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万严  杨志宏  叶宁 《江西医药》2009,44(2):105-10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放射溶栓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例外伤性下肢血管闭塞患者DSA检查后1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溶栓后再通,1例截肢。7例非外伤性下肢动脉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放射溶栓治疗后.完全再通4例,部分再通1例,未开通截肢2例。结论介入放射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特别是合并有心、脑、肺疾病的高龄患者,见效快,效果好,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83-58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60例,均经血管彩超及64排CT血管造影(CTA)确诊。其中髂动脉病变65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202条患肢,股腘动脉病变累及膝下三分支58条患肢,膝下小腿动脉分支闭塞43条患肢,每例患者均先球囊扩张治疗,如扩张不满意或出现夹层等酌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12~72个月,分析介入治疗后的中长期疗效。结果:术中未出现血管破裂、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患者术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有明显升高,下肢动脉闭塞相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患者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1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内膜增生引起支架阻塞80例,非治疗部位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病变而出现下肢缺血症状30例,另外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12例,均经再次介入治疗后缺血症状改善。另有115例多次彩超复查示管腔通畅、血流良好;3例患者于术后16个月内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操作创伤小,中长期疗效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丽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628-630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患者支架植入术治疗之后,对患者行周密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本组72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顺利,经过精心的综合护理,术后所有患者动脉血流状况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达100%。术后患者恢复快,卧床明显时间缩短,且均痊愈出院,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给予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支架介入治疗的患者有效、完善的护理,对于患者临床获益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使用动脉直接溶栓以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在患者手术之后的3个月~2年中的临床观察显示,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的再通概率为100%,患者多段动脉闭塞血管的再通概率为53.4%,30例患者的血管再通概率为82.3%。结论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属于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类有效治疗方法,应该在医院科室中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技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87条临床拟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CT血管成像对照。结果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直观地显示动脉管壁情况、管腔回声及血流充盈情况,频谱多普勒可以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诊断的准确率,动脉硬化和闭塞症100%;动脉栓塞9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8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一种敏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严重的下肢缺血性疾病,致残率高,甚至可造成死亡。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无有效的方法。我院于1986年底开始实验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为7例9个下肢的患者施行了分期静脉动脉化手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38条患疾下肢)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经肱动脉穿刺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选择性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除1例3个月后继发动脉内血栓形成,其余病例经介入治疗后血管均开通,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由0.19~0.62(平均0.42±0.15)上升为0.46~0.93(平均0.73±0.18)。结论:经肱动脉穿刺应用腔内血管成形术及选择性支架置入为主的综合介入治疗是治疗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赵庆莉 《黑龙江医药》2011,24(5):841-843
本文就非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闭塞症病人的全身和下肢护理结合16例病例进行了讨论,提出对于该类病人全身和下肢的护理应同时予以足够的重视,强调运动康复是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澎  谷岩  孙涛  郝明利  陈宝公 《天津医药》2004,32(5):307-308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起病急骤,可威胁到生命。因此,及时诊断、早期取栓和辅助治疗,对保全肢体和生命至关重要。笔者报道30例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成功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0.
孤立的股总动脉(Common femoral artery,CFA)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并不常见,因为它常常伴随其他部位的血管尤其是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病变,所以对其报道的文献并不多[1-7]。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患者通常表现为严重的下肢间歇性跛行,  相似文献   

11.
多途径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T导致的下肢肿胀、疼痛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常见。血栓可能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导致严重的后果。本文对57例经静脉造影证实DVT的患者,根据血栓形成的位置、范围、程度及对血栓形成时间的估测,采用多途径的方法联合进行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杂交(hybrid)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根据患者介入探查情况进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近期有效率95%。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0.72±0.18)高于治疗前(0.3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8条,占40%。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杂交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复杂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较单一的手术或腔内治疗,具有优势互补、减少创伤、安全的特点,能最大程度的挽救肢体。  相似文献   

13.
于广计  周石 《贵州医药》2006,30(11):989-992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插管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D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70例下肢DVT患者经颈静脉途径插管每日尿激酶50万U间断推注溶栓治疗。溶栓前均行TrapEase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溶栓后14侧髂股静脉狭窄者行PTA术、8侧髂静脉行PTA术 Stent术。结果70例患者79侧患肢插管成功率为100%。经导管间断灌注尿激酶,总剂量平均400万U,总时间平均40小时。溶栓效果影像学评价:Ⅲ级占31.6%(25/79),Ⅱ级占48.1%(38/79),Ⅰ级占20.3%(16/79),血栓溶解有效率(Ⅲ级 Ⅱ级)为79.7%。出院时临床疗效评价:治愈63.3%(50/79),显效20.2%(16/79),有效16.5%(13/79),临床全部有效。4例患者留置导管皮肤入口处出血30~200ml,1例发生肺栓塞死亡。62例随访3~21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痊愈67.7%(42/62),显效17.7%(11/62),有效11.3%(7/62),无效3.3%(2/62)。结论经颈静脉途径插管小剂量尿激酶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顺行插管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DV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血清瘦素、艾帕素(Apelin)、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Vaspin)水平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病人介入治疗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因ASO行介入治疗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39例和无复发组8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病人术前血清瘦素、艾帕素、Vaspi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O病人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瘦素、艾帕素、Vaspin水平对ASO病人介入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合并糖尿病比例、完全闭塞病变比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比例、血管病变长度显著高于无复发组(P<0.05);复发组术前血清瘦素(9.48±2.03)μg/L水平显著高于无复发组(5.01±1.54)μg/L,血清艾帕素(1.19±0.34)μg/L、Vaspin(0.31±0.17)μg/L水平显著低于无复发组(1.76±0.62)μg/L、(0.43±0.12)μg/L(P<0.05)。与未合并糖尿病、血管病变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 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20例,明确诊断后,随机分为4组,各30例,分别采取基础、中医、内科及外科治疗,对各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内科治疗优于其他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诊断、积极防治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采取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可降低患肢截肢率,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80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放射介入引导下行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对照组单独采用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溶栓时间和应用尿激酶总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溶栓前后大腿和小腿周径缩小长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大(t=1.35、5.42、1.83、0.89,均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5,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观察组为3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67,P>0.05).结论 经颈静脉滤器植入联合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D)和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NLEASOD)的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找出引起LEASO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51例合并LEASOD做为病例组,58例NLEASOD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别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收集与LEASOD发病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病程、高血压(H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α(Lpα)、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血尿酸(BUA),合并冠心病(CHD)、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表现出与LEASOD发病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在随后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吸烟史、病程、HBP、FPG、HbA1c、FCP、TG、TC、LDL-C、Lpα、ApoA1、ApoB、CHD、DPN作为相关影响因素被选入(P〈0.05)。结论 ApoB、LDL-C、DPN、CHD为LEASOD发病的突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髂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技术要点。方法本组41例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通过行闭塞段开通、经导管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来观察效果。结果 41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达100%,治愈36例,好转5例,共9例血管闭塞者进行了溶栓治疗。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18个月,除2例分别在术后11个月和8个月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外,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可作为治疗髂动脉闭塞可选择的手术替代方案,尤其是对于有高手术风险的患者,具有微创、简单、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