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风是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在临床治疗中风病过程中,存在治愈率低、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问题,故如何提高中风病的疗效亟待解决。笔者基于《伤寒论》“太少两感”理论,阐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中风病中的应用,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张智华 《河南中医》2012,32(9):1123-1124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不仅仅限于伤寒之太少两感证,如再合他药或他方适当配伍,则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的多种病症。因此,凡有外感之因而症见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或迟或弱等阳气不足之候,无论有无外感症状,均可运用本方,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可取殊效。  相似文献   

3.
谢逢生 《广西中医药》1996,19(3):8-8,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38例谢逢生梧州市中医院543000广西梧州市阜民路4号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助阳解表,用以治疗少阴本虚复感外邪的太少两感证,表里同治,最为恰当,正如《伤寒论》301条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63-1464
麻黄细辛附子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主要适用于少阴寒化兼表寒证,方中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外散寒邪,细辛沟通表里,既助附子温补肾阳,又佐麻黄外散寒邪,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教学、临床应用40余年。常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对经方进行适当的灵活化裁,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太少两感、过敏性鼻炎、杂病头晕有独到的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1方剂来源及作用机理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功能助阳解表,用于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属于少阴寒化轻症。该方证的实质为外有寒邪,邪入未深而又素体阳虚(少阴阳虚体质,外感风寒,后世医家也有称为"太、少两感"的病证)。阳气素弱,复感风寒,  相似文献   

6.
金钊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5):216-21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出仲景《伤寒论》,为太少两感而设,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症,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作用,后世以之为治疗阳虚外感之方。笔者认为“阳气者,若天与日”,人体一身之气血津夜的生成布散,运转转化,均赖阳气之充盛。阳气不足,又感寒邪最易阻碍气血津液的布散,外不能濡清窍,营泽肌肤,内不能养脏腑,则化为痰饮而变症百出。此类病症,  相似文献   

7.
笔者于1998年7月~2002年9月,对长期低热、辨证属伤寒少阴发热病(均以性生活后为发病诱因)55例,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根据《伤寒论》所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为:麻黄6g(去节)、细辛6g、附子6g(炮,去皮)。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麻黄细辛附子汤系《伤寒论》方之一,主治少阴阳虚,复感风寒。临床辨证为阳虚外感,恶寒甚,发热轻,而脉沉弱或微细。张仲景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而设。该方由麻黄、细辛、附子三药组成。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专治太少两感证。本文参考《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籍探讨太少两感之痛证病因病机、病位及病理特征,明析麻黄细辛附子汤辨治太少两感痛证。举古籍中治痛之例以证之,并图谱化展示麻黄细辛附子汤所主诸痛证,拓展其治痛范畴,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志栋 《河北中医》2008,30(3):307-307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且以外感所致者尤多。中医学往往以寒治热,多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临床观察发现,有些病例效果满意,但有些却毫无效验。究其原因,主要是忽略了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笔者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外感发热多例,每获良效。但此方乃大辛大热之剂,若辨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经络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体系下的组方遣药亦与经气运行密不可分.文章基于《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自强 《新中医》1996,28(2):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贺自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余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扶阳之功效,临证扩展运用,用以治疗头痛、痹证及风疹等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1头痛周××,男,35岁,1993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特为阳虚外感而设,治疗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少两感证,即太阳少阴合病效如桴鼓。临床上病情单纯者,用本方不必加味,单刀直入,即可建功;病情复杂者,可随证加味而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麻黄细辛附子汤始见于《伤寒论》少阴病兼证的少阴兼太阳两感证。由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熟附子1枚(炮,去皮,破八片)组成。方中麻黄解表邪,附子温阳,细辛佐附子温经,佐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温阳中促进解表,解表中不伤阳气。  相似文献   

16.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伤寒论》治少阴兼太阳表证之方。其证为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沉等。笔者以该方加味治疗某些内科杂病 ,每获奇效。兹举验案 3例如下。偏头痛案宋某 ,男性 ,35岁 ,1 999年 1 1月 1 5日初诊。患者素体畏冷 ,近 5年来每逢入冬稍有不慎则易患头痛。本次不慎感寒后又发作右侧头额及项部剧痛 ,昼轻夜重 ,尤以午夜为甚 ,伴同侧眼胀痛 ,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服镇痛西药及疏风清热中药无效。诊见恶心欲呕、不思饮食、恶寒肢冷、大便稀溏、面晦肢凉 ,舌苔白腻 ,脉沉细。证属阳气虚弱 ,外感风寒 ,伤及头部经脉所致。治以温经散…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伤寒论》乃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笔者数次研读,对于书中少阴病篇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有较深体会。此方配伍严谨,药少而精,功专效速,临证用此方治疗体虚外感——太阳少阴合病发热不退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两则介绍如下。1小儿太少两感发热王某,男,1周岁4个月。2009年9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阳虚之疾,太少两感证有良效,经方治病,药证合拍,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方,本为少阴伤寒而设。笔者用本方治疗阳虚感寒所致的顽固性荨麻疹、牙痛、多寐症等病,效果显著。1顽固性荨麻疹王某,女,47岁,农民,2000年7月2日就诊。患者每当夏秋季节全身起斑块状疹,奇痒难忍,反复发作已4年,色不红,逐渐增大,每于入夜身体感寒时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进一步揭示该方证的临床应用核心要素。方法:通过对4则验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荨麻疹、格林巴利综合症均取得较好疗效。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内科杂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