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鼻内窥镜技术和CT扫描检查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对于慢性鼻窦炎外科治疗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师的重视。国外许多专家学者建立了多种临床评估系统以准确判断慢性鼻窦炎的严重程度,既便于临床医师接受,又可以指导药物和外科治疗。评估方法越简便易行其接受程度就越高。而判断慢性鼻窦炎的病理情况,CT比症状表现和鼻内镜下的表现更准确,故临床评估多以CT为判断依据。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CT评估方法,同时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发病机制的研究,然而总体而言,目前CRS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成效令人沮丧。  相似文献   

3.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特别是伴发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率仍很高.如何减少复发是困扰很多临床医师的难题.我科将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水溶性全吸收多糖纤维素应用于鼻-鼻窦炎术后填塞,局部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difficult-to-treat rhinosinusitis,DTRS)因其在药物与手术治疗方式上的难治性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其病因被认为有多种复杂因素参与,治疗方式也是多样性的。经过临床医师及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DTRS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围绕近年来对于DTRS病因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难治性鼻及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简介和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起,鼻内镜外科技术依其微创性和功能性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普及,成为治疗慢性鼻及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和鼻腔、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 l le rg ic f u nga l rhinosinusitis,AFRS)被认为是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一个亚型,其特征为抗真菌IgE敏感性、富含嗜酸粒细胞的黏蛋白(也称变应性黏蛋白)以及鼻窦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AFRS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患者,其发生受气候、地理和几种已知的宿主因素的影响。该病在所有需要 手术治疗的鼻窦炎中约占6%~9%。虽然AFRS和变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有相似的免疫学机制,但这两种情况在同一患者中并不常见。AFRS的准确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特征、病理检查、鼻分泌物培养以及影像学和免疫学研究。AFRS的最常用治疗方式是手术完全清除疾病所累及的鼻窦,但其术后复发率仍较高。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术后复发,其他辅助疗法还包括局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奥马珠单抗、变应原免疫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慢性鼻鼻窦炎与鼻窦CT检查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1997年慢性鼻鼻窦炎的定义仅包含鼻部症状与体征,而未将影像学表现作为诊断的一部分。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通过CT检查诊断慢性鼻窦炎,其主要目的有:①作为一项诊断性检查,证实慢性鼻窦炎的存在;②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种指标。作为辅助临床手术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发生放射性鼻窦炎的几率高达86.8%。放射性鼻窦炎表现为头痛、脓涕、口臭等临床症状,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性鼻窦炎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鼻咽冲洗、鼻内局部用药、口服抗生素及使用黏液溶解促排剂等方法,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进行鼻内镜下功能性鼻窦手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经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后发现有一部分为难治性病例,这些病例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敏感,鼻息肉易复发,鼻黏膜及鼻息肉组织呈现显著的嗜酸性细胞浸润,类固醇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此类型鼻窦炎目前被称为慢性嗜酸细胞性鼻及鼻窦炎。本文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原则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但其真正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Thl/Th2/Thl7失衡可能是主要原因,其中Th17细胞分泌的白介素-17(IL-17)起重要作用,抗IL-17抗体治疗的研究处于临床前期阶段,靶向IL-17药物有望成为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经系统药物和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鼻塞、脓涕、面部胀痛感等不适症状,经鼻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可见鼻腔黏膜慢性炎性改变,息肉增生和鼻窦黏膜水肿、黏脓性分泌物、囊泡、息肉等病变.近年来,研究者将此类病例定义为难治性鼻-鼻窦炎[1,2],难治性鼻-鼻窦炎的难治之处在于难以确定明确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上难以获得统一方案,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故我科采取ESS联合改良柯陆手术治疗难治性鼻-鼻窦炎,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方法 如下.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和多发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病因较多,但咽鼓管功能障碍是最主要致病因素。听力下降伴耳闷、耳鸣及耳痛是其突出临床表现。关于其治疗手段国内外尚存在较大争议,探寻安全有效且无创的治疗方法是摆在许多研究者及临床医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现就国内外关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鼻科学     
复杂型和非复杂型慢性鼻及鼻窦炎临床特征分析研究目的:分析伴有和不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及鼻窦炎患者主观症状和内镜、CT等客观检查的强度。使用直观模拟标度尺评估主观症状的强度,通过累积分数获得最后评分。使用Lanza和Kennedy推荐的方法进行内镜检查结果评分,使用Lund-Mackay评分系统对CT扫描结果进行评分。  相似文献   

14.
鼻窦症状与鼻窦CT扫描相关性的前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部胀痛和头痛常被普通内科医师当做鼻 -鼻窦炎治疗并请耳鼻咽喉专科医师会诊 ,因而有必要寻求一套对鼻窦炎症状进行评估和治疗的通用准则。对鼻 -鼻窦炎的诊断主要基于病史和体查 ,上颌牙痛、窦腔透照异常、对减充血剂反应不良、病史或体查发现脓涕均为诊断鼻窦炎的单一预测因素 ,CT则主要用于确定病变范围、监测治疗反应、协助制定手术方案。单独 CT扫描作为鼻窦炎第一线诊断手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目前对于鼻窦炎症状和鼻窦 CT表现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尚无一致意见 ,为此 ,该文对鼻窦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与 CT扫描表现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喉狭窄在诊治方面虽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少数范围广泛的狭窄,切除后又不能直接吻合时往往需要多次手术,甚至仍不得不以永久气管造口来维持呼吸,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进一步探索和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本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在喉狭窄的病因、诊断、评估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颞骨CT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手术前的一项重要检查。高分辨率颞骨CT中我们发现慢性中耳炎同时合并鼻及鼻窦炎及鼻中隔偏曲患者较多,为了研究慢性中耳炎与鼻及鼻窦炎及鼻腔结构异常在颞骨CT中的相关表现,我们分析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中耳手术的112例患者的术前高分辨率颞骨CT,现将两者之间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13年9月《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杂志发表了《儿童鼻炎意见书》。本意见书由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儿童鼻炎工作组Roberts等11位学者共同完成。该意见书在收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医学专家的意见,对推荐等级进行分级,充分反映所依赖数据的可靠程度。此意见书旨在为儿童鼻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循证医学意见,主要针对社区全科医师、实习医师、儿科医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和变态反应科医师。我们将该意见书与《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欧洲鼻-鼻窦炎和鼻息肉意见书》及我国制定的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比较,借以解读。  相似文献   

18.
鼻-鼻窦真菌球是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多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国内外学者推断关键的致病因素为鼻阻塞使真菌更易定植生长于鼻腔及鼻窦的黏膜上,与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关系密切。本研究通过对鼻窦无明显病变的健康对照组及鼻-鼻窦真菌球组人选对象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旨在研究鼻-鼻窦真菌球患者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及与本病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使免疫功能受抑制的人群增多,导致正常菌群的改变使得鼻腔鼻窦的真菌过度生长。随着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本文就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我国开展鼻内镜手术的临床研究工作至今已逾10年,鼻外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结合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实际情况、疾病特征及实践经验,总结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以鼻内镜手术技术为核心,建立对慢性鼻一鼻窦炎规范化综合治疗的理念;②逐步建立了儿童慢性鼻一鼻窦炎阶梯性治疗的概念;③探索了经鼻内镜鼻眶一鼻颅底微创手术的适应证及相关解剖学的研究;④采用鼻内镜手术配合放射和化学治疗鼻一鼻窦恶性肿瘤等。上述内容表明,我国鼻内镜外科学技术体系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