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患者雌激素水平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是指女性在自然绝经前后发生,以焦虑、抑郁为主要特征的非特异性综合征,发生率约32%。传统生物学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所致雌激素水平降低是其发生的原因;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探讨女性情绪障碍与雌激素水平紊乱的研究成为心身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众多学者研究报道,单纯补充雌激素不能显著改善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患者的症状,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照了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患者与无情绪障碍健康者的雌激素水平、人格特征、婚姻质量,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探讨了围绝经期情绪障碍发生的机制,为围绝经期女性心身保健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分层调查青岛市区及近郊各社区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5.41±1.93)岁;平均绝经年龄(49.44±3.27)岁。(2)围绝经期的主要症状有健忘(76.6%),性欲减退(72.9%),性高潮障碍(63.3%),疲乏(59%);其次为易怒,入睡困难,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心悸,阴道干燥,潮热,骨、关节、肌肉疼痛,尿急尿失禁,性交痛,皮肤感觉异常,眩晕,抑郁。(3)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忘、焦虑、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子女数、年龄、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以轻度为主,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重视雌激素补充治疗及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3.
徐国萍  葛芳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1,20(6):454-456,46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伴发抑郁障碍的合理治疗方案,提高围绝经期妇女身心健康的水平。方法:选择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用黛力新联合性激素治疗(HT)(64例),对照组单用HT(61例)。观察治疗前后Gr绝经相关症状评分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Gr绝经症状评分:治疗2周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无明显差异,但4周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各时段分值均低于对照组,随治疗时间推移,差异逐渐显著。SDS抑郁评分:治疗2周末研究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周末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周后无明显改善。并且研究组各时段分值均低于对照组。结论:HT联合小剂量黛力新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有效缓解抑郁障碍,减轻躯体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香芍颗粒治疗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全国11个中心进行,招募处于围绝经期并伴有情绪症状的患者300例,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研究,患者随机进入研究组(香芍颗粒1袋,每日3次,150例)和安慰剂组(香芍颗粒类似物1袋,每日3次,150例)治疗8周,并通过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14项焦虑量表(HAMA)和Greene围绝经期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变化。结果:完成至少4周随诊的276例(92.0%)受试者纳入分析,其中研究组136例,安慰剂组140例。治疗8周后研究组和安慰剂组HAMD及HAMA评分均显著降低(P<0.001),研究组的HAMD和HAMA评分显著低于安慰剂组(P<0.05)。与基线比较,HAMD和HAMA的评分减分率在研究组均高于安慰剂组(P<0.05)。研究组抑郁症状治疗总有效率67.6%,安慰剂组抑郁症状治疗总有效率5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焦虑症状的治疗总有效率也优于安慰剂组(61.0%vs.44....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妇女是抑郁障碍的高发人群,可能和这一时期特有的激素波动有关。妇产科医生在诊断绝经期综合征的同时要高度警惕抑郁障碍的存在。抗抑郁药物和激素治疗同时应用治疗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抑郁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正围绝经期是女性的必然生理阶段,年届中年,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其自身健康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但随着生理性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大约有15%~50%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和情绪症状如:情绪不稳、焦虑、易激动、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头痛、乏力、甚至焦虑和抑郁等~([1]),但大多数症状会被躯体症状所掩盖而容易造成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更年期门诊妇女绝经综合征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因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首次就诊的妇女纳入本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状况,应用Kupperman绝经指数量表(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评估围绝经期相关症状,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抑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共计调查153名门诊妇女,平均年龄为(47.3±4.3)岁,月经不规则者占77.78%。73.86%的调查对象患有绝经综合征(KMI6),疲乏(70.59%)、情绪波动(63.40%)、失眠(59.48%)、潮热出汗(56.21%)和骨关节痛(52.29%)是最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35.95%的门诊妇女存在抑郁症状(PHQ-9≥5)。绝经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的共患程度与门诊妇女是否患有抑郁症状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症与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眩晕、疲乏、头痛、心悸、性生活等具体症状的严重程度均有统计学联系。结论更年期门诊患者绝经综合征和抑郁症状间存在明显联系。未来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使更多的妇女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西农村地区围绝经期情绪障碍者体内不同激素水平及变化特点。方法: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并结合某些临床症状及体征,对靖安和分宜两县40~56岁的妇女进行筛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焦虑和抑郁的评定,部分女性血中雌二醇(estradiol,E2),促卵泡生成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等3种激素水平的放射免疫检测。结果:调查围绝经期女性613例,采集有效血样85份,情绪障碍患病率27.89%,其中焦虑患病率24.80%,抑郁患病率14.68%。E2、FSH、LH水平在情绪障碍者与无情绪障碍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年龄段的情绪障碍者及不同月经周期的情绪障碍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处于卵泡期的焦虑者FSH水平比无焦虑者高,月经周期不正常的抑郁者FSH水平高于无抑郁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情绪障碍发生与否同E2水平变化有直接关系,但焦虑和抑郁的发生与FSH水平有统计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绝经与抑郁     
女性较男性更易感抑郁,特别是在激素水平波动时期.但长期以来绝经与抑郁的关系不确定.目前认为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激素水平变化、社会紧张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均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除传统治疗方法外,雌激素补充治疗有效,雄激素的作用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正>部分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情绪的改变,其中抑郁症状突出[1]。董胜莲等[2]报道,我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生率为23.80%。度洛西汀(Duloxetine)是一种新型的平衡高效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为探讨度洛西汀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以西酞普兰为对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与激素补充治疗、心理疏导及抗焦虑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妇科门诊围绝经期情绪障碍女性共100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方法,按接受治疗情况分为A、B两组,A组54例,仅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B组46例,在A组基础上给予抗焦虑药物干预;将同期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门诊体检的围绝经期健康女性50例纳入C组对照;比较三组女性情绪障碍程度,A、B两组用药前后的情绪评分变化及疗效比较。结果三组女性情绪障碍基础评分比较,A、B两组HAMA评分、HAMD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C组比较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接受治疗后A、B两组四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各节点评分比较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通过激素补充治疗及抗焦虑综合干预后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系统对围绝经期因妇科良性肿瘤行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进行评分,观察双侧卵巢切除对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在我院因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同时切除双侧卵巢的围绝经期患者,术后6~12个月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和改良Kupperman评分表.询问患者如可以重新选择,是否仍愿意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根据不同选择将患者分为接受手术组和暂缓手术组,并对Kupperman评分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8份.患者术后Kupperman评分由术前的12.71±9.50增加至20.35±7.84(P=0.000),其中以心悸、性生活质量下降、潮热出汗、疲乏、情绪波动、抑郁多疑等症状的评分增加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暂缓手术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头痛及性生活质量下降评分高于接受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双侧卵巢切除后可能会加重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进行围绝经期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治疗时,应合理掌握卵巢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正睡眠障碍系指睡眠质和(或)量在睡眠-觉醒过程中出现改变,并伴发各种功能障碍,可直接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躯体不适或其他疾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睡眠障碍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女性尤其明显。围绝经期是女性生殖期与绝经期的转折点,是出现潮热、盗汗、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的特殊时期。睡眠问题在不同时期都备受各界的关注。早在200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于更年期相关症状管理的会议中  相似文献   

16.
缓解抑郁可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缓解抑郁、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上的作用。方法 将就诊于本院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 ,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患者伴有抑郁症状 ,第三组患者无抑郁症状。三组均分别以雌 孕激素序贯疗法治疗 ,第一组加以心理咨询和辅导。结果 第一组和第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Kupperman’s评分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和 P <0 0 5 )。第二组患者治疗前后Kuperman’s评分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缓解抑郁 ,显著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绝经与抑郁     
女性较男性更易感抑郁,特别是在激素水平波动时期。但长期以来绝经与抑郁的关系不确定。目前认为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激素水平变化、社会紧张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均与同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除传统治疗方法外,雌激素补充治疗有效,雄激素的作用仍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改良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生活事件量表、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于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对广东地区112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1.07%。经前期综合征、痛经程度、绝经、居住环境、抑郁史、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Kupperman绝经指数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除与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及精神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减少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绝经是女性生理上重要的转折点,在绝经过渡期,因为卵巢功能的减退,约三分之二的妇女可出现一系列因性激素水平变化所引起的症状。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妇女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增加,现将有关围绝经期睡眠障碍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多学科联合管理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性研究18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MHT)6个月,观察组在MH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联合管理。填写改良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在激素补充治疗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的围绝经期女性,治疗6个月后,其Kupperman评分及SAS、SDS评分下降程度、E2升高、FSH、LH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补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可以显著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还能够更好的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