其中益气活血法治疗本虚标实之气虚血瘀症在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很广,在此笔者浅谈益气活血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董春香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56-157
祖国医学的治疗大法可概括为“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的方剂,用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因为外感六淫之邪侵犯人体大多始于皮毛,然后由表人里。当然在皮毛肌表还没有入里时应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从而控制疾病的转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其中的汗法是其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旨。其用法有度,灵活严谨。 汗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功能,通过人体的(?)(?)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在太阳病的过程中,由于感邪有轻重,病程有久暂,体质有强弱,阴阳气血有盛衰,治疗有当否,除太阳本证之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表郁轻证外,还会出现各种合并证或兼证,所以汗法除单用外,多与他法合用,体现出随证变法、证  相似文献   

6.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为祖国医学中治疗疾病的八种方法."下法",也称"攻下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根据"泄可去闭"的原则立法,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  相似文献   

7.
发热一证绝非汗法一途,其"汗、吐、下、和、清、温、补、消"八法尽而有之,联系伤寒论中相关条文,从中医八法的角度对发热治法加以阐述,提纲挈领地理清治疗发热的思路,以求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通阳法亦不例外,通阳之中含有八法。如果说按照通阳中药的性味划分的辛温(热)通阳、柔剂通阳、辛滑通阳、淡以通阳、轻剂通阳属于直接通阳类的话,那么按照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划分的通阳法应该就属于间接通阳了。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张氏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三法可以兼众法"、"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张氏把"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归为"吐"法,且提出体质强者,可取一次大吐而愈,弱者可取三次小小吐之,对于年事高、体弱而久病者则用探吐法轻  相似文献   

10.
金元时代医家张子和认为“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自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人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 ,揽而留之则为害” ,故主张“先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攻邪即所以补正 ,损其有余即所以补不足。其攻邪之法 ,无非汗、吐、下也。本文试就张子和之汗、吐、下三法探讨如下 ,以就正于同道。1 汗法张氏力辟习俗固守“发表不远热”之旨 ,认为不论温热药还是寒凉药 ,均可作为发汗药。遂将常用的发表药物凡 40多种 ,根据其性味分为辛热、辛温、辛甘、辛凉 ,给临证应用提供了对症选择之便。对处方的分类 :桂枝汤…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医治疗八法的调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简称。八法中贯穿着调理中焦的意识,就是认为八法的功效凭籍脾胃功能而后成。兹分述如下。 1 汗法 汗法用于邪气在表的病证,其中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益气助阳发汗,养血滋阴发汗等。无论何种发汗法,祛邪之汗是以营卫的充盈通利为基础,而营卫的充盈有赖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功能。所以,应用汗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太阳病汗之五法,即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五方所示之法。合而言之,则属一法,即汗法。俱是升太阳表邪之出路。太阳为六经之首,统摄营卫,固护于外,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邪正交争于太阳,当顺其正气逐邪之势,因势利导,汗而散之,则“使邪气与汗皆出”《素  相似文献   

13.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的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具有概括性 ,被视为中医治疗大法。但临床实践表明 ,八法仍难以包容所有治法 ,如涩、开、降、升法等。本文试就此四法作一阐述。1 涩法涩法 ,是通过收敛固脱作用 ,以缓解气血精津之耗散滑脱证的治疗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即是其立法依据。属于“十剂”中“涩可固脱”的涩剂。刘完素、李时珍分别论述了脱证运用涩法的道理 :“滑则气脱 ,如肠开洞泄 ,便溺遗失之类 ,必涩剂以收涩之”;“脱者 ,气脱也 ,血脱也 ,精脱也 ,神脱也 ,脱者散而不收 ,故用酸涩温…  相似文献   

14.
消法探微     
消法乃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之一,为医林共知,程钟龄曰:“医者以一消字,视为泛常,而不知变化曲折较他法为尤难,则奈何不祥稽博考,以尽济时之仁术也耶?”今遵前贤之旨,对消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论消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治法,虽前贤有不少论述,但影响最大、简繁适中、较为实用的,当推程国彭的“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故后世誉之为治疗大法。八法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其中任何一法均代表一个侧面,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取代,缺一不可。然比较而言,消法含意颇丰,运...  相似文献   

16.
<正>"汗"、"吐"、"下"三法出自《伤寒论》,传承并广泛用于临床却独属张从正。张氏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极善用汗、吐、下三法。张氏应用三法的范围和经验远远超过前人,尤其是下法与吐法。"下法"在"湿形"中的应用尤为显现,如"下五、七行"、"大下一斗"、"下三十余行"等不胜枚举[1]。通过对张氏在《儒门事亲》"湿形"之"下法"应用的浅探,希冀抛砖引玉,为祖国医学事业加砖添瓦。1张氏生平及"下"法观张子和(1156-1228),名从正,自号戴人,故又称张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也是"攻邪派"与"攻邪"理论的鼻祖。  相似文献   

17.
韩凤 《大同医专学报》1995,15(1):39-40,51
《金匮要略》一书记载的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本书对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在所载方证中都有具体表现,本文就《金匮要略》中对八法的具体运用给以举例说明,充分说明一法可治数病,一病可用数法的“症同治亦同,证并治亦异”的原则,明确了治法的重要性,它是辨证的体现,又能有效地指导处方,用药,始终贯穿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黄疸一症,许多疾病皆可出现。仲景治黄之法颇多,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就可见到仲景退黄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不同之方法,各法均有其适应证,由于黄疸之病理特点不同,治黄之方也相应而变。“法者不定之方,方者一定之法。”仲景治黄八法,既可单用,也可合用,临证若能随机应变,黄疸之治自有左右逢源之妙。  相似文献   

19.
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4味药组成 ,见于《伤寒论》34条 ,原文为“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 ,主治身热下利 ,胸脘烦热 ,口中作渴 ,喘而汗出的病证 ,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 ,表证尚在 ,医反误下 ,邪入阳明之腑 ,其汗外越 ,气上奔则喘 ,下陷则利 ,故舍桂枝而用葛根 ,专治阳明之表 (葛根能升阳明清气 ,又为治泻圣药 ) ,加芩连以清里热 ,甘草以调胃气 ,…  相似文献   

20.
和法是祖国医学传统的治疗大法之一。和者,具有调和与和解之意。其作用既不同于汗、吐、下、清、消等法的攻邪,也不同于补、温等法的扶正,而是祛邪与扶正相结合的治疗法则。它通过和解表里之寒热、调和脏腑之虚实,从而达到祛除病邪、平衡阴阳、恢复健康的目的。汉代医家张仲景首开和法之先河,创小柴胡汤治疗伤寒少阳证乃为其代表方。清代医家程钟龄著《医学心悟》,评论八法,其论和法云:“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小柴胡汤加减是也”。和法在八法中,除积少用之吐法外,其余六法皆可与和法同用。程氏谓有“清而和者、温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