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 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肾功能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肾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4例血清肌酐明显下降;10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均消失,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自体膀胱扩大中的1例脊膜膨出患者.术后1月膀胱容量增加了13 mL,但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另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过反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接受输尿管膀胱扩大术的1例隐性骶裂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增加显著,肾积水状况改善,血清肌酐下降.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能掌握并坚持自行间歇导尿术.结论 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仍然是目前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的金标准.有返流性巨输尿管的患者(尤其小儿)可选择输尿管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的选择要慎重,相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来说其容量扩大有限,疗效尚待大样本长期的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2.
三种不同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三种不同术式的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并观察疗效。方法1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接受膀胱扩大手术。其中7例(10侧)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2例行自体膀胱扩大术,1例行输尿管膀胱扩大术。术后随访1~42月,经B超或磁共振尿路造影(MRU)、肾功能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患者肾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4例血清肌酐明显下降;10侧膀胱输尿管返流均消失,膀胱容量和顺应性明显改善。自体膀胱扩大中的1例脊膜膨出患者,术后1月膀胱容量增加了13 mL,但顺应性改善不明显;另1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自主神经过反射症状得到部分缓解。接受输尿管膀胱扩大术的1例隐性骶裂患者,术后膀胱容量增加显著,肾积水状况改善,血清肌酐下降。本组9例患者术后均能掌握并坚持自行间歇导尿术。结论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仍然是目前神经源性小容量低顺应性膀胱治疗的金标准。有返流性巨输尿管的患者(尤其小儿)可选择输尿管膀胱扩大术。自体膀胱扩大术的选择要慎重,相对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来说其容量扩大有限,疗效尚待大样本长期的随访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在治疗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过程中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的疗效。方法:对近几年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0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的患者,并对其使用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人需经过尿动力学检查、尿道膀胱镜以及膀胱造影进行确诊后方能进行手术。手术使用15至20厘米乙状结肠扩大膀胱,若患者有膀胱输尿管返流则需先进行相关手术,治疗结束后要定期寻访,对剩余尿量50ml以上或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进行间歇性清洁导尿的辅助治疗。对病人治疗前后输尿管返流、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容量、肾功能以及尿失禁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并对病人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转归以及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的30例病人在手术完成后,膀胱安全容量经由膀胱造影反应显示其容量增大,同时病人血清肌酐也恢复其正常水平;同时有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后有所减轻。患者经由护理引导下大部分可以自行清洁导尿。结论:针对患者的膀胱容量问题,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可以很好的进行解决,使膀胱充盈期的压力得到有效地降低,保证病人储尿环境的安全性,在临床对神经源性低顺应性膀胱进行治疗的有效方式,但治疗后或伴有泌尿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扩容术后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00年至2012年经手术治疗的4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病例资料,对手术方式及术前、术后随访尿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术前、术后最大膀胱容量、排尿前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残余尿量及膀胱顺应性变化,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大膀胱容量增加(32.55±59.51)ml,排尿前逼尿肌压力降低(8.81±16.45)cmH2O,残余尿量明显下降(46.77±85.92)ml,膀胱顺应性升高(5.65±11.46)cmH2O。结论:应用回肠浆肌层补片术+双侧髂腰肌盆底悬吊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术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明显增加,膀胱逼尿肌压力及残余尿量有效降低,膀胱逼尿肌及括约肌协调性得到改善,因此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作为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扩容术后长远期随访的必备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针灸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结果:1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后,残余尿量均下降至50~100 ml以下,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无一例发生急性泌尿系感染及输尿管反流症状。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无菌性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等,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膀胱测压及括约肌EMG检查小儿膀胱功能障碍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小儿膀胱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组 1 64例 (男 1 0 9例 ,女 55例 ) ,其中 <2岁 52例 ,2~ 1 3岁 1 1 2例。患儿组 2 54例 (年龄 1月~ 1 4岁 ) ,其中神经源性膀胱 61例 (包括脊柱裂 46例 ,骶会阴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后患者 1 5例 ) ,遗尿 1 1 2例 ,后尿道瓣膜 1 8例 ,尿频、尿急和尿失禁 2 5例 ,膀胱输尿管返流 1 8例 ,泌尿系感染 2 0例。检查使用仪器为DanTech膀胱测压和肌电图记录仪。其中 35例进行了电视监视下的膀胱测压。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儿残余尿 <1 0ml,少数新生儿膀胱残余尿可以较多 ,最大膀胱容量随年龄增加 ,新生儿为 (33± 2 4 )ml,1 3岁时达 (350± 54)ml。 57%新生儿表现为非协调性排尿或间断性排尿。协调性排尿过程中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为 (6 .77± 2 .1 6)kPa。神经源性膀胱主要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顺应性降低、或反射亢进(非抑制性收缩 ) ,逼尿肌括约肌活动不协调 (DSD)、膀胱容量增加或减少等 ;60 %遗尿患者发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异常 ,分别表现为DI、膀胱容量小、DSD等。不明原因尿频、尿急、尿失禁和膀胱输尿管返流 50 %发现有DI并有DSD。泌尿系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DSD和DI。结论 :无排尿异常症状小儿膀胱多可完全排空 ,但新生儿可见较多的  相似文献   

7.
仝墨泽  陈成  乔九玉 《安徽医学》2014,(8):1069-1071
目的探讨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尿道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的24例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开始随访至2014年2月,24例患者术后20例排尿通畅,残余尿减少到50 mL以下或者残余尿较术前减少>50%。术前12例伴有双肾积水,其中6例肾功能不全,术后6例肾积水基本恢复正常,4例明显好转,总体优良率83.3%。术后5年内随访,总体优良率70.8%。结论经尿道内括约切断术治疗高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明显,且具有创伤小、易于开展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自我清洁导尿术对储尿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7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自我清洁术.对比研究患者自我清洁导尿术前后的并发症变化情况、尿动力学改变情况以及治疗的满意情况.结果 患者在术后60 d的并发症情况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其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由58.33%降到26.39% (P <0.01),肾功能检查中尿素、肌酐、K+和尿酸较术前有较大的改善,其中尿素、肌酐和尿酸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尿动力学检测数据中,平均余尿量(PVR)、膀胱压(Pves)、膀胱容量(VH2O)均有下降,逼尿肌压力(Pdet)明显提高,括约肌协同失调(DSD)和膀胱低顺应性(BLG)比例下降(P<0.05).在自我治疗的满意度评分中最高的为症状有所缓解,平均分为10分(总分10分);最低的为健康教育形式,仅为6.72分.结论 自我清洁导尿术能够有效地降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尿动力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在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中的指导作用.方法: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导尿,首先评估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指导间歇导尿训练.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使患者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肾功能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依据膀胱安全容量及压力测定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间歇导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4年1月对1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结果术后随访13~35(平均14)个月。新膀胱内压低,容量大。术后1例出现轻度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1例增加腹压时有尿失禁。结论原位低压乙状结肠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肠代膀胱术,手术较简单易行,术后并发症少。在扩大膀胱容量,降低内压,提高顺应性和调节性方面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atomic site of spinal cord injury and real-time conditions of bladder and urethral function was asse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A total of 134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ies (105 males, 29 females; averaged 34.1 years old) were involv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cluding urodynamic evalu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imaging for anatomical position, and Bors-Comarr classification. The associa- tions between the levels of injury and urodynamic finding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16.7 months (range 8-27 months).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ies occurred in 21 cases, and in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ies in 113 cases. Of the 43 patients with upper motor neuron (UMN) injuries, hyperref/exia and (or) 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 were demonstrated in 30 (69.8%), 31 (72.1%) suffered low bladder compliance (less than 12.5 mL/cmH20), 28 (65.1%) had high detrusor leak point pressures (greater than 40 cmH20), and 34 (79.1%) had residual urine. Of the 91 patients with lower motor neuron (LMN) injuries, areflexia occurred in 78 (85.7%), high compliance in 75 (82.4%), low leak point pressures in 80 (87.9%), and residual urine in 87 (95.6%), respectively.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anatomical site of spinal cord injury and urodynamic findings were ill defined.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this study reveal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level of injury and the type of voiding dysfunction. The anatomical site of spinal cord injury can not be predicted in real-time condition of bladder and urethral function. Management of neurogenic bladder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must be based on urodynamic findings rather than inferences from the neurologic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常见且棘手的临床并发症。通过对近十年来国内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文献报道进行收集整理,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常用方法等方面分析,并提出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呼吸肌与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膀胱引流。结果: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疗效评价总有效率90.0%,明显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在对脊髓损伤痉挛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护理时,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患者45例按完全性损伤与不完全性损伤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按随机数字各表分为两组: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2例,对照组12例,不完全性损伤针刺组11例,对照组1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配合药物治疗及间歇性清洁导尿;对照组仅用药物治疗及间歇清洁导尿,疗程为20d。治疗前后采用简易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法测出残余尿量;记录患者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奥昔布宁类药物使用量。结果治疗前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组中的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减少率,自主及辅助方式排尿次数增加率以及奥西布宁类药物使用减少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膀胱容积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Liu TJ  Zhao MJ  Sha KF  Gao JZ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6):1827-1829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类似物(RTX)对神经原性膀胱的影响.方法 选择最大膀胱容量<250 ml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患者均为男性,均存在膀胱尿道功能障碍,不能自主排尿,行间歇导尿4~6次/d.依据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分类,包括颈髓不全损伤2例,胸髓完全损伤5例,胸髓不完全损伤4例,腰髓完全损伤8例,腰髓不完全损伤5例;年龄24~58岁;病程1-6年,平均2.3年.RTX每支含量0.0063 mg/4 ml,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注入排空膀胱内,保留30 min,然后予以间歇导尿排空膀胱.记录接受RTX膀胱内灌注前后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的变化.以灌注后最大膀胱容量增加≥100 ml为有效,否则为无效.结果 灌药前及灌药1周后尿动力学检测提示最大膀胱容量分别为(210±23)ml和(360士30)ml;膀胱顺应性分别为(17±3)ml/cm H2O和(24 ±5)ml/cm H2O(1 cm H2O=0.098 kPa),灌药前后两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共15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62.5%,有效期持续1-4个月不等.结论 RTX膀胱内灌注对于神经原性膀胱具有一定的扩大膀胱容量,增加膀胱顺应性,减少漏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训练4周,治疗组患者加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观察两组24h排尿次数、每次尿量、每周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每周尿失禁次数、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膀胱容量和每次尿量显著增加(P0.01);治疗组在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和升高膀胱容量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膀胱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像尿动力学诊断以遗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变.方法对2例经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神经源性膀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以遗尿为主诉就诊,B超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期膀胱颈口不能完全关闭,排尿期膀胱颈口不开放,膀胱大量残余尿,上尿路损害,瘫痪性膀胱.结论对于临床表现为遗尿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全面地了解膀胱尿道功能.  相似文献   

18.
蔡金云  王旋  陈娟  付萍 《当代医学》2022,28(6):39-43
目的 提高对神经系统查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需考虑SLE合并横贯性脊髓炎可能的认识.方法 本文对1例SLE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继发反复细菌性尿路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为22岁男性,诊断SLE 15年,外院诊断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2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2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2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