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990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取多种前臂逆行岛状皮瓣转位移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8例,在前臂远端设计皮瓣,依据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分别选用不同皮瓣。其中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7例、桡浅神经伴行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2例、桡浅神经伴行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2例、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植4例、骨问背动脉桡侧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例、尺动脉腕上支逆行岛状皮瓣2例、尺神经尺动脉背支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2例。结果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成活15例。经6~18个月的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皮瓣面积最小为3cm×3.5cm,最大为10cm×14cm,修复后的手指外观满意。结论前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最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斯怡  吴起  潘海飞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22-1423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类型前臂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总结2000年4月至2005年6月应用6种不同类型前臂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35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结果:皮瓣成活29例,6例部分坏死,其中31例随访5~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血运、弹性好,手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手部损伤可早期修复创面,使患者早期锻炼,恢复功能;但选择不同类型皮瓣要根据受伤部位、患者需求及医院本身技术条件考虑,而选择前臂骨间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急诊修复手部损伤,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7):4000-4001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手背部皮肤缺损患者20例。软组织缺损面积4.5cm×3.5cm~9cm×6.5cm。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本组20例皮瓣全部成活。所以患者经过3个月以上的随访,外形良好,平坦不臃肿,皮瓣柔软,色泽与邻近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为9~11mm。手指及虎口功能正常,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无明显并发症。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不损伤主要血管神经,不需吻合血管,受区外观恢复良好,血管恒定,皮瓣成活率高,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实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自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前臂骨间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47例,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手背软组织缺损时骨与肌腱外露;虎口软组织缺损或虎口挛缩开大后,创面常须采用皮瓣修复.1997年6月至2001年8月,作者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手背及虎口软组织缺损和虎口挛缩1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对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对35例应用前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病人,手术前后进行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皮瓣血运变化,做好对症护理。结果:创口一期愈合30例,二期愈合5例;皮瓣坏死1例,部分坏死3例。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和处理血管危象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强调术前术后加强心理护理,对预后影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应尽早完成皮肤软组织覆盖,缩短创面开放时间,减少感染机会发生,利于手功能恢复,我们自1996年以来,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09年11月,笔者对小腿下段及足部组织缺损患者的创面采用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5cm×4cm~21cm×16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游离植皮封闭。结果其中27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问背侧动脉岛状皮瓣(35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5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1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8例),桡动脉鼻烟窝皮支逆行岛状皮瓣(8例)5种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78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71例皮瓣完全成活,i例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2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辩,2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辩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2~4周,创面愈合。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应用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用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5月应用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治疗手指软组织缺损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30例中拇指末节缺损6例,拇指指背缺损4例,食指指腹缺损5例,中指指腹缺损3例,示、中指指背软组织缺损各5例,环指指背软组织缺损2例。急诊手术27例,择期手术3例。皮瓣最大面积5.0cm×3.5cm,最小面积3.0cm×2.5cm。结果28例皮瓣成活良好,2例皮瓣术后2~3d出现暗紫、肿胀、结痂,经对症处理脱痂后成活;经5~12个月随访,手指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掌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不损伤知名血管,操作简单,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效果。方法: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21例,行改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瓣面积5cm×4cm~14cm×10cm。结果:皮瓣全部存活,经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所有软组织缺损均修复,骨骼、肌腱外露均覆盖。随访5个月~2年,皮瓣质地优良,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改良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手术操作及设计简便,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可理想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区和小腿下1/3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2年至2008年6月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25例,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游离前臂骨间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腹部皮肤缺损8例,背部3例,指侧4例,转移皮瓣面积大小(2.0-4.0)cm×(2.0-6.0)cm.结果 本组14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部分成后,随访6周-6个月,修复手部皮肤外观功能满意.结论 该皮瓣是以前臂骨间背动脉穿支为蒂,具有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血管解剖恒定、皮瓣较薄、供区损伤小与受区皮肤质地颜色相近等特点,适合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0月以来,我院应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96例,术后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6例,男50例,女46例,19—53岁,平均36岁。均因外伤引起指腹缺损,其中拇指21例,示指33例,中指19例,环指23例。缺损最大面积3.1cm×2.7cm,最小1.2cm×2.5cm。手术主要选用指背侧岛状皮瓣、逆行指动脉岛状皮瓣、第一掌背逆行岛状皮瓣、拇指桡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4种。急诊手术25例,择期手术7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带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转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2年1月-2007年3月,采用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为蒂的逆行岛状小腿内侧转移皮瓣修复足跟后部软组织缺损3例、内踝部软组织缺损4例、踝前与足背软组织缺损6例。结果:临床应用13例,皮瓣面积最小为8cm×4cm,最大18cm×7cm,术后1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1例,随访时间2~18个月,皮瓣保护性感觉恢复,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内踝上皮支皮瓣厚薄适中,手术切取容易,质地好,血运可靠,不牺牲胫后血管,成活率高,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手指外伤后或瘢痕切除后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由于手部对功能要求较高,所以许多方法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对掌背动脉解剖研究的深入,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6-01与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相关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dorsalmetacarpalartery,surgicalflap,islandflap”,语种为英文;同期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掌背动脉,外科皮瓣,岛状皮瓣”,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相关的文献,对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的文献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不采纳。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3篇相关文献,排除20篇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的文献,排除22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实际纳入21篇。资料综合:手背皮肤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在手背走行4条掌背动脉,其末端吻合支将掌背动脉与指掌侧总动脉相连,根据这一解剖基础,可以设计以掌背动脉为轴心血管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缺损。其轴心线为掌背动脉,旋转点为掌背动脉末端向指掌侧动脉发出交通支的部位,切取范围:皮瓣上界为腕背横纹,下界为指蹼边缘,宽可达血管轴心线两侧各25mm。结论: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缺损,该手术简单实用,不损伤大的血管和神经,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多种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以腓动脉、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穿支为远端蒂的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踝部缺损41例.皮瓣面积6 cm×5 cm~23 cm×16cm.结果:术后39例皮瓣Ⅰ期存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痊愈;1例出现皮瓣下脂肪液化,经Ⅱ期清创再缝合后痊愈.随访1~12个月,1例足跟皮瓣由于负重出现缝合处瘢痕愈合,其余40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辫具有血液供应可靠、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以及不牺牲重要血管等特点,是修复踝部、足跟部、足背及足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手指外伤后或瘢痕切除后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由于手部对功能要求较高,所以许多方法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对掌背动脉解剖研究的深入,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6-01与掌背动脉逆行皮瓣相关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dorsal metacarpal artery,surgical flap,island flap”,语种为英文;同期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掌背动脉,外科皮瓣,岛状皮瓣”,语种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相关的文献,对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的文献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不采纳。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3篇相关文献,排除20篇掌背动脉顺行岛状皮瓣的文献,排除22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实际纳入21篇。 资料综合:手背皮肤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在手背走行4条掌背动脉,其末端吻合支将掌背动脉与指掌侧总动脉相连,根据这一解剖基础,可以设计以掌背动脉为轴心血管的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缺损。其轴心线为掌背动脉,旋转点为掌背动脉末端向指掌侧动脉发出交通支的部位,切取范围:皮瓣上界为腕背横纹,下界为指蹼边缘,宽可达血管轴心线两侧各25mm。 结论:掌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的缺损,该手术简单实用,不损伤大的血管和神经,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逆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选择本科2006年12月至2009年11月,应用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节软组织缺损伴指骨外露24例,该皮瓣的设计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体表投影线为轴心线,距甲沟2.3cm处纵轴线向背侧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皮瓣面积为1.0cm×2.5cm~3.0cm×2.5cm。结果术后24例皮瓣完全成活,均获1~6个月随访,指间关节活动度良好;拇指外形满意,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10mm。结论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是手外科修复拇指缺损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治疗、护理较为容易,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腿后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腓动脉吻合支为血管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结果临床应用20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年,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 皮瓣能修复较大面积的软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易取,是修复足跟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