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阿城区肾综合症出血热(EHF)患者发病情况,为流行性出血热(EHF)诊治和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我们对2009-2011年流行性出血热(EHF)疑似病例标本进行了流行性出血热(EHF) IgM抗体检测.方法 收集2009-2011阿城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标本共42份,其中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阳性13份,阳性率为26.2%;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主要集中人群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年龄19-40岁.流行性出血热(EHF)IgM抗体阳性男11例,占0.33%;女2例,占0.22%.发病时间分布春、夏季节(3月份-7月份)均有病发生.流行高峰出现在6月份,0.62占%.  相似文献   

2.
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法对太钢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隐性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存在着EHF隐性感染,感染率为4.98%,无年龄、性别及职业差异。EHF隐性感染者的平均抗体滴度为1∶23.78,进一步说明健康人群对EHF基本处于无抵抗力状态。  相似文献   

3.
采用McAb ELISA捕捉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EHF病人血清351份,总阳性率为94.58%,而正常人血清和非EHF病人血清146份全部阴性。第2病日血清中即可检出EHF-IgM抗体,第4、6病日阳性率分别为87.50%和96.43%,第8病日26份血清全部阳性。对1例典型EHF病人血清IgM抗体动态观察,发现病后1周抗体滴度最高,病后1个月明显下降,病后3个月转阴。  相似文献   

4.
用间接法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54份EHF病人血清全部阳性,32份正常人、19份发热病人和18份误诊为EHF病人的血清全部阴性,与IFA检测结果相同。检测EHF病人系列血清,发病3d就可检出抗EHF IgG,抗体滴度随病程升高,表明间接法ELISA可用于EHF临床诊断。将间接法ELISA与IFA、RPHI和HI平行检测30份EHF病人血清,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43 211、1:413、1:253和1:143,有高度相关性,且ELISA比RPHI和HI更能检测出早期抗体。检测疫区人群血清4134份,间接法ELISA检出490份阳性,而IFA仅检出470份。结果表明间接法ELISA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适用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首次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3年1月广州市区内报告首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我们以此例作为指示病例,于同年8~9月间开展了血清流行病学和疫源地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发现正常人隐性感染率为0.25%(1/395),查可疑病人血清6份,发现阳性1份,查非EHF病人血清11份,阳性1份(临床诊断可疑登革热病);褐家鼠肺脏带EHF病毒抗原阳性率为8.6%(48/555),其它小啮齿动物均未发现阳性,从而首次证实广州市存在EHF疫源地,其主要贮存宿主为褐家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某些人群的隐性感染率,我们于1987年3~4月对依安县1986年重点病区的51例病人血清(B组)及户内健康人群血清130份(A组)、B组病人邻居家中既往无EHF病人家的户内健康人群血清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调查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在人群中的隐性感染,我们于1982年7月至1985年6月对全省43个市县(占全省50%以上)进行了健康人群血清中EHF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测,共检血清5341份,其中发现阳性193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43个市县健康人群中,经无菌操作静脉采血2ml,分离血清待检。 2.细胞抗原片: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提供:A_1株、A_(96)株、陈株感染的A-_(549)及Vero~E_6细胞制备的抗原片。 3.荧光抗体:羊抗人IgG、IgM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4.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 5.判断标准:EHF·V·IgG抗体测定血清  相似文献   

8.
应用IgM-ELISA法检测了115份不同病日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结果表明,发病5天以内即可测出EHF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率达87.5%,最高滴度可达10~(-6)。本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于ELISA竞争法,无需特殊设备,与免疫荧光法相比,更适于基层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用不同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的三种鼠肺抗原对安徽EHF患者血清抗体进行检验,其结果如下: 1、用江西省EHF疫区的黑线姬鼠鼠肺抗原检查了25例安徽EHF病人的双清,急性期(1~7天)血清的阴性率为20%(滴度≥1:80);恢复期(19~4天)血清的阳性率为88%(滴度≥1:80),并且两期的抗体滴度有明显的动态化。一般为4倍增高。其中15例达16倍以上。可见两者具有特异的血清学关系。 2、用四川省EHF疫区褐家鼠鼠肺抗原重复检查上述双份血清,得到非常致的结果。 3、通过对另外11份恢复期血清的检查,还确定了辽宁EHF疫区棕背鼠平鼠肺抗顾与上述黑线姬鼠鼠肺抗原的血清学关系。从而证实了辽宁、四川,江西和徽四省EHF的病毒病原的抗原性相同。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 (EHF)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 ,威胁和影响工农业生产、外贸及旅游事业发展的疾病之一。我省于 1 986年起在西宁市、同和、平安县建立国家监测点 ,对监测点内鼠类及人群隐性感染实施监测 ,至今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确定我省目前仍为EHF非疫区。 1 988、 1 991~ 1 992年根据我省地理景观特征 ,对海西地区的郭里木、蓄集和与新疆接壤的阿拉尔分别检测蒙古族牧民血清 6 2 3份 ,本地产绵羊血清 1 ,0 5 6份 ,结果在绵羊血清中检出 XH-FV抗体 1份 ,经新疆自治区防疫站出血热室鉴定 ,证实海西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海南岛立克次体的群别及其分布。方法:应用微量免疫荧光检测法(mIFA)对人群血清进行恙虫病、斑疹伤寒和斑点热3种立克次体IgM、IgC抗体检测。应用L929单层细胞进行立克次体分离培养。立克次体用特异性抗体进行mIFA鉴定。结果:恙虫病、斑疹伤寒和斑点热3种立克次体ISC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3.55%(76/561),18.77%(101/538),30.83%(164/532)。其中IgM和IgC抗体均≥1:80者,斑疹伤寒为32.08%,斑点热为46.30%。立克次体分离培养结果,20份不明原因发热或疑似立克次体病患者血液标本分离出12株立克次体,免疫血清mIFA鉴定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等方法鉴定出3株恙虫病立克次体、2株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7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海南岛确有恙虫病、斑疹伤寒、斑点热病存在,该岛的中、西部感染率较高,南、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海南岛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存在及其分布。方法:①恙虫病立克次体血清学调查用微量免疫荧光检测法(mIFA)。②恙虫病立克次体分离用小鼠接种法和L929细胞培养法,恙虫病立克次体鉴定用特异性抗体mIFA。③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NPCR)技术检测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DNA。④DNA序列。结果:①35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清中,10/35(28.57%)份血清呈IgG抗体阳性反应(滴度≥1:80)。收集自海南岛的东、西、南、北、中部地区的561份人群血清恙虫病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3.55%(76/561)。其中东部地区阳性率为8.69%(10/115),南部为7.22%(7/97),西部为28.83%(32/111),北部为11.76%(12/102),中部为11.03%(15/136)。②小白鼠接种分离法从疑似立克次体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3株恙虫病立克次体,L929细胞培养法从20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出3株恙虫病立克次体。③应用PCR技术从9例疑似立克次体感染患者血液中检出4例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DNA。用NPCR法从17组野鼠脾脏标本中检出3组恙虫病立克次体特异性DNA。④DNA序列已经分析清楚。结论:海南岛确有恙虫病存在,该岛的中、西部感染率较高,南、北部较低。海南岛恙虫病立克次体DNA序列已分析清楚。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立克次体病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海南岛的东、南、西、北、中五个地区收集一般人群血清561份,不明热患者血液标本20份,应用恙虫病、、斑疹伤寒、斑点热三种立克次体抗原片对血清标本同时进行mIFA测定。发现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5%,18.77%,30.83%。IgG滴度≥1∶80的血清中,IgM抗体也≥1∶80者,斑疹伤寒为32.08%,斑点热为46.30%。20份患者血液标本应用L929细胞进行立克次体分离培养,共分出12株立克次体。用mIFA和PCR初步鉴定出7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首次从血清学、病原学、遗传学上证实海南岛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扶沟县1986年春季因革螨(柏氏禽刺螨)大面积侵袭人群引起螨性皮炎,同时发生了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大流行。调查表明:(1)EHF病人大多有明显螨咬史,一般在螨咬一个月后发病。发病人数随着螨性皮炎的增加而增加,终止而终止。(2)该螨的季节消长与褐家鼠型EHF发病曲线相关。(3)当时鼠密度和带螨率均高,可在病人身上、被褥、鼠体找到大量该螨。(4)褐家鼠带毒率高。(5)在螨咬后的健康人群中EHF隐性感染率高达31.58%。(6)排除了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的可能性。结合苏州医学院实验证实该螨能经刺吸、经期、经卵传播EHFV。故认为柏氏禽刺螨在这次EHF流行中起着重要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L929细胞从患者血液中分离立克次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中分离立克次体。方法:应用L929细胞培养法分离立克次体,并用微量免疫荧光检测法(mIFA)、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进行鉴定。结果:从20份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12株立克次体,鉴定结果,3株为恙虫病立克次体,2株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7株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论:应用L929细胞培养法可以直接从立克次体病患者血液中分离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发热特征在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 年1 月-2010 年12 月本院发热疾病科符合经典FUO 诊断标准患者368 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FUO 疾病谱中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在发热特征上均具有各自的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包括病程(P = 0.014)、热型(P < 0.001)、最高体温(P = 0.036)、发热发作的时间(P < 0.001),是否伴有畏寒、寒战(P < 0.001)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四个独立影响因子为病程、发热发作的时间、畏寒、寒战;泌尿系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淋巴瘤具有独特的热型特征。 结论 发热特征分析是FUO 诊断的重要线索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云南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人钩体病的感染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个钩体病重疫区县,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和对照人群血清抗体水平测定,以及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钩体分离培养等。结果4个疫区县为年平均气温高、雨量充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共检测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全血,血清690份,对照人群血清400份。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2.46%、抗体几何平均滴度1:173.01,从全血中分离出钩体菌株3株,检出率0.44%,三个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结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是因为感染钩体而引起的发热,并非原因不明。在钩体病流行地区的不明原因发热病人中开展钩体病筛查,有利于疾病的诊治和减少患者的病痛。做好钩体病常规疫情监测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8.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索建德县罹患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危险因素。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证实的97例EHF病例,按年龄、性别和住同一医院与其他疾病病人作1:1配对调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村中曾有EHF史、外出他县、野宿和直接接触鼠类四个因素是罹患EHF的危险因素,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5.67、11.94、18.18和7.36。病例家属隐性感染率(4.95%)与对照家属隐性感染率(5.12%)相似;病例与对照家中捕获的鼠类及其EHF抗体、抗原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中泌尿系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热疾病科2011 年2 月- 2012 年12 月符合FUO 诊断标准的UTI 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FUO 中UTI 多表现为规律间歇热。女性多见尿常规异常(P = 0.027 1),女性和≥ 60 岁患者尿培养阳性常见(P = 0.031 6,P = 0.028 2)。 结论 FUO 中UTI 热型多为规律间歇热,反复尿常规和尿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